罗 京,刘建忠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004)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又称之为“不得卧”“不得眠”,主要是指患者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其轻者为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或早醒后不再入睡,重则彻夜不能入眠。失眠的发生与社会竞争的日益剧烈及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密切相关,随着病程延长易影响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刘建忠教授是我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四十载,擅长用经方治疗失眠,尤其是对柴苓汤的运用,驾轻就熟,取得满意疗效,治验甚多。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深有感触,兹将刘建忠教授应用柴苓汤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失眠的病因虽多,但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1]。刘建忠教授在临床上发现“阴盛也不能纳阳,阳虚亦不能入阴”的病理变化导致失眠患者不在少数。刘建忠教授认为人自身是一个整体,功能上需要阴平阳秘,阴阳双方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出现失眠症状。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生活方面压力剧增,人们常久坐安逸,缺乏运动锻炼,摄食肥甘,导致人体气机不畅,失于疏泄,横逆犯脾,脾胃受损,水液代谢失常,易致水湿留滞,从而导致人体阴偏盛,因此阴盛不能纳阳则寤,临床表现往往为入睡困难,甚则彻夜难眠。如今生活物质的丰富,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人体过食生鲜冷藏。生鲜冷藏是寒凉之品,直中体内,闭阻阳气,易损脾阳;或年老体衰,脾虚气弱,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易致瘀血阻滞,从而导致人体阳偏衰,因此阳虚不能入阴则寤,临床表现往往为睡后易醒,早醒浅眠。刘建忠教授抓住“阴盛也不能纳阳,阳虚亦不能入阴”病理变化,其中关键病机是气机不畅,阳气不通,从而内生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在失眠治疗中主张以“通”为用,祛邪外出,以调理气机、通阳利水为基本治法,兼以温通血脉,标本兼顾,再根据兼证的不同而加减变化,同时注重情志疏导,饮食、运动调护,整体上调整患者机体阴阳失衡状态。
2.1 方药配伍 基于气机不畅,阳气不通为失眠关键病机,临床上刘建忠教授往往运用柴苓汤加减治疗。柴苓汤是《伤寒论》的名方,是小柴胡汤和五苓散的合方,药物组成:柴胡15 g,黄芩6 g,法半夏12 g,党参15 g,甘草6 g,生姜6 g,大枣6 g,茯苓15 g,猪苓15 g,泽泻20 g,白术15 g,桂枝15 g。每日1剂,水煎服,每午晚饭后1 h服用。方中柴胡透少阳之邪,舒畅气机,使肝气得疏,为君药;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法半夏和胃降逆,交通阴阳[2],配伍柴胡使气机升降得当;党参、大枣、生姜益气健脾,解脾虚水湿之困,且正气充盛,则外邪易除;“淡味渗泄为阳”,泽泻利水渗湿,茯苓、猪苓淡渗利湿,可增强泽泻利水之功;“益土所以制水”,白术与茯苓相伍健脾以运化水湿。“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桂枝一可温化阳气以助利水,因势利导,从小便祛水湿之邪;二可温经达络,辛甘能入血,从而调畅血脉和经络。甘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温补中阳[3];二可合白术健脾益气,土以制水[4];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诸药合用,调理气机、通阳利水,兼以温通血脉,标本兼顾,配伍严谨。现今,随着对柴苓汤临床研究增多,发现其具有调节水液代谢和血液循环、镇静等作用,广泛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5]。
2.2 辨证要点 刘建忠教授认为柴苓汤用于失眠肝气郁结、阳气不通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浅眠、早醒,夜间时有烘热,口干,口苦,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头面浮肿,体形虚浮,恶心呕吐,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夜尿频,大便稀溏,舌暗淡胖苔薄白或白厚边有齿痕,脉多弦滑。
2.3 临证加减 刘建忠教授根据患者主次症状及兼夹症不同进行药物加减:夜间有出汗者,常加白芍并增加桂枝用量,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熬夜口臭,舌红苔黄者,常加黄连、栀子、叶下珠、夏枯草等清泻里热,去其邪而神自安;体虚脉弱,舌边有齿印者,可加黄芪并增加党参用量,补气健脾以祛湿利水;烦躁、舌紫暗者,可加桃仁、川芎、当归等活血化瘀;腹胀,嗳气者常加厚朴、枳壳等下气宽中,理气疏肝;便秘者常加大黄或合用枳术散,健脾通腑;多梦者常加琥珀,茯苓改茯神以宁心安神;彻夜难眠者常加龙骨、牡蛎、磁石等重镇安神;痰多,苔厚腻者常加远志、石菖蒲化痰开窍,交通心神。总之,刘建忠教授临床运用不拘一格,有是证用是药,体现中医治疗特色。
2.4 预防调护
2.4.1 饮食习惯 失眠患者不宜多食海鲜贝壳类食品,尤其是螃蟹、花蛤等寒凉之品,平素亦少喝凉茶,如王老吉、加多宝、金线莲等,顾护自身阳气,同时常常建议早餐常服健脾小米粥(莲子、小米、大米、大枣),从饮食上调整患者整体状态。
2.4.2 运动锻炼 增加户外运动,如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功法锻炼,吸收外界阳光能量,增加阳气。不宜在室内健身馆进行器械锻炼。
2.4.3 情志调节 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合理放松自我,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病例介绍
倪某,男,44岁,2019年10月23日初诊。主诉:反复入睡困难2年余。2年前因思虑家事开始入睡困难,曾间断服用镇静类西药和中药未见明显好转,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并开始焦虑不安,思虑纷杂。今为系统诊治,遂求诊我院门诊。刻下见:入睡困难,多梦,口苦,口干,眼干,纳呆,恶冷饮,小便正常,大便溏,舌胖,质红,苔厚微黄,边有齿痕,脉滑。中医诊断:不寐,证属肝郁气滞,脾阳不通。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治以调理气机,通阳利水。处方:北柴胡15 g,黄芩6 g,干姜6 g,法半夏15 g,党参20 g,甘草6 g,桂枝18 g,白术18 g,茯神30 g,泽泻25 g,猪苓15 g,夏枯草10 g,琥珀6 g。7剂,水浓煎,1日1剂,午晚饭后1 h温服。嘱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海鲜贝壳、凉茶之品,适当增加运动锻炼量,调整情绪。2019年10月30日二诊:症状好转,入睡较前容易,口苦口干减轻,大便成形,舌胖,舌苔变薄,齿痕减轻,脉滑。继续守上方,10剂,煎服法同前。后随访1个月,患者自诉服上方后,症状明显缓解,无明显不适。
按:本例患者因思虑损伤脾胃,加之患者情绪焦虑不安,导致肝气郁结,为肝郁脾虚证。脾胃受损,脾阳不足导致阳不入阴而不寐,出现入睡困难;肝气郁滞,日久郁而化火,扰动心神,故见多梦,心烦,口苦,舌红,苔微黄;肝气横逆犯脾胃,导致脾胃不舒,不思饮食;脾胃运化不足,津液不能上乘,故见口干,眼干;舌边有齿痕、脉滑为脾阳不通,痰湿阻滞之征象。药用柴胡、黄芩、夏枯草疏泄少阳肝胆之热;党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健脾;法半夏交通阴阳,燥湿化痰;白术、猪苓、泽泻利水渗湿;茯神、琥珀宁心安神;桂枝、干姜、甘草温阳化气利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调理气机,通阳利水,达扶正祛邪之效。
中医药疗法包括内治外治法在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上,都具有良好的优势[6],并且毒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刘建忠教授认为失眠病理变化乃“阴盛也不能纳阳,阳虚亦不能入阴”,治疗上从调理气机,通阳利水为入手,运用柴苓汤为基本方加减,体现了以“通”为用的治疗理念。同时在临床治疗中强调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审证求因,加减用药,同时提出调整情志、饮食调护、运动锻炼等方法预防调护,取得了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