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飞,任新农
(1.宜宾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党校(三五九旅干部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
2016 年6 月22 日,习近平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健康丝绸之路”的概念。2020 年3 月16 日,习近平在同意大利总理孔特的谈话中再次提及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倡议,这就为新时代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支撑。“健康”与绿色、和平等,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内容,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延伸。习近平明确指出:“着力深化医疗卫生合作,加强在传染病疫情通报、疾病防控、医疗救援、传统医药领域互利合作,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1]从这个论述出发,“健康丝绸之路”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传统医药、疾病防控、传染病疫情通报、医疗救援、医疗体制改革、药品本地化生产等,目的是为了构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公共卫生统筹管理体系,是为了应对人类社会变化中所出现的各种重大疾病的挑战,实现在中国倡议下的国际医疗合作建设,这是属于全体人类的共同梦想。我们对于“健康丝绸之路”阐述与运用的概念是从属于“一带一路”的现实选择,是对“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阐释,在实践上具有共同、合作、综合的特性,并不是单一、片面、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截至目前,关于“健康丝绸之路”研究的相关文献多涉及精神宣传、政策建议、国外认知、纪实文学等①在关于“健康丝绸之路”的文献中,涉及精神宣传方面,主要有刘喜梅《为了“健康丝绸之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农工党中央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大调研综述》,载《人民政协报》,2017-07-28;金振娅《“健康丝绸之路”惠及数十亿人民》,载《光明日报》,2017-08-19 等。涉及政策建议方面,主要有孔祥龙《浅析“健康丝绸之路”对外传播策略》,《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14 期;郭培阳《云南构建“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议》,载《社会主义论坛》,2019 年第4 期,等。涉及国外认知方面,主要是申钟秀《美国智库对“健康丝绸之路”倡议的认知及启示》,载《情报杂志》,2020 年第11 期;姜昱同等《美国智库对“健康丝绸之路”倡议的关注重点与中国应对》,载《情报杂志》,2021 年第3 期,等。涉及纪实文学方面,主要是罗元生《健康丝绸之路——中国国际卫生合作纪实》,河南科技出版社,2020 年。方面,缺乏系统完善的理论阐释及研究。本文拟厘清“健康丝绸之路”的概念框架,明确其核心价值理念,从而落实与解决相关的制度、组织、文化等现实问题。
“健康丝绸之路”有着自身的概念逻辑,是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内容的深化,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健康”理念。只有从“健康丝绸之路”的概念开始剖析,明确其历史来源,我们才会明白它的方向、内容与实质,也才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
对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思考,早在2003 年非典疫情结束后不久的2006 年,中国就在国际社会上强调要建立“国家公共卫生机构国际联盟”,主要目标是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共享、医疗技术合作、国际协作等促成相关国家之间公共卫生机构的交流、合作与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这项计划并没有真正落实下来,直到2016 年6 月22日,习近平在相关会议中正式提出“健康丝绸之路”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解释。同年8 月17日,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发出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倡议,强调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2017 年1 月,习近平在瑞士访问世界卫生组织时指出,中国愿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要通过协作实现医疗卫生领域的互助互建,统一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使命,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7 年5 月14 日,习近平在关于“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的开幕式讲话中,再次讲述“健康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重要部分所具有的巨大作用。2017 年10 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及世界面临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2018 年,健康卫生行动被确立为中非合作论坛的主要行动之一,并且中国与非洲开展了包括派遣医疗队员、提供医疗物资、建设友好医院等在内的广泛合作。2020 年3 月17 日,习近平再次提及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并表示“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提出了“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2]这个关乎人类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倡议”[3]。同年3 月21 日,习近平在致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慰问电中积极倡议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2020 年5 月18日,习近平在第73 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再次呼吁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从“国家公共卫生机构国际联盟”“健康丝绸之路”,再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为现阶段人类抗击新冠疫情指明了路径,注入了动力,给世界卫生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作为全球大国,为人类卫生健康安全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为全球卫生公共安全治理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员、物质与资金援助。2003 年“非典”疫情后不久,中国就迅速与日韩、东盟等签署了公共卫生合作协议。自十八大以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已经同多个国家、组织等建立了公共卫生安全的合作化机制。对于艾滋病、血吸虫病、埃博拉、疟疾等全球性疾病,中国加大了国际间的统筹合作,建立了初步的中非公共卫生安全治理机制,同美国等签署了关于健康事务的相关协议,与阿盟确立关于生物制药等方面的合作等。今后,“健康丝绸之路”作为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对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意味着中国将会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更多的理念、知识、技能、经验等,而且它也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作用。
“健康丝绸之路”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提供了构建全球健康卫生体系的大国智慧。第一,“健康丝绸之路”可以提升中国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使中国的医疗产品、标准、理念等进入全球卫生领域,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家与人民。中国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生产了大量的医药产品,“健康丝绸之路”不仅能够使中国的医疗药品、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等进入全球领域,而且也能够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化,推动构建具有中国参与的国际医药标准。第二,“健康丝绸之路”有助于推广卫生、生命、健康等理念,提高“一带一路”沿线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向“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提供抗疫援助,分享防控和诊疗经验等,“健康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全球携手抗击疫情的“命运纽带”和“生命通道”。第三,有助于丰富和拓展“一带一路”的内涵与外延。“健康丝绸之路”传播的是一种文化,是对于全球多边关系的统一与维护。世界公共卫生合作事业最主要就是建立在相互信任与努力之上,是为了巩固彼此之间的共同意志,是实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第四,“健康丝绸之路”有助于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卫生公共资源体系,延续人类跨越千年的友谊传统,是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现代表现。当前世界范围内民粹主义兴起,对于二战后建立的世界秩序等形成了挑战。“健康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为了促进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在合作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各参与国家的互利共赢。
“健康丝绸之路”具有国际公共性的特征。与“一带一路”中的其他理念相比,“健康丝绸之路”更加强调了全球公共卫生安全这个层面,突出了人类健康这个重点。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在这次疫情危机面前,其无力性、软弱性、迟缓性等暴露无疑,而“健康丝绸之路”就是对于当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所面临问题的有力应对。当前的疫情危机中,“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协作才能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挑战”[4]。无论是疫苗的研发、经验的交流,还是防护用品的生产与补给等,都需要全球共同合作。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诚意,不仅为其他受疫情影响的国家派遣医疗队,提供物资支持及防疫经验等,而且无形中为大家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与勇气。
“健康丝绸之路”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它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带一路”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是推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它在具体实践中就是通过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积极开发卫生人力资源,建立医疗卫生合作体系,开展沿线国家的医疗职业技术培训等,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共卫生项目合作,加强世界范围内各医疗组织间的公共卫生协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康丝绸之路”充分显示了中国对于未来国际生存环境变化的未雨绸缪,是避免“单打独斗”的独特道路选择。截至2021年3 月,中国发挥自身医疗产品的全球重要供应者身份,已向150 多个国家和13 个国际组织提供医疗援助,宣布将中国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已对53 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疫苗援助,10 余位国家领导人公开接种中国疫苗,这更加彰显了“健康丝绸之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意大利外长迪马约称这种国际精神象征着团结和合作,是人类命运与共的具体体现。
当前中国在全球抗击疫情中发挥的作用就是对于“健康丝绸之路”概念的最好解析,是中国致力于构建国际卫生安全体系的实际行动。总体来说,“健康丝绸之路”从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部分,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及公共性、实践性特征。
“健康丝绸之路”的本质就是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诠释,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全球延伸,是关心人类公共卫生健康事业的中国伦理诠释,是对于人类公共管理卫生体系的有益探索。当前,新冠肺炎的全球爆发再次证明了人类生存的休戚与共,也暴露出全球卫生健康体系的短板,而“健康丝绸之路”倡议就是对于各国人民健康福祉的关心,是对于国际健康理念的重要补充。
在中国对外进行的医疗救助背后,每一次都有着深刻的国际主义精神。“健康丝绸之路”就是传承国际主义精神成为具体而持续的行动。它的作用一方面是促进每一次守望相助中资源对接的通畅,另一方面是让国际主义精神所体现的和平共生的价值理念成为人类社会的通用价值,而不是传承战争、仇恨与苦难。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的外交原则就确定了“和平共处”这一基本准则。习近平指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5]人类走向大同,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和平共生,实现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命运与共、和平共处,实现不同意识形态的包容理解、求同存异。“健康丝绸之路”就是推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共济之途”,是走向消除隔阂、透明合作的坦途。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随着大航海时代及工业文明的来临,人类社会开始大规模流动与迁移,各个领域、各个国家、各个团体等呈现了多重复合的网络组织形式,全球的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复合形式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加深,它的“嵌入”会越加深入。公共卫生危机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复合交流而越发显得严峻。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科技、交通、金融等飞跃发展,全球越来越走向依赖与融合的道路。同时,这种融合也伴随着危险与挑战,传染性疾病、病毒传播等就是典型代表。它随着人类社会流动的加快,也呈现出了迅速传播的国际化态势,例如1918 年至1919 年的大流感、1921 年和1924 年的印度霍乱、2003 年的SARS、2009 年的H1N1 流感、2019 年埃博拉疫情等。当前,全球所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就与人类社会流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人类的健康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这就需要贯彻和平共生的理念。
“健康丝绸之路”强调利用跨国家、跨部门、跨层级的复合领导结构,这促进了“健康丝绸之路”中公共价值的贯通,提升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主体的共生能力。“健康丝绸之路”更加强调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利用开放与合作的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高科技等高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政策、物资、人员等多方面的互联互通,更好服务于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因此,只有坚持和平共生的理念,才能发挥各个利益链条与各个团体的卫生安全作用,从而使大家尊重规则,尊重社会运行规律,实现真正的和平共生。当然,对于某些违反规章制度的组织与人员,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惩戒措施,而涉及这些国际性法规的制定、执行等内容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历史是绵延不断向前发展的。“健康丝绸之路”承载着传统与现代的沟通功能。在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中,沿线的人们传播着文化智慧、文化创新等人文价值,实现了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借鉴吸收、辩证改造、理念互信等。人类的情感总是相通的,哪怕经历了再多的历史跨越,依旧不会改变其中最真挚的传统友谊。在面对疫情来袭的时刻,“全球一盘棋”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会缩短防疫时间,而且也是人类互信发展的高度体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影响,人类所面临的疾病也越来越难以发现与察觉,尤其在一些未知的新病毒、新疾病来袭的时候,就需要进行人类保卫战争,以便将疾病的发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对病毒、疾病等传染源的阻击。
突发性的国际公共卫生危机所具有的不可预测性会加剧人道主义危机,并且殃及经济领域、交通领域、卫生安全领域等。这会导致某些国家经济破产、消费链断裂、生产失联等现象。中国在国际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医疗供应环节中的大部分医疗产品、医用设备、医药原材料等的生产、制造都在中国。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快速复工复产使得中国的医疗物资更快更好地走向了世界,给世界带来希望。中国在此次全球疫情中发挥了重大的人道主义作用。可以说,“健康丝绸之路”的目的就是从人道主义出发,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中国的人类健康方案。
国家间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人文沟通与交流,在回应人类对于疾病关切的过程中,不断夯实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从而适应人类道德对于每个国家的发展要求。“健康丝绸之路”始终强调慎终如始的观念,讲究和友好国家尽心竭力、共同联手应对公共卫生健康中的问题与挑战。中国主张构建科学共同体,充分有效利用各个国家、社会、政府、组织团体等相关主体的人文沟通机制,实现全球卫生危机中迅速制定专业、可操作的计划与方案。正是在这种人文交融的价值观念引导下,各个组织团体都能够有效发挥组织共同体的利益互动、价值互动、人文互动,准确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判断,实现对公共卫生的准确干预,从而有效应对当前及以后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6]15文明因为尊重而相互认同,文明因平等而相互融合。人类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一种包容共生的共同体形态,呈现出平等尊重的价值追求,这就意味着“健康丝绸之路”蕴含着文明平等的价值内涵。习近平在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中,也特别强调了文明平等的价值理念,认为这是全球一体化中最重要的价值原则。“健康丝绸之路”其实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管理理念的价值实践。各个国家与组织都能够在“一带一路”框架中平等发出有效的声音,它的组织结构可以发挥政治决策、专业判断、措施实施等功能性作用,实现信息获取途径的公平性,共同增强“健康丝绸之路”组织实体的话语权。
疾病是不会区分国家与种族的,也不会考虑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发展水平。在走向全球化的时代,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会变得愈加频繁。现在的公共卫生危机因为全球的人口流动活跃而更具有传播快、预测时间短、信息获取滞后等特点,因而我们对于新信息的收集要更加注重及时有效性,更加突出公开性。“健康丝绸之路”更有利于促进信息获取的平等权,实行更加包容、开放、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只有这种自由而宽松的信息传播才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手段,从而更利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监测。让数据说话,既是信息平等,也是人权平等。“健康丝绸之路”通过多边协商等多种手段来推进信息获取、局势研判、组织协调等,实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6]12,这有利于更好引导全球的公共卫生机构的组织行为。
中国自古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健康丝绸之路”贯穿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传统,表现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文明担当。疾病是人类的大敌,只有在平等互利的价值观念引导下,人们才能够共同铸成抗击疾病、保护人类健康的“铜墙铁壁”。在构建“健康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各参与国通过公共产品的供应,实现多种权威机构的共同参与、平等对话,而中国可以有效发挥自身对于各方的协调作用,为其提供更多的权威性。尽管在此次危机应对中,部分国家出现了种族主义的倾向,但中国依旧采取了平等尊重的态度来回应相关问题。因此,“健康丝绸之路”中蕴含的文明平等的价值理念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原则。
公共卫生治理的实现需要具体的实践方式,“健康丝绸之路”的贯彻执行也需要依靠正确的实践路径。“‘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6]44-45。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这种路径的构建需要组织、制度、文化三方面的顶层设计。只有当具体的实践在一定的框架之内规划好方向与目标,“既要登高望远,又要脚踏实地”[7]77-78,我们的“健康丝绸之路”才能够走得更加长远。
“健康丝绸之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重建一套组织框架,而是对于既有组织的协调整合,是建立一种“正式而又非正式”的组织合作关系,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6]48。这里的“正式”,是指“健康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人类在面临健康威胁时,我们要迅速落实相互之间的组织协调,迅速成立具有正式性质的领导机构;这里的“非正式”是指这种机构联系“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6]68,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等,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补充和完善”[7]124,实现相互之间组织对接、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健康丝绸之路”的组织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利用政府力量,也能调动民间机构、国际组织、社会团体、跨国公司等,是具有良性互动与组织合作的“多元合作平台”[6]111。具体是指:首先,它需要有效利用非政府组织、医疗公司及国际智库等,创建具有多元伙伴关系的组织机制,例如“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一带一路”百人论坛等。其次,“健康丝绸之路”要有效利用当前科技优势,利用全球范围内网络便利,形成互利合作的网络格局。在它的智能体系建设中,要有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成为具有资源调动、医疗配给、治理迅速的智能管理体系。最后,这种机制的建立能够有效缓解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组织能力缺乏造成的混乱局面。总而言之,这种组织模式是建立在创新、多元、合作的基础上,尤其是对于重点项目领域投入了更大的建设力度。
“健康丝绸之路”的决策体制要兼顾单一性与多元性,具备专业性与包容性。当前国际上已有部分组织具有保护某类集团公民健康的功能,例如世界卫生组织、东盟、非盟、欧盟等,中国既要和这些组织建立实质的沟通机制,也要利用好原有的合作机制,例如中国—太平洋岛国、中日韩、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等,构建多式联运联盟。这会使工作机制更易于落实,也减少了新机制构建的复杂过程。面对新冠疫情危机,中国迅速向世卫组织捐款2 000 万美元,同时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等国派遣了医疗队,并对一些国家提供了医疗援助。尤其是在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中,中国不仅提供相关检测试剂等医疗物资,而且积极推进非洲疾控中心建设,加大中非卫生与健康领域的合作力度。
“中国欢迎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建‘健康丝绸之路’”[7]。中国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创始国之一,在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各类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国热心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一系列相关活动,为推动全球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对此,世界卫生组织予以积极评价,高度赞扬了中国在全球卫生安全以及卫生治理方面发挥的积极领导作用。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愿意在“一带一路”的组织框架下继续保持合作,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健康发展水平,进一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改革与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落实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共建发展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共同努力。
“健康丝绸之路”需要依靠制度规则,“加强政策规则的联动”[6]127,这也是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突发卫生状况应对能力的需要。习近平强调,我国要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注入更多的中国元素,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相关规则的制定,争取全球治理的制度性权力[6]59-60。全球医疗供应链在此次危机中已经面临重组的风险,这就需要中国重新审视自己在制度上已经确立的系统,重新发展与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这样才会有效应对当前乃至今后面临的公共卫生危机。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健康计划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这次的抗击疫情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充分检验了它的成果与水平。中国要把这种健康计划推广到“一带一路”中去,通过相应的政策制度、贸易制度、资金管理制度、日常交流机制等,推进相关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最终实现政策联通、资金联通、贸易联通、设施联通,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最为强劲的制度动力。
“一带一路”共同规划发展愿景最核心的就是建立并完善制度体系,“每一个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6]64。当前世界疫情的状况要求中国必须迅速推进“一带一路”框架内关于公共卫生系统的制度建设。这种建设不仅需要通过相应的联合程序,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制度框架,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完成“健康丝绸之路”的工作衔接。“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6]104。中国已经同40 多个国家与组织确定了规划对接、政策协调等多方面的事宜,也同30 多个国家开展了在机制层面的产能开发、协调与合作。在制度建设中,中国一贯尊重多边体制的权威性,注意利用多边体制。“健康丝绸之路”采取开放包容的制度结构,欢迎世界上各个国家和组织参与到制度建设中来,“与时俱进、改革完善”[6]75。在制度框架下,中国可以倡议制定公共危机治理的规则制度,使各方能够按照制度要求完成各方应担负的责任,比如加强政策对话,提供资金支持,共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完善相应的应急联络机制等。通过制度沟通的不断深化,“健康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得到极大扩展。在这次席卷全球的疫情防控中,这种制度优势经过这次疫情考验一步步显现出来。所以,“健康丝绸之路”的制度建设必将会进一步加快,从而更好惠及全人类的健康安全。当前,中国愿与各方一道,“为抗击疫情国际合作、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作出贡献”[2]。
2020 年3 月,习近平就疫情同意大利总理孔特通电话表示:“相信通过此次携手抗击疫情,两国传统的友谊和互信将进一步加深,中意全方位合作将迎来更广阔的前景”[2]。“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设要相互认可对方的医药文化,这是平等交流的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卫生防控与交流并不会牺牲各自的独立、生存与发展权益,而是要保护各个国家的利益。在“健康丝绸之路”日常交流过程中,中国要构建相关的文化理念,实现文化的互信互助,在“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6]117中发挥重要作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更加迫切要求“健康丝绸之路”要迅速制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与规则原则的文化机制,反对片面化、污名化给疫情国家“扣帽子”。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健康丝绸之路”要做到民心相通就必须强化文化建设,从而不断夯实民意的相互沟通,使相互之间的社会联系不断走向巩固、走向常态化,“营造良好的政治、舆论、商业和民意氛围”[6]78。在关于医疗卫生的日常交流方面,中国可以通过已有的文化年、艺术节、研讨会、旅游年、影视桥、智库交流等形式促进医药卫生文化的互融互通。例如,2017 年8 月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暨“健康丝绸之路”高级别研讨会,2019 年8 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阿卫生合作论坛,2020 年11 月在南宁举办的“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暨第三届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等,这都促进了“健康丝绸之路”中公共卫生安全的文化建设。同时,在关于卫生健康的文化交流中,中国要善于保护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也要勇于向世界介绍自己的医药传统,“充分利用传统医学资源为成员国人民健康服务”[6]9,这也是造福人类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中医药文化能够借助“健康丝绸之路”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能够吸收与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完善中医的治疗体系。在关于人类公共健康的问题上,中国始终提倡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精准管控。例如,中国政府每年向相关国家提供一定的政府奖学金名额,设立了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特别鼓励相关国家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中国可以有效利用这种机制促进医疗健康文化的传播。在关于人文沟通的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已经形成了具有复合形式的基础设施连接网络。在贸易文化的促进方面,2014—2016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3 万亿美元[8]。中国也通过“一带一路”向沿线国家投资了500 多亿美元。这种合作交流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医药卫生项目,比如“中国—东盟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项目(2020-2022)”等,这就是“健康丝绸之路”文化建设的典型表现。这种文化交往是立体、全方位的,交流规模从民间到官方日益扩大。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对于“健康丝绸之路”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
习近平呼吁:“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9]441“健康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使命和责任,蕴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关于世界卫生健康体系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支撑。当前,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要求中国迅速加大“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设力度、广度与深度,在强化中国综合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话语权力,为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