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巍巍,薛愉凡
(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近十年我国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迅速增长,各专业院校间竞争激烈,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各院校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如何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是摆在每一位研究生导师面前的难题。本文将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该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并提出建议。
当前我国能够招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不到70所,这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提出了比以往更加严格的要求。院校教学是保障人才教育质量的基础[1],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还要熟知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技术的应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部门联合各单位及企业共同实施国家级食品安全战略,对食品类企业安全、健康、有序发展予以重视并加强监管,尽一切手段消除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隐患,高校也非常重视研究生在营养与食品卫生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国当前的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模式还在进行改革中,现阶段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仍有欠缺,距离目前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人数还有较大差距,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缺乏公共卫生类人才培养经验,因此探索适合该专业的教育模式十分必要。
美国多所学校教授课程时,为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兴趣,运用现场教学、研讨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和人际交往等能力[2]。在课程设置上,美国重视学生对食品功能与营养的思考,反观国内,由于该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时间设置相较于其他专业较短,因而在教学方法上相比其他学科仍有不足,如部分高校课程设置过于死板,创新意识不强,课程设置不合理且教学脱离教学大纲。以科研创新为基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效果上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3]。
目前我国很多专业高校研究生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不全面或陈旧,导致很多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部分高校不能与时俱进,缺乏专业教学教材。教材承载着学生发展需要的理论基础知识,若没有合适的教材,则部分教师授课随意,授课内容宽泛,且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因此,学生无法深入了解专业知识。
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手段之一[4]。当今中国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中,大多数理论知识与实验无法结合在一起,学习该专业知识不应纸上谈兵,否则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生培养不应只重视专业知识,而是把专业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与工作中。现阶段课堂教学中,学生缺少与教师的沟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在此环境下,学生无法掌握全部知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也会被遏制,这种现象在实验教学中较为明显。学生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按照教师提前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去操作,但对每个实验的目的和为何如此操作等问题不了解。同时,在实验课程安排上,实验材料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导致学生无法独立全程操作完成实验,更不能从中获取知识[5]。
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的最大区别是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从学制安排上看,硕士阶段的论文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毕业的重要凭据[6]。学位论文的书写需要作者有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和一定程度的科研水平。然而,这几年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查重率较高,究其原因可能对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做到认真严谨地对待论文。也有一些学生缺乏文献阅读能力,无法把阅读的文献灵活地应用到论文中。同时,导师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责任,由于所带学生较多,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论文审查的最后阶段也无暇于此。
一方面通过增加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课时,让研究生深入学习该课程。另一方面,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的基石,它与科学发展研究密切相关,熟练掌握其相关技能可以大大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7]。研究生阶段应该开展研究性和探索性教学,学习内容应该带有研究性、不确定性,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并解决相关的研究问题[8]。培养研究生需将课程教学、科研能力相融合,代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或传统的单向传授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转变,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意识,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进而促进研究生对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9]。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课程学习阶段是掌握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而科学研究是课程学习知识的应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时间安排,灵活制订培养计划。教师授课时,也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辩论式教学法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课堂教学也更加高效,能营造出竞争与合作的氛围,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在理论教学时,避免讲授枯燥乏味,要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教师除讲授专业知识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了解专业内的最新动态和技术难题。
文献阅读能力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之一。只有大量地阅读相关文献,才能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究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决思路,进而尽快地解决问题[10]。建议从入学开始,该专业学生就与高年级学生探讨文献检索的方法,导师安排学生阅读文献的作业,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检索和阅读文献能力。安排学生参加关于如何撰写论文的学术讲座,之后,研究生要将了解到的最新信息传达给导师和其他学生,针对讲座中没听懂、不会的问题,可搜索相关信息并与导师和同学共同讨论,在交流中培养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并带动其他同学,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11]。另外,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同时督促学生多学、多练、多写、多思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勤加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科研工作打好基础;借助文献检索平台,扩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组织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如开展文献讨论会,交流心得与体会,以此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研究生教材编写应突出学科重点和热点,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尽量删减教材中已有的基础知识,强调教材“新、精、深”[12]。编写教材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普适性原则。从教材的合理性原则出发,知识点延伸应考虑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此保证教材的普适性和可行性。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多数学生的专业水平。二是创新性原则。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和探索学习能力。在编写教材时,应适当提出留白性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引导学生大量浏览文献,思考并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三是精品性原则。编写教材时还要结合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体现出教材新颖性和权威性。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专业教材应该适当增加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知识,真正让学生做到把所学专业知识切实运用到生活中。
随着社会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建议对实验进行教育规划改革,增加综合性实验和部分应用性实验内容[13]。通常大多数高校实验课考核往往是提交一份实验报告,忽略了学生在实验中付出的努力,也导致部分学生不注重实验过程,对他人劳动成果进行剽窃。因此,可以采取考核标准多元化的方式,结合学生在实验过程的表现和操作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判。如扬州大学,该校的综合评比构成为出勤率(15%)+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15%)+实验原理和操作内容的课后测试(10%)+实验报告与结果分析(30%)+实验小论文(30%)[14]。把实验过程纳入考核成绩中,使学生重视实验过程,杜绝抄袭他人实验成果的可能。增加实验课课时也要考虑与专业的相关性,建议增加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课时,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还能使其获得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多数院校要求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相关知识,其原因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及学习主动性,将学生培养成多技能型人才。
“双师”型是指教师具有理论素质和实践教学素质[15]。在该条件下,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求其达到食品卫生学技术专业管理人员的基本从业标准。在“双师”型教师团队中并不要求每个教师都拥有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而是希望教师间能取长补短,让每个教师发挥自己的长处,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总之,为我国输送大量的公共卫生类人才,需要结合多种培养方式,不断提高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型性和适应性,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专业人才,以提升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