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英 ,罗艳艳
1.新乡医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2.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
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096 亿,居全球首位。 糖尿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1]。 目前,糖尿病无法根治,需要患者终身口服降糖药或者皮下注射胰岛素以有效控制血糖、减缓病程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预后[2]。 而高的健康素养水平,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其并发症、提高其生命质量[3]。 如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降低影响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因素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该文就糖尿病健康素养的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干预方法进行综述,期望能为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后续研究供理论依据。
健康素养是指人们获取、理解、采纳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以上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的决策来促进和维持自身健康的能力。糖尿病健康素养是指糖尿病患者理解和获取糖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从而改善和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自身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4]。
研究表明,国内外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整体水平偏低[5]。 在牙买加西部的一个健康中心,Gordon 测得 88 例成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素水平仅为13.6%;其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水平的高低等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的主要因素[5]。
聂雪琼等[6]通过对国内6 省639 名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为13.9%,患者的性别和文化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患者的性别主要影响其防治行为素养,文化程度主要影响糖尿病患者的防治知识素养。 从2014~2019 年,研究者对国内其他省市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从15%~69.5%,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病程、居住地收入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其健康素养有一定的影响[7-10]。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外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都普遍偏低,影响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因素很相似,一方面是患者的自身因素;另一方面是医务工作者的的态度、信仰及自身知识储备。可见,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除了自身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社会发展、卫生支持系统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与健康结局的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糖化血红蛋白:Olesen 等[11]丹麦1 399 名糖尿病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在9 个健康素养领域中的8 个,较高的健康素养得分与较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关。经教育程度调整后,这种相关性仍然显著。 在这些领域中,“积极管理我的健康”对糖化血红蛋白影响最大。“评估健康信息”“有足够的信息管理健康”和“对健康的社会支持”依次预测了这一点。而且无论教育背景如何,较高的健康知识水平与较低的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朱小柔等[3]对大兴庆社区的18 岁及以上的558 名糖尿病患者,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对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情况与健康素养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健康素养水平显著相关,健康素养越高的患者血糖控制越好。 ②自我效能感:指糖尿病患者对自己执行某一特定防治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自信心。 国外学者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交际性和批判性健康素养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12-13]。③治疗依从性:相关学者[14]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60 岁及以上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健康素养和治疗依从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总得分为(173.56±63.18)分,健康素养缺乏者占22.39%,健康素养充足者67.46%;老年糖尿病患者整体健康素养与服药依从性、遵医依从性、健康行为依从性呈正相关(P<0.01)。 Nadia 等[13]的研究表明,具有足够健康知识水平的人和缺乏健康知识水平的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对药物依从性有显著影响。 ④并发症:由于糖尿病患者身体各器官系统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中,不仅会损害心血管系统中的血管和心脏,同时其肝、肾、脑、眼、周围神经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且糖尿病并发症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很高。 数据显示,2 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10 年后,超过50%的患者会发生一种及多种并发症[14]。 通过对2 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知识、锻炼或两者兼备的3 组干预方式。12 个月后的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在基线和12 个月之间下降了0.62%,在基线和24 个月之间下降了0.68%,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冠状动脉、卒中、心力衰竭及肾病等多种并发症的风险[15]。 ⑤授权能力: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2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与授权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Finbraten 采用序贯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与健康状况、糖化血红蛋白、健康行为和赋权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较高水平的健康素养与较高的教育水平、较好的整体健康状况和较高的自我感觉赋权相关[16]。 2018 年,赵倩倩[10]采用便利抽样法,对长沙市152 例2 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与患者授权能力存在正相关。
以上可以看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与其健康结局存在相关性。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越高,其用药依从性就高,自我效能感就强,授权能力就强,血糖控制就越好;且具有高健康素养的糖尿病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减低了各种并发症的风险。
国内外研究者一般是一下两种方式来提升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 一是健康教育,包括电话、微课、同伴教育、回授法等方式;二是社区干预,包括家庭医生参与、三师共管模式、药剂师参与模式等。
通过采用不同频次电话和自我管理印刷材料两种方式,对941 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进行干预。 结果显示,电话干预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降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HbA1c>9%的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与基线相比降低显著,两组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的自我管理、用药依从性和药物治疗强度方面均有改善[17];微课又名微课程,一般是由简短的视频及配套资源组成,是目前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 采用微课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尿病健康素养和糖尿病知识水平的提高均优于手册组和对照组(P<0.05)[18];同伴教育又称同辈教育或朋辈教育,指的是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或共同语言的人聚在一起,分享信息和经验,并利用自身的影响力,相互之间传播健康知识和健康理念,从而实现通过教育达到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 研究表明, 该方式能有效提高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HbA1c 水平[19]。 回授法被称为“小老师”或“后教学”,指教育者在健康教育之后,让受教育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教育信息的理解,对于受教育者理解错误或者是未理解的信息内容, 教育者再反复进行讲解,直到受教育者能正确掌握所有信息为止[20]。采用回授法和同伴教育均可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且采用回授法干预后的患者健康素养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采用同伴教育干预后的糖尿病健康素养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21]。Su 等[22]通过制定书面沟通、口头沟通、授权等一系列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中适应低健康素养人群的策略,结果发现,这些管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主要包括家庭医生式综合干预、 三师共管式综合干预及药剂师参与式干预模式等。
家庭医生式综合干预法是以糖尿病健康素养知识理论和家庭医生式服务做为基础,通过健康教育和随访两类措施进行干预,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的管理。 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通过开设糖尿病素养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小组讨论;建立糖尿病患者管理平台、管理小组和微信群。 提升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的风险[23]。 “三师共管”是一种团队服务模式,团队成员由1 名三级医院的专科医师、1 名社区卫生中心的全科医师和1 名经培训认证的健康管理师组成,为入网的糖尿病患者提供定制化和连续性诊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三师共管”系统中的健康处方模块,为入网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并有针对性地为糖尿病患者分发健康教育处方和健康宣传资料。采用该干预方式进行3 个月的干预后,干预组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和用药等5 个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患者干预后的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24]。 Bukhsh 等[25]的研究结果表明,对 2 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药师主导的面对面的教育干预方式,能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和自我保健活动。
从以上的干预方式可以看出,国内的干预方式是通过健康教育或简单的医患沟通交流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或自我管理能力。但是对疾病引起的临床结局的影响还不明确,而且关于干预前后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也没有明确的描述。
综上所述,近几年关于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的研究多集中在健康素养和健康结局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的探讨。 结果显示,因受性别、文化程度、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职业、病程、收入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整体水平比较低;且糖尿病健康素养和疾病结局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为了提升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国内外研究者主要采用健康教育或医患沟通交流等方式,虽然这些干预方式收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但其干预研究和评估内容仅涉及功能性健康素养,都是从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来揭示影响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没有将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放在一个理论框架内考虑,且没指明这些可能的因素怎样影响预防行为,缺乏全面性、特异性干预方式研究。 研究者应结合我国城乡居民的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向来探讨提升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和疾病负担提供新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