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皮下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2021-12-05 00:29李雅文
天津护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律室性电极

李雅文

(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 300222)

心脏性猝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能够自动识别室颤、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并自动进行电除颤,是目前防治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方法[1]。传统的ICD需要经静脉植入心内电极,其围手术期或晚期的电极相关并发症较多,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填塞、静脉血栓、气胸、血胸、心脏穿孔、电极移位或导线断裂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是一种将除颤电极固定于皮下的新型植入式除颤设备,避免了传统ICD经静脉植入导线所导致的并发症,为器械植入预防心脏性猝死提供了新的方法[2]。S-ICD适用于具有ICD植入适应证的患者,尤其是缺乏有效血管通路、植入感染风险高、有外观要求的年轻患者[3]。我院于2020年6月至8月共收治3例采用S-ICD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经过精心护理顺利出院。现将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例行S-ICD患者,女2例,男1例,年龄40~71岁。均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病史,均符合S-ICD植入指征。植入电极型号为波科3501,皮下ICD装置型号为波科A209。3例患者均在我院杂交手术室完成S-ICD植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并发症发生,伤口愈合良好,电极感知良好。平均住院天数为12天。术后半年随访患者情况良好,起搏器工作正常。

1.2 手术方式 S-ICD植入方式主要包括三切口植入法和两切口植入法,本组3例患者均采用三切口植入法。包括剑突切口、上切口(距离剑突切口约14 cm,胸骨中线向左或右1~2 cm)和囊袋切口。术前先采用模拟装置进行X线位置确认,并做好标记,消毒、铺巾后在植入部位制作腋下囊袋,并在剑突中线做一横行切口,采用皮下隧道工具将11F撕开鞘从剑突切口沿筋膜层送至囊袋位置。同样方法从剑突切口向上沿胸骨柄方向制作隧道,沿鞘管将电极送入并留置于皮下,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将电极头端与筋膜缝合,电极导线平行于胸骨,并于剑突水平向左90°转弯潜行至脉冲发生器并连接。最后将脉冲发生器放入囊袋内,妥善固定电极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冲洗囊袋确认脉冲发生器与周围组织接触良好后缝合筋膜层,关闭切口时注意避免空气进入皮下组织,随后进行心室颤动诱发测试,确认可自动除颤后缝合皮肤,并予以75%乙醇纱布加压包扎。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病情观察及安全管理 3例患者均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病史。室颤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会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重要脏器缺血缺氧,进而导致患者晕厥甚至猝死。对患者持续心电监护,重点关注患者心律/心率变化。出现心律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保障除颤仪、简易呼吸器、微量注射泵、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等设备随时处于可使用状态,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协助医生进行抢救。1例患者术前频发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50~220次/分,遵医嘱持续静脉泵入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 mL/h,后心律可维持为窦性心律,65~79次/分。嘱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保持情绪平稳,以免诱发快速心律失常。嘱患者进食高纤维素食物,适量增加饮水量,同时嘱患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诱发心血管事件。每小时巡视患者,加固床档,避免患者坠床事件,保证患者安全。

2.1.2 术前准备 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术前1天进行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为上至下颌部,下至脐部,左侧至左腋后线,右侧至右腋中线。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切口定位及标记。根据病情术前禁食水6~8小时。术前1天及术前用洗必泰皮肤消毒剂清洗手术部位。术前30分钟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2.1.3 心理护理 患者担心术中出现生命危险、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对自身及家庭造成影响,出现焦虑、恐惧情绪。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手术方式、术中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等进行讲解,倾听患者心中的顾虑并对其心中疑问进行解答,减轻恐惧及焦虑情绪。向患者讲解术后可能出现起搏器放电的现象以及放电的原因,帮助患者了解放电时的感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2.2 术中配合 患者取平卧位,将左侧手臂外展60°,注意不要外展至90°避免过度牵拉皮肤,用弹力绷带固定,防止诱颤时身体移动。以0.5%碘伏以切口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皮肤后铺巾建立无菌屏障。术中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面色、心电图变化情况。在非手术区域贴好除颤电极片,防止诱颤时放电未成功,做好体外除颤的抢救准备,并备好抢救药物。术中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室内的温度,注意保暖。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及体位管理 术后持续心电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粘贴电极片时注意避开胸前电除颤位置及心电图电极固定位置。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电图波形,并根据患者心律/心率变化情况优化调整S-ICD参数。监测电解质变化,尤其是血钾浓度,避免因低血钾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本组1例患者入院第4天复查血钾为3.67 mmol/L,较入院时下降,给予口服和静脉补钾,出院时复查血钾为3.78 mmol/L。术后嘱患者上半身制动24小时,左上肢避免大幅度活动防止电极移位。同时嘱患者尽早进行右臂、左前臂及肘关节活动。术后72小时伤口换药后可床旁活动。

2.3.2 疼痛护理 S-ICD植入于神经支配密集的胸壁区域,囊袋需在背阔肌与前锯肌之间深筋膜层制作,手术操作带来的疼痛巨大,患者麻药作用消失后会出现疼痛症状,因此术后做好疼痛管理,减轻患者痛苦。本组3例患者术后均使用视觉疼痛评分(VAS)进行疼痛评估。1例患者术后VAS评分为3分,给予酒石酸布托啡诺静脉泵入,12小时后改为氨酚羟考酮口服。患者诉疼痛缓解,术后第3天VAS评分0分,停用止痛药物。另2例患者VAS评分为2分,患者主诉能忍受,未给予药物治疗,指导患者通过听音乐、与家属交谈转移注意力方式帮助其减少疼痛引发的不适感。术后第2天VAS评分0分。

2.3.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根据文献报道[4],S-ICD常见并发症包括植入部位血肿与感染、电极导线移位以及误放电等。

2.3.3.1 植入部位血肿与感染的预防 通过对3例患者进行伤口管理,术后均未发生植入部位血肿与感染。主要措施包括:①术前做好手术区域皮肤备皮、清洁;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定时换药;术前术后共给予2组抗生素静脉点滴,预防感染。②术后伤口使用胸带加压固定,并在囊袋切口处使用沙袋压迫6小时避免伤口血肿。③密切观察患者伤口情况,3个切口(剑突切口、上切口、囊袋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异常情况,特别是囊袋切口处由于伤口较大,要重点观察有无血肿、发炎、渗血等情况并及时更换敷料。④每天4次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当体温超过37.5℃及时给予处理。⑤术前减少抗凝药物的使用。本组1例患者院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于术前3天停用。3例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血肿与感染发生。

2.3.3.2 电极导线移位 90%的电极脱位发生在起搏器术后1周内,尤以术后24小时内发生率最高[5]。术后观察记录患者心律、心电图各波形形态、意识状态,重视患者主诉,协助医生进行程控起搏器,测定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等参数来判断患者S-ICD电极导线情况。预防是最好的防止电极导线移位方法,因此做好患者术后体位管理尤为重要。3例患者术后1月随访起搏器功能正常,未发生电极导线移位。

2.3.3.3 误放电 误放电主要与T波过感知有关[6]。当除颤器放电时患者会出现胸部明显不适且伴有触电的感觉,严重者会出现濒死感。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同时避免情绪激动、焦虑及剧烈运动,以防误放电。此外,患者在院期间,护士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并告知其发生误放电时不要惊慌,SICD的放电量是在安全范围内的,不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消除其心理顾虑。本组3例患者术后在院期间以及术后1月随访均未发生误放电。

2.4 出院指导及随访 告知患者S-ICD只能起到转复恶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并没有根治基础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的作用,出院后应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积极治疗原发性器质性心脏病。嘱患者随身携带填有患者信息、ICD厂家、电话等信息的卡片,如出现异常放电、头晕、胸闷等情况及时就医。告知S-ICD随访注意事项,嘱患者在接近SICD使用寿命时应每月随访1次。注意休息与活动,避免劳累、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疾病诱发因素。在日常活动中注意对囊袋部位皮肤的保护,穿棉质衣服,避免摩擦碰撞。

3 小结

S-ICD的应用为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减轻了疾病带给患者的负担。做好SICD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及出院指导,提高手术成功率。

猜你喜欢
心律室性电极
心脏结构正常的儿童室性期前收缩评估与管理
全陶瓷电极可用于锂离子电池
燃料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技巧
房性自主心律连续夺获窦性心律的散点图特征分析
巧妙解决燃料电池电极式书写问题
消炎止痛药会增加心律异常风险
聚焦心房颤动基础研究和上游防治中的亮点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41例疗效观察
功能性与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