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仓
[摘 要]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农民是我国的人口主体,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要来源。通过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增加对农村和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能极大地提升农村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特别是“两不愁三保障”,具有非常科学的人力资源理论内涵,在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文章试着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措施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时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21-0076-03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1]。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具有劳动能力(现实或潜在)的人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知识、技能、经验、体质与健康)所表示的资本,是需要通过投资才能获得的[2]。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贫困人口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扩大内需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巨大战略空间。脱贫攻坚从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角度讲,是国家对贫困人口进行的一种巨大的人力资本投资。
一、脱贫攻坚对改善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的作用分析
(一)农民人力资本的构成分析
1.体力和健康资本
健康的身体是一种资本。体力资本除了和先天因素有关,还需要后天的维护和保养,需要干净的水、营养充足的食物、及时可靠的医疗保障、安全有保障的住房、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
2.智力和知识资本
智力和知识是每个人正确认识世界、进行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的资本。农民接受的基础教育水平决定了其阅读理解能力、推理判断能力、解读信息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最终影响其决策质量和生产生活水平。
3.经验和技能资本
经验和技能是谋生的资本。无论是牛羊养殖、果树栽培,还是货物运输、建筑施工,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影响了农民的经营成果和收入高低。
(二)“两不愁三保障”对改善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的作用分析
脱贫攻坚的主要内容是“两不愁三保障”,具体内容是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在不愁吃、不愁穿方面,国家制定了详细的生活标准,采取各种措施保证贫困户能吃上肉、蛋、奶,喝到干净的水,一年四季有换洗衣服。这些措施,保障和提升了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是对贫困农民体力资本的投资。
教育方面,贫困户子女享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生活补助,贫困户子女读中职、中专享受“雨露计划”,考上二本B类以上大学享受贫困大学生补助。在培训方面,针对贫困户举办了各种技能培训,包括果树管护培训、餐饮服务培训、家政服务培训等。国家通过教育和培训投入,提升了贫困农民的智力资本和技能资本。
医疗保障方面,所有贫困户由政府代缴合作医疗保险费用,免除普通门诊挂号费。这些措施大大减轻了贫困户医疗负担,防止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保障了农民的身体健康,维护和改善了农民的体力和健康资本。
住房保障方面,国家进行了危房排查和住房安全鉴定工作,划定房屋安全等级。以左权县为例,C级房屋需要维修加固,政府补贴每户10000元,D级房屋必须拆除、改建或新建,政府补贴每户14000元。安全有保障的住房是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劳动力这种人力资本得以维持和再生的载体。
劳动力流动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3]。农民外出务工,能够获得比在当地更高的收入,但是农民外出务工需要承担交通、住宿、饮食等费用以及背井离乡带来的各种困难。为了鼓励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政府对外出务工的农民进行交通补贴,减少了农民外出务工成本,帮助他们到工资更高的的地方工作以增加收入。
(三)脱贫攻坚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
农村人口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体。农村人口整体上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不高,人力资本含量偏低,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提升空间。因为收入不高以及观念落后等原因,农民无力或者不愿对自身进行教育、培训甚至健康方面的投资,迫切需要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扶持和帮助。
“两不愁三保障”政策的实施,通过对农民的健康、教育、住房等方面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升了农民的体力、智力和技能资本,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通过脱贫攻坚,农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了巨大力量,释放了我国的人力资源潜能,发挥了我国的人口资源优势。
二、乡村振兴工作中面临的人力资源问题
1.农村人口老龄化,年轻人流失严重
中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在城市化的背景下,这个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很多村子里很难见到年轻人,田地里劳作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年轻人不愿在农村居住和生活,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農村就业机会少,收入增加困难
中国人均耕地少,而且种地的收益抛去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投入,基本不挣钱。果树种植前期投入大,见效慢,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高,风霜冰冻造成的绝收经常发生,而丰产后往往遇到市场行情下跌,增产不增收。畜牧养殖投入大,疫病风险高,工作辛苦枯燥,年轻人不愿意干。就拿养鸡来说,鸡粪清理就是一项非常令人头疼的事,刺鼻的气味几乎令人窒息。养鸡的人,全年无休,过年过节都是和鸡在一起过的,更不用说外出旅游度假。养鸡场几万只鸡天天要吃饲料,天天要下蛋,鸡蛋要天天往外销售,遇到鸡蛋价格下跌要赔本,遇到禽流感要倾家荡产。所以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宁愿送外卖、送快递,不愿意搞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项目。
(2)年轻人更喜欢城市生活
城乡差距的现实存在,使年轻人更喜欢城市生活,特别是在城市里上过学、打过工的年轻人已经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氛围,不愿意再返回农村生活。城市里人流聚集,就业机会更多。现在的农村是安静的,甚至是寂静的。大门紧闭的人家不是外出务工就是在城市购房定居,大门敞开的人家多半是老年人。农村缺乏消费、缺乏娱乐,小卖铺和小超市满足不了现在的年轻人多样化、多层次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2.生育率下降对乡村振兴的挑战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国家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改善了农村的水、电、路、网等基层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很多村民在国家危房改造政策扶持下都翻修了房子,在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扶持下购置了先进的农机具,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是人口流失和生育率下降,影响着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出生率下降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的人口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农村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农村男青年婚恋困难问题影响了农村人口出生率。乡村振兴,首先是农村人力资源振兴,然后是农村人口增长。在中国物力资本日趋增长的背景下,人口资源、人力资本的增加显得日益重要。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关系着国家命脉和民族前途。
3.落后的文化和保守的观念,影响着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一)村民传统观念顽固,政策效应不能充分体现
封闭的环境使农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有的人对国家新出台的政策措施不理解,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因为上坟烧纸,每年都会发生很多起森林火灾,每次发生火灾,国家都要动用消防隊伍和大量干部群众投入灭火工作,甚至动用直升机远程吊水灭火。每次森林火灾,导致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失都是巨大的。尽管各地政府对野外用火、上坟烧纸出台了最严厉的惩罚措施,依然有人存在侥幸心理,顽固不化。
(二)村民文化基础薄弱,新技术、新产品得不到充分应用
在村居住的农民年龄老化,有的还不识字,理解能力偏低,在农村里推广新技术、新事物有很大困难。当今时代,高新技术更迭换代,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经济信息化,生活智能化,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投放市场。但是因为农民文化水平受限,操作不了高科技产品,智能家电和高科技农机具在农村推广困难,影响了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三、进一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改善的措施
(一)促进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增长
人口出生率下降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最迫切的人力资源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是当前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家将从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出台配套措施,减轻生育养育负担,让年轻人生得起,养得起,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具体到农村来说,破解生育难的问题,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扶持。
1.破解农村青年婚恋困难问题
在全国男多女少的人口大环境下,农村男青年的婚恋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农村的女孩不愿意再嫁到农村。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对城市生活的向往造成现在农村青年结婚成本大幅提高,其中男方在城市里有住房是首要条件。当前中国各地的房价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城市居民尚且负担困难,更何况农民。而结婚成本中,除了房子,还有车子、彩礼、婚庆等等,结婚让农村家庭负债累累。
2.鼓励生育,首先得鼓励结婚,让人们能结婚,能生育
国家应出台农村青年婚配扶持政策,搭建男女青年见面互动平台,促进男女之间交流和交往,同时降低结婚成本,特别是降低购房成本,抑制婚礼攀比和浪费,让更多的女孩嫁给农村男青年。
3.阻止农村人口继续流失
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逆转,但是有些人口流失是被迫的,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田园生活,还是很多有志之士希望到农村投资创业,在田野中寻找财富。
农村与城市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清洁的空气,甘甜的泉水,无污染绿色食品,悠闲自在的生活氛围。不少城市生活导致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在农村生活一段时间后能得到极大好转,说农村是疗养院一点也不夸张。
对于青年来说,更喜欢城市的繁华。但是对于老年人,还有很多喜欢修身养性的人来说,回归田野,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应该让村居生活更有吸引力,改变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转移,鼓励更多向往田园生活的人在村子里安居乐业。
(二)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质量进一步提升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的振兴。人才就是具有特殊人力资本的人。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教育和培训投入,使我国农村广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1.通过信息化手段,引导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农村和城市的距离只是地理上的,在信息方面几乎是零距离。但是农民文化基础薄弱,理解接受能力有限,对很多新政策、新技术、新事物存在理解偏差,甚至有抵触情绪。
现在每个村子都有村村通广播,每天定时播放国家的政策和新闻,极大地改变了农村信息闭塞的缺点。下一步,国家应该在农村普及免费无线网络,对农民购买智能手机、智能电器等电子设备进行补贴,同时对农民进行智能设备使用培训,手把手教会农民使用微信、学会照相录像、学会视频剪辑,真正将农民与外部世界连接在一起,把外部的信息和观念带进来,以此来影响和改变农村传统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
2.拓展职业技能培训的领域和深度,使农村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
人才的成长过程就是人力资本投资过程。因为思想观念和经济条件所限,农民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一是因为看不清方向,不知道去学什么;二是因为担心收不回成本,不敢投入。
农民的收入与其拥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能力成正比。收入高的职业,学习培训和经验积累的周期长,前期人力资本投资相对较高。在农村,开卡车、开挖机、开吊车的司机收入普遍较高,是因为这种司机拥有的技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稀缺性,相应的前期学习成本较高,人力资本投资较大。果树专业户、养鸡专业户、养羊专业户之所以能获得较高的经营收益,是因为他们经历了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经营磨砺,在自然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各种变化中,能够做到提前预判,未雨绸缪,能够果断地抓住商机,且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在脱贫攻坚中,各地政府对农民进行了各种技能培训,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使农民走出了贫困。在乡村振兴中,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拓宽技能培训的领域和深度,扶持农村人才成长,将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以人才资源带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李维刚,李冰.人力资源管理(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4
[2]董克用,李超平.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8-9
[3]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用书编委会.高级经济实务.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20: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