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平,邹 芳,麻爱军
(湖南省儿童医院 湖南长沙410007)
发热指机体温度超过正常值上限。小儿正常腋下温度为36~37.4 ℃,口腔与肛门的温度略高于腋下,当测得小儿腋下温度>37.4 ℃时,即可认为发热[1]。通常情况下认为发热是机体对抗入侵病原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过程,但体温的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机体温度过高或较长时间处于低热状态均会对患儿机体造成严重损伤,因此应及时入院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使患儿尽快康复[2]。家长对患儿过度重视,对小儿发热相关知识缺乏,易导致家长在就医过程中因不理解医生的检查方式而产生冲突。因此,对门急诊发热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常规健康教育模式中,护理人员将患儿发热相关健康知识简要告知家长,家长对疾病无具体清晰的认知,且部分家长因受教育程度限制,不能完全理解所讲解的内容,因此常规健康教育效果较差[3]。基于认知图模式的健康教育可通过图示帮助患者理解并记忆疾病知识,提高了家长对患儿发热的认知。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认知图模式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6月1日~2020年6月30日我院收治的99例发热患儿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发热的诊断标准[4];②患儿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③患儿及家长无语言与认知功能障碍;④患儿无先天性发育异常;⑤患儿年龄为2~14岁;⑥患儿的父亲或母亲至少有一位陪同。排除标准:①入院前已进行过相关治疗;②合并严重感染;③存在免疫系统功能障碍;④对常规治疗药物过敏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父亲19例、母亲31例,年龄(34.14±5.02)岁;受教育程度:小学6例,中学27例,本科17例;家庭月收入:<3000元6例,3000~6000元30例,>6000元14例。对照组父亲17例、母亲32例,年龄(34.23±4.97)岁;受教育程度:小学7例,中学25例,本科17例;家庭月收入:<3000元5例,3000~6000元28例,>6000元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儿家长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测量患儿生命体征并指导其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嘱患儿家长治疗期间为患儿提供合理饮食,在营养均衡的基础上保持清淡饮食。对家长进行小儿发热相关知识健康教育,指导家长遵医嘱规律用药,讲解如何处理常见并发症,若有紧急情况情况需及时送医。
1.2.2 观察组 采用基于认知图模式的健康教育。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区环境、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等,讲解认知图模式的概念、特点,重点强调帮助患儿树立康复信心,纠正错误认知的重要性。在家长知情同意本研究后,护理人员与其共同制定计划并讨论如何完成该计划。主动与家长沟通并建立信任关系,引导家长回忆患儿何时开始发热、持续时间及具体表现,回忆在患儿发热前有无异常举动,如淋雨等。护理人员应关心患儿情况并给予家长信心,耐心倾听、理解家长的处境。帮助家长回忆关于小儿发热的治疗经验来评估与疾病知识相关的方面,后从图示中选择小儿发热相关知识,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患儿家长对小儿发热的认知程度有限或有错误认知,加上其对患儿病情过于担忧,因此患儿家属大多有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对医生的诊疗过程可能存在不利影响。为帮助患儿家长树立康复信心,护理人员利用简单的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在晨间或午后进行小儿发热相关健康知识教育、开展集体讲座、图式授课等,辅助患儿家长构建小儿发热的知识结构网。此外,向患儿家长发放《小儿发热治疗规范手册》并指导其阅读,推荐科普数据、网络平台等,可更新家长关于小儿发热的疾病知识,从而对疾病有正确的认知。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患儿家长运用已有的治疗经验来理解护理人员讲解的知识,可能与其固有的知识不同,此时家长需调整现有知识结构以纠正错误认知。护理人员通过与患儿家长的交流,评估其对小儿发热的认知水平,掌握家长的需求及其对新知识图式的理解情况,如通过提问引导家长思考,指导家长改善患儿的生活习惯。对患儿长急需解决的问题,护理人员应在评估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后,与家长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对客观原因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应劝导家属接受事实,必要时可进行心理干预。以患儿家长为中心,邀请其共同参与讨论,保证每位家长在团体治疗中均有机会倾诉内心感受。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家长干预1周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科室通过参考文献资料[5]设计调查问卷,该问卷从安全、饮食、用药、康复及出院指导5个维度进行评估,每个维度20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越高。②比较两组家长干预前与干预1周后的心理状态: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该量表分为状态焦虑量表(S-AI)和特质焦虑量表(T-AI),两个量表各有20个条目,分数为20~8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儿家长的焦虑状态越严重。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儿家长的抑郁状态,<7分为正常,7~17分为可能有抑郁症,>17分为肯定有抑郁症。③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6]:完全依从为严格按照医嘱规律用药,定期复查,有良好的饮食作息习惯;部分依从为大部分时候按照医嘱规律用药,定期复查,有较好的饮食作息习惯;不依从为不按照医嘱规律用药,未定期复查,生活习惯差。④比较两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根据参考文献[7]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该问卷从病区环境,医生及护士态度、健康教育内容理解难度、管理规范性4个方面评估,总分为100分,90~10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60~79分为比较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家长干预前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家长干预前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比较(分,
2.2 两组家长干预前后STAI、HAMD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家长干预前后STAI、HAMD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2.4 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小儿发热的原因复杂,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力较差,易被病菌入侵而发病。患儿发热若不能及时处理、针对性治疗,可导致疾病恶化,对其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患儿发热常规采用物理降温及适用于小儿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患儿表达能力较差,大多不配合药物治疗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患儿家长的积极护理可提高患儿治疗配合度,促进患儿康复[8]。常规健康教育只对患儿家长进行简单的健康知识普及,未体察患儿家长的焦虑心情,且家长对降低患儿体温的迫切要求与担心药物副作用均加深了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导致治疗配合度低,影响患儿康复。在基于认知图模式的健康教育中,护理人员的态度与关怀缓解了家长的焦虑心理,同时采用简洁明了的讲解语言提高了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在家长的帮助下使患儿配合治疗,有助于患儿的康复[9]。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基于认知图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知。该方式通过了解家长对发热知识的了解情况,采用图式讲解纠正家长的错误认知,帮助其构建正确的疾病知识结构网,使家长系统性地了解小儿发热,理解医务人员制定的治疗方案,因此观察组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高。本研究结果可知,干预后观察组家长的STAI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基于认知图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改善患儿家长心理状态。通过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知,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治疗的疗效与副作用,缓解了焦虑情绪;在配合治疗过程中,患儿的症状有明显改善,对家长心理状态的改善有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认知图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患儿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通常以哭闹等方式拒绝治疗,家长参与则可安抚患儿配合治疗;另外家长及时与患儿沟通,可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10]。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基于认知图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家长的护理满意度。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护理人员为家长提供关怀与帮助,并持续关注患儿,为家长提供适宜的健康指导,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也为患儿的恢复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家长护理满意度较高[11]。
综上所述,基于认知图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提高门急诊发热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