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 玲,郑淑娇,王 佩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江苏苏州215000)
胎儿在母体内因心血管发育畸形,易造成先天性心脏病,不仅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还会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1-2]。手术是该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因患儿病情复杂,需在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免疫功能发育不全等因素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预后情况差[3-4]。因责任制护理和分层护理可整体完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效果,且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护理中并不常见[5]。本研究对113例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行责任制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干预,探讨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5月1日~2020年5月31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23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②首次接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且无手术禁忌证;③患儿家长同意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②合并肾衰竭、肝脏损伤等疾病;③护理期间患儿或家长不配合,中途退出本研究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3例和对照组110例。观察组男70例、女43例,其中新生儿28例、婴幼儿(1个月~3岁)73例、学龄前(3~7岁)11例、学龄期(≥7岁)1例;疾病类型:房室缺+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8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或引流(TAPVC)7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6例,肺动脉闭锁/室间隔完整形(PA/IVS)8例,主动脉缩窄(COA)5例,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等其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5例。对照组男69例、女41例,其中新生儿29例、婴幼儿(1个月~3岁)69例、学龄前(3~7岁)10例、学龄期(≥7岁)2例;疾病类型:房室缺+PDA患者79例,TAPVC 6例,TGA 7例,PA/IVS 7例,COA 7例,HLHS等其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对患儿家长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护理知识普及,告知其护理注意事项;术后密切观察患儿各项生命指标,并遵医嘱行镇痛、抗感染治疗,直至患儿健康出院。
1.2.2 观察组 采用责任制分层护理小组模式护理干预,护理时间为术后至患儿出院。
1.2.2.1 责任制护理小组人员培训 在科室中选择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护理经验的普通护士8名,护师2名,护士长1名。在研究开始前,科室医生及护士长对参与本研究的护理人员进行先天性心脏疾病相关知识及责任制分层护理小组模式的讲解,提高护理人员整体专业水平。
1.2.2.2 分层护理制定 ①普通护士:负责日常护理工作,术后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每日对患儿腹部进行按摩,将双手搓热,以患儿肚脐为中心,顺时针、逆时针交替按摩,10~15 min/次;根据患儿的心理特征及喜好布置病房并准备玩具,安抚哭闹的患儿。②护师:管理和监督普通护士的日常工作,完成较高难度的护理任务,解答普通护士的疑问;对患儿进行评估、测试,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术前评估家长对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及照顾患儿的能力,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对家长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培训及治疗护理讲解,告知护理中的注意事项,降低意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③护士长:负责护理团队的管理工作,参与患儿紧急事件的处理。
1.2.2.3 明确责任 术前,护士长和护师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护理方案,并分配责任护士;对普通护士进行分组、安排任务,2名护士为一组,在对同一患儿进行护理时,两名护士需认真配合,以免发生意外;对护士进行合理值班安排,要求护士在交班时明确记录患儿此期间的进食、哭闹、生命指标变化情况,记录是否发生并发症或不适症状,最后签字;每名护师管理2个小组,每天抽查护士的工作记录;护士长每周对普通护士及护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对表现优良者进行表扬鼓励。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儿血液中白蛋白、血红蛋白:分别于患儿术后即刻、1周、2周,采集其晨起空腹血液3 ml,全自动离心后去上层清液,采用比色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③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的平均拒食次数及平均哭闹次数。④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急性肾损伤、低心排综合征、消化道反应、急性肝损伤、瓣膜功能障碍。并发症总发生率(%)=(急性肾损伤例数+低心排综合征例数+消化道反应例数+急性肝损伤例数+瓣膜功能障碍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2.2 两组术前、术后血液中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血液中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2.3 两组舒适度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舒适度情况比较(次,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1 改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舒适度 约有0.8%的新生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大部分患儿术后心脏得以正常发育[6]。但因患儿年龄尚小,耐受力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因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7]。杨宇齐等[8]研究表明,4岁以下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的可能性高达10%,严重影响预后,因此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术后护理不容忽视。患儿抵抗力、耐疼痛能力较差,术后易出现疼痛哭闹、食欲减退现象[9]。传统护理措施不够全面,同时因护士职责不够明确,也会导致护理效果下降[10]。本研究对患儿实行责任制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恢复期间平均哭闹次数及拒食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1),说明该组患儿的舒适度更优,原因可能为在责任制分层护理小组模式中,分层护理可明确护理人员的护理职责,有效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普通护士工作记录的设置、护师的监督及护士长每周的工作评估均能督促护理团队的工作实施。护士根据患儿的喜好布置病房,可减轻患儿的陌生感,对患儿生命体征、进食状态、哭闹次数的关注,可及时发现并处理患儿的不适感受,改善患儿的治疗体验。
3.2 减少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并发症 向军等[11]研究指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易受到ICU停留时间、器械通气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瓣膜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可能与该组患儿术后舒适度较好有关。同时,在责任制分层护理小组模式护理中,护士每日为患儿进行腹部按摩,可促进其肠胃功能的恢复,有效降低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术前由护师对患儿家长照顾能力及护理常识的培训,能提高患儿外界支持,避免或降低意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3 加快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白蛋白、血红蛋白参数均呈上升趋势,是患儿身体机能逐渐恢复的体现;另外,观察组营养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该组患儿术后的恢复情况更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可能与该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患儿营养指标迅速恢复有关。高雅芬等[12]表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并发症是导致其发生术后器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长的危险因素,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责任制分层护理小组模式可有效提高患儿术后舒适度和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