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1-12-04 22:17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传统节日法治

江苏省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杨 冉

一、缘起:提到中秋节,你会想到什么

《团团圆圆过中秋》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日》中的第四课,笔者在执教这一课时发现,一提到中秋节,学生们能联想到的就只有吃月饼和赏月,还有深受欢迎的小长假。而对于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却很少给予关注。

伴随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当今时尚文化和西方节日文化的双重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对西方节日和新兴节日倍加关注,反而对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之甚微,参与的热情不高。虽然依旧会在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但仅仅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如何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感受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力量,激发其热爱传统节日文化的感情和传承节日文化的决心,显得迫在眉睫。

二、反思: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忽视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提出:“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要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推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课堂、进教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教育教学专家都意识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逐步推进小学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以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部分教师不顾及教材编写的真正意图,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单一重复地开展教学,没有把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理解从节日形式上升到节日文化,将“传统节日”教学转化为“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功能,让传统节日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从而导致小学生对于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淡薄。

三、探航: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可以怎么做

通过探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增强学生主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意识,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植根于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明习俗、塑美德。

(一)研读教材,实现课程育人

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适时适度地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1.发掘元素,走进学生内心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中传统文化的核心教育主题离不开“传统节日”,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快乐过新年》要求学生了解新年习俗,体会“新年”文化意义;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传统节日中的“家”》,要求学生体会“年夜饭”“团圆饭”的意义,感受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文化心理认同,感受中华民族文明代代相传的“力量”。

这需要我们教师重新认识教材,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发掘出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把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从节日形式上升到节日文化,将“传统节日”教学转化为“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功能,传统节日文化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2.有法可依,支持学生学习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栏目设置,为教师选用教学方法做出了恰到好处的提示。其中低年级教学提倡以体验、表演、游戏为主,主要栏目有绘本故事、儿歌童谣、活动辨析、讨论;中高年级教学重点则放在了观察反思生活、辨析明理和价值判断上,引领学生借助绘本故事、儿歌、童谣、日记、活动、讨论、辨析等自主学习。

通过不同的栏目设置,教师可以选择适合本学段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

(二)优选资源,散发课堂魅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本课程的资源多样开放,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传统风俗、民间传说、历史典故、节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可供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在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提升学生的学力,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1.课前研究,提升思维能力

3.高校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良好的制度环境不仅是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而且对师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高尚雅趣的道德情操起到关键性作用。但是,部分高校现行的组织机构和办事制度不仅没有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资源,使高校内部文化制度生态链出现了“失态”。比如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经过层层领导的签字,需要经过多个部门的商量等等。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繁荣时代,因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值的本质,且部分高校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学术体制,导致出现学术腐败、急功近利的现象,削弱了校园文化的群体教育价值观念。

作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保障,基于问题驱动的课前研究,可以较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学生带着思考去收集汇总资料、整合梳理思路,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例如,在执教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时,课前笔者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调查搜集资料,完成一份月饼研究报告。课上汇报交流时,每个学生的切入点都不一样,呈现的内容精彩纷呈。之所以采用课前进行调查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出发点就是希望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月饼,从而初步感受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如地域差异、古今变迁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探究、交流与分享的能力。

2.故事导入,深化节日情感

提到传统节日,我们必然会想到各种各样生动鲜活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当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节日为契机,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节日背景,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内在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在《团团圆圆过中秋》这节课的讲解中,涉及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讲课时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到《月饼起义》事件,一个接着一个的生动故事,将中秋节的来历向学生娓娓道来。

教学紧密围绕着知识点,根据课本呈现的知识内容,联系课外节日有关的小故事,使得学生既能了解传统节日,又能拓宽视野,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3.吟诵诗词,渗透优秀文化

仍以《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展示与中秋节相关的各地风俗、民间故事、音乐等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咏月思亲”的古诗词飞花令活动,举行以“天人共圆,情溢中秋”为主题的诗朗诵比赛,《静夜思》《水调歌头》等一首首诗词引发情感共鸣,学生在诵读经典中陶冶了情操,重温了中秋文化。

4.环境熏陶,营造良好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就可以通过教室环境的布置帮助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了《快乐过新年》一课中的春节习俗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课后制作窗花、灯笼、“福”字、中国结等简单易上手的物件,并带来学校布置装饰在教室里。学生有了参与感,自然对学习的内容就有了兴趣,每天身处在这样年味十足的教室里会让学生更加热爱春节,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春节的喜庆。

(三)与时俱进,提高文化认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它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积淀,具有巨大的教育作用,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1.充分发掘,了解不同习俗

以节日活动为载体,带领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精彩纷呈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时,除了了解常见的吃月饼、赏月等庆祝方式外,围绕着中秋节,还可以通过一段短视频来了解现在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不同庆祝方式——江西客家烧瓦塔、苗族跳月等。

再如,学习《快乐过新年》一课时,教师提问:“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图中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傣族人民正在庆祝自己的传统新年呢,他们是怎样过节的呢?”教师出示傣族泼水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傣族的新年也叫泼水节,用相互泼水的方式表达祝福。随后播放部分少数民族过新年的视频资料——藏族跳锅庄舞、达斡尔族吃蒸糕等,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过新年方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但不变的是大家对团圆的期盼,对新一年的祝福。

2.追根溯源,感受文化同根

当今时代背景下,包括春节、中秋节在内的许多中国传统节日正逐步走向世界,已然成为开放、包容、大气的世界性节日,学生应以更广阔的视野感受其魅力和内涵,激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自豪感。

仍以《过新年》为例,学生了解了全世界华人过春节的方式后,提出“为什么海外华人过春节的方式与我们那么相似”的问题,讨论后不难得出结论: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虽然这些华人生活在世界各地,但他们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无论身处世界何地,过春节就应该有中国味,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根。教师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世界,对比感受海外华人过春节的形式,使学生初步形成文化同根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形成民族精神,升华民族自信。

今后笔者将继续进行实践探索,以求更好地完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让传统节日文化的寓意和内涵引领日常行为,将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不辜负时代和历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文化传统节日法治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