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璐 林有斌
(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资助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从顶层设计到规章制度的建立,从贫困生认定到助学金发放的整个过程,都将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和感恩意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贯穿始终,进而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我们将实施纲要作为行动指南,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优良品质。
根据福建省教育厅及福建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出台的相关资助文件精神及通知要求,我们制定《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并以此为依据开展贫困大学生帮扶工作。我们根据资助育人的相关文件要求,深入剖析,结合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贫困生资助、管理和服务等相关规定和实操进行深入探讨研究。遵循党和国家关于贫困生扶持政策的有关要求,全员共建,精心策划,动员社会力量,尽最大努力帮助我校贫困生继续学业,同时解决由此产生的心理及其他问题。资助小组成员持续跟进对贫困生帮扶成果的评估,全面构建起发展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做到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的“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将资助育人要素有效地进行整合和构建,努力形成一种全员共建、五育并举的资助育人环境,加强受助贫困生在自强自立、诚实守信、知恩感恩、敢于担当等品质方面的培养,将培养受助大学生感恩心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1]
受助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方面都比普通学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我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不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培养一批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坚定、思想成熟、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过硬,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扶智就要扶观念,帮助受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当代学生只有心系国家胸怀天下,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胸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才能够走出孤芳自赏的小天地、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力量更好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人生境界。
为了进一步实现“志智双扶”,我校通过心理调查问卷详细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受助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受助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感恩之心。
对我校所有贫困生逐一发放问卷,分别从人际关系、参与校园志愿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动机及频次、在接受他人帮助后的心理状态等几个方面对贫困生的感恩心理展开调查。本次调查人数共计719 人,其中特困生226 人,一般困难生487 人;男生106 人,女生613 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8.75%的贫困生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的问题;96.3%的贫困生每学期参与校园志愿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的次数达3 次及以上;72.36%的贫困生面对来自学校、社会等组织的帮助缺乏感恩意识。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贫困生虽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显得不够主动,总是存在“要他人对我好我才愿意对他人好”的被动消极心态。同时,面对来自学校、社会等组织的帮助时,大部分人是觉得自己符合贫困条件才得以获助,在感恩回馈方面觉得自己能力尚且不足甚至完全没有感恩的意识。
1.奋斗意识薄弱
虽然贫困生来自农村,但是很多贫困生的父母因为自己已经吃了大半辈子的苦,舍不得让孩子再跟着吃苦,因此,有部分贫困生没有因家庭贫困而背负起家庭的重担,没有感受到生活的艰苦,缺乏奋斗意识和家庭责任感,甚至觉得家庭贫困获补助是理所应当的。
2.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
有的贫困生来自偏远山区,生活在多子女的家庭,加之有的父母受到“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孩自小在家庭中不受重视,有的学生自小身患疾病或是身体残疾,在生活中难免遭到歧视,进而导致这类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生性胆小,缺乏阳光心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3.对客观事物持消极态度
有的贫困生把接受国家资助和社会帮扶看成是“丢面子”的事情,不敢提需求,不主动递交“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面对国家、社会乃至学校的资助持冷漠态度,甚至打肿脸充胖子、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攀比,消费超出家庭经济允许的范畴,有的还通过校园贷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原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更不用谈感恩之情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到,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就此,我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我校贫困生心理特点的形成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高校里,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也有经济落后的偏远乡村,加之当今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全球化、多元化及复杂化,当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充斥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时,面对自身家庭经济生活条件及质量上的差距,周围环境中消费观念的反差还有同学之间家庭背景、实力、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部分贫困大学生价值观也逐渐扭曲,理想和信念逐渐模糊,有向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转变的趋势,这些趋势与我们所处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违背。
由于一些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多子女家庭,受当地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一些贫困女大学生自小在家承担了过重的家庭责任与负担,甚至没有受到父母的重视以及和家中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公平的教育机会,这是导致她们孤僻、自卑的根本原因。
当然,也有一些因先天残疾,自小被父母抛弃,在福利院长大,打小就靠着社会、他人资助过活的贫困生,而这些公益机构或组织又没有对孩子有过多的引导和教育,导致这部分贫困生对他人和社会的捐助行为淡漠,没有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认为自己接受帮助是符合条件的,是理所当然的。
我校积极建立健全“奖助贷勤补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含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系校级奖学金、困难补助、评优评先、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绿色通道、入伍服兵役学费补偿代偿。同时我们还组织贫困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投身社会实习实践活动,在巩固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同学们也能够通过实习实践活动体会到劳动光荣,父母艰辛,从而激发贫困大学生对家庭对社会的感恩之心。经过近几年的推广、宣传、普及,勤工助学已成为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感恩之心的有效途径。
我们坚持开展“家校关怀万里行”家访活动,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实行特殊困难学生帮扶制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提供帮扶。用开展春节慰问、校长午餐会、困难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关心关爱困难学生。通过全面构建资助育人体系,进一步修炼贫困生的健康心理、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之心,塑造贫困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体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
我校十分重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创建,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开展短视频、微电影、手抄报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还通过“爱心小屋”“资助主题班会”等渠道帮助贫困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通过社会力量进行点对点的资助宣传,让贫困学生全方位了解国家、社会、学校对资助工作的重视和投入,感受到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关爱。通过举办社会实践、主题征文、主题书画展、大讨论等以感恩为主题的感恩季系列活动,积极开展以“诚信、励志、感恩、成才”为主题的教育,营造校园感恩文化氛围。此外,我们还积极践行发展性资助理念,除了经济物质上给予资助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助人自助”观念,让受资助的学生真正认识体会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激发受资助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
我校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扶助的同时,时刻把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抓手,从行政领导班子到辅导员,从资助小组成员到思政教师,我们动员全校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对调查的719 名贫困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实行“一生一策”,还通过寒暑假的“家校关怀万里行”行动,进一步了解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结构,有针对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贫困学生及其家庭进行帮扶。从思想上去除“穷根”,让贫困学生及其家庭在思想上先“富”起来,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助、助人、服务社会等模式将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和认识贫困,心怀感恩,用实际行动回馈学校、社会、国家对自己的帮助。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努力拼搏的精神,精准定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为兑现这一承诺,国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三不愁”: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国家的关爱、政策的保驾护航,贫困大学生更应该学会感恩,树立家国情怀,身体力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服务同学,奉献社会,诚实守信,继承和发扬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3]因此,我校特地针对贫困生群体开展“助学政策助我成才”征文、“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演讲等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培养贫困学生感恩父母、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的特殊对象,面对新时期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应该重视并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培育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鼓励受助学生自立自强、克服困难、发奋学习、立志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