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维度理论的汉英人名比较研究

2021-12-04 00:48:21张胜峰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霍夫斯个体主义泰德

张胜峰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一、引言

莎士比亚说:“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意思是说事物的名就是个符号,它和事物没有必然联系。但人名不一样,人名一般由长辈择取,取名不是随意的是有讲究的。人名不但是个人的标志,也是社会的标志,更是文化的标志。研究人名可以窥见不同国家、各个时代、各个社会文化和历史变迁。人名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但可以进行多维度的比较。本文运用霍尔斯泰德的理论从4 个维度对汉英人名进行跨文化层面对比研究,论述了汉英人名差异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元素。

文化维度理论是由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主要用来衡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对IBM 公司就职的各国员工先后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1980 年他在《文化的后果》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维度理论。[1]文化维度理论一提出就受到了不少海内外学者的肯定,成为研究跨文化领域主要理论依据。因为不同于某些文化研究只提出抽象的理论,缺乏实证支持,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有实证,有可靠的调查数据支撑,并且这些数据来源于72 个国家116000 多份调查问卷,有一定的代表性。霍夫斯泰德把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归纳为4 个基本文化价值观维度:权利距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度和女性度、不确定性规避,本文基于这4 个维度对对汉英人名进行跨文化层面对比分析。

二、从权力距离看英汉人名差异

霍夫斯泰德认为“权力距离”是指特定文化中一个机构或组织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2]即对社会等级制度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越大,权力距离越高,这样的社会往往等级森严。霍氏的调查结果认定中国属于高权力距离的国家,看重权威,尊重并服从领导,认同等级制度,对权力分配的不公不敏感。美国则被认定为低权力距离的国家,侧重平等关系。

(一)古代中国取名忌讳有三:“国讳”“家讳”和“圣讳”,简称“三讳”。

一是国讳,即皇帝和皇亲贵胄的名字,全国的臣民都要避忌。他们的名字在历史上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经取用,就享有专权,若违反,必责罪。二是家讳,即包含父母、祖父母等祖先的名字,全家后代都要避讳。也就是说绝不用与祖先相同的字取名,否则会被视为对祖先的不敬。三是圣讳,即古今圣贤的名字,普通百姓都要避讳,否则会被认为是对圣贤的亵渎。

从“三讳”可以看出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古代中国人笃信“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自觉接受人名用字森严的等级制度。按照霍氏理论,处于弱势地位的古代中国普通民众对人名用字方面权力分配不公现象接受度高。总之,中国传统的“名讳”现象即名字的语言禁忌表明古代中国高权力距离的特征非常明显。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当今中国,“名讳”等语言禁忌弱化了,等级观念淡化了,古代中国高权力距离的特征不明显了。但为什么取名回避依旧?按照潘文国先生的说法,汉语人名是“叙志”型的,包含着中国人的志向和抱负。[3]中国文化又是一个“内敛型”而不是“张扬型”的文化,取一个太大的名字或者直接用先人、伟人、圣贤的名字会引起焦虑的:一方面担心个体承受不起,由此可能带来不好的运气。另一方面担心会亵渎他们。现实生活中若这样取名字,在人际交往中难免受到他人耻笑,而丢了面子。

(二)英美人取名的基本手段

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英美人取名习俗是直接以别人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名字。

直接用父辈或祖父辈的名字,在英美国家,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取名方式,如美国总统Franklin Roosevelt的儿子叫Franklin Roosevelt,美国石油大王John D.Rockefeller 的儿子也叫John D.Rockefeller,又比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全名是唐纳德·约翰·特朗普,他有个儿子也叫唐纳德·特朗普。

直接用传说中英雄或圣贤的名字,比如用《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名字。

直接用历史上的英雄或伟人的名字。据2000 年美国人口普查统计,全美有16 万人叫华盛顿。

直接用漫威超级英雄的名字。现代美国取名的一种新趋势是:直接取用漫威超级英雄的名字。据美国社会保障署公布的2017 年新生儿姓名统计结果,2017 年美国新生儿的名字有29910 个,其中不少都与漫威超级英雄重名了,而人气最高的超级英雄同款名字来自蜘蛛侠Peter Parker。有4346 个男婴,1487 个女婴取名帕克。

英美人没有“名讳"这样的语言禁忌。因为英美基督教文化比较推崇人人平等,不看重权威,等级观念淡薄。用霍氏的话说,英美人对任何方面包括取名方面的权力分配不平等现象接受程度低。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他们不敢用的名字,只要喜欢,没有不能使用的名字。或许在他们看来,表达对他人喜欢、崇拜等情感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就是取用他的名字。

三、从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看英汉“姓”“名”的侧重

霍夫斯泰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软件》一书中把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体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松散,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求,强调个人的权力与自由,行为上只照顾自己及直系家庭;集体主义指的是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到强大而紧密的内群体(in-group)当中,这个群体为人们提供终身的保护以换取人们对该群体的忠诚。[4]从霍氏的调查结果看,中国个体主义指数很低,说明中国文化是集体利益至上的集体主义文化;英美个体主义指数很高,表明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典型的推崇个人价值至上的个体主义文化。

中国人“重姓轻名”就体现了中国文化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汉语姓名顺序是姓在前,名在后,姓代表“内群体”——家族,名代表个人。这种姓名顺序说明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内群体”利益至上、集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当代中国人相信个人要通过为集体、为国家服务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就是“中国梦”。姓是稳定的,不可变动的,名则是可变动的。中国人为什么不改姓呢?甚至许多去国外留学、工作、定居的华人、华侨即使起了“洋名”也绝不改姓,因为改姓就意味着背叛了“内群体”,通俗的说,就是弃宗忘祖。放弃了对“内群体”的效忠就得不到“内群体的”的庇护。

英美人“重名轻姓”体现了英美文化个体主义价值取向。英语名在前,姓在后的姓名顺序,表明了了英美文化的价值取向:个体权利、个体自由以及个体尊严要高于“内群体”利益。英语姓多名少。英语名是有限的,英美人名字一般是由牧师在洗礼时取的,叫洗礼名或教名,而教名大多源于《圣经》数量有限;英语教名是稳定的,因为英美人深受宗教影响不轻易修改教名。姓是不稳定的,可以改动的,比如:英美女子结婚后就随夫姓。这说明英美人宗族观念淡薄,家族关系松散,行为上只照顾自己及直系家庭。

英美个体主义价值取向还体现在英美人取名所表现出来的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他们看重的是个体价值的实现,也就是“美国梦”。英美人在取名方面有着浓厚的英雄崇拜情结。不管是宗教还是世俗的,是历史的还是当今的,是虚拟的还是真实的,所有他们崇拜的英雄名字都是他们取名的考虑对象,可以说英雄崇拜直观存聚于英语人名中,成为形态构建完整且常态化的英语人名命名模式,并贯穿着英语人名变化、发展的始终。

总之,中国人“重姓轻名”和英美人“重名轻姓”,以及英美人在取名上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充分体现了两种文化在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

四、从男性度和女性度看英汉人名的图腾崇拜

霍夫斯泰德认为“男性度”和“女性度”指性别间社会角色的分布。这里的“男性”和“女性”并不是指男人与女人,而是指拥有男性和女性气质的程度。把“男性度”和“女性度”阐释为“刚性度”和“柔性度”,笔者认为也是合适的。对于男性社会而言,居于统治地位的是男性气概,如:自信、武断、进取、好胜,注重物质成就;而女性社会则完全与之相反:柔韧、包容、平和、温婉,注重生活质量。男性度与女性度倾向用男性度指数来衡量,这一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明显,男性气质越突出。数值越小则反之。中国是一个“女性度”的社会,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和道德伦理建设,崇尚礼让谦虚;而美国则是男性度较强的国家,比较自信武断,崇尚力量,看重成功和金钱。中国的龙凤图腾崇拜和英美的鹰狮图腾崇拜充分体现了两种文化在男性度上的差异。

中国人的龙凤图腾崇拜体现了中国的“女性度”文化特征。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神异的动物,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中国龙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道德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龙文化深深渗透进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象征着吉祥、和谐。在中国人眼里,龙凤都是祥瑞的象征。龙凤呈祥,中国人喜欢以龙凤起名,如冯梦龙、李小龙,王熙凤、徐小凤等,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谐世界的追求。龙凤图腾崇拜使龙凤起名经久不衰。

与中国“柔性”文化,“内敛”文化相比,英美文化则显得“刚性”十足,“张扬”十足。英美人以狮子和鹰为图腾,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代表着力量、强悍、勇敢。鹰代表着凶猛、强悍、敏锐。他们喜欢用狮子、狼、鹰来取名,如:Leonard(像狮子般勇敢),Leo(狮子),Ariel(希伯来语意为上帝的狮子),Wolfe(狼),Arnold(鹰的力量),体现了英美强“男性度”的文化,尊重强者,崇尚力量。

五、从不确定性回避看英汉人名反映的生死观

按霍夫斯泰德的理论人们抵抗未来不确定性的途径有三:科技、法律和宗教。死亡是人最大的不确定性。这里所说死亡的不确定性指的是人不会明确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死时会发生什么,死后会发生什么。这种不确定性会引起焦虑或恐惧。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人存在的最高界定,人的存在是朝向死亡的存在,对死亡的畏惧是人存在的基本结构。因此人是有闪避这种结构的本能。根据霍氏的看法,宗教是被人们用来闪避这种结构,化解死亡的恐惧和来世的不确定性的手段。

英美人取一个歌颂上帝的教名如John(意思是上帝是仁慈的),Elizabeth(奉献给上帝)Jonathan(上帝赐给的),Josiah(上帝支持的)等,[5]在西方是一种常见的情况。教名的存在不是为了识别个体,因为这些名字重名严重已失去了识别个体功能,它更是一种宗教宣示,表明自己和宗教的连结。本质上,这种宗教行为与其他宗教行为,如向上帝祷告等一样,在寻求上帝庇护,以化解死亡的不确定性即死亡的恐惧和来世的不确定性。基督教认为,人有两种生命:身体生命和灵性生命,生固可喜,死亦可贺。《圣经》论述“死”颇有点“视死如归”的味道,《圣经》说:死只是土(身体)归土,灵归与赐灵的上帝。信仰基督教被认为可以让信众在心灵上得到慰藉,坦然面对死亡。信众日常需要做的是:向上帝忏悔,向上帝祷告,歌颂上帝,希望上帝赐福,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么多英美人要取歌颂上帝的名字原因。英美人名折射出英美人的生死观。

与英美人名浓厚的宗教色彩相比,中国的汉语人名总体上宗教色彩不浓。中国人的名字传统上带有某种迷信的色彩。古代中国人相信名字与它所指称的客体具有“交感”作用(互相感应),名字是一个与客体同一的真实存在。中国人的延年益寿的精神诉求或希望长命百岁的生死观可以在汉语的人名用字上体现出来:一是根据生辰八字取名,不少人找算命先生,根据生辰八字,按照周易八卦取名字,希望生辰八字名能让他们避凶就吉,延年益寿;二是直接取用包含延年益寿字眼。以“延年”取名不在少数,被人熟知的有汉朝的音乐家李延年、北宋诗人石延年、近代革命先烈陈延年、当代著名画家王延年。甚至还有以“千秋”“万年”取名的,意思是代表着长生不老,如汉朝的田千秋、当代的张万年。其他如霍去病、辛弃疾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还有以代表长寿的动植物取名,如龟、鹤、松、栢等。总之,汉语人名反映的生死观与英语人名是不一样的,汉语人名反映的生死观更强调“今生”,即通过延年益寿来规避或化解死亡的不确定性即死亡的恐惧和来世的不确定性。英语人名所折射出的生死观侧重“来生”。通过宣扬“来生”“上帝与你同在”“上帝会赐福你的”化解死亡的恐惧和来世的不确定性。

霍氏文化维度理论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有助于引导中国人理性看待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今国际交往中,需要强化跨文化意识,一方面要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要对其他文化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6]在“文化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对外交往中,自觉维护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真正实现对外平等互利的跨文化交际与交流。[7]

猜你喜欢
霍夫斯个体主义泰德
中国人的积极理想情绪:近几十年来的变迁
心理学报(2024年7期)2024-07-03 12:06:48
同方泰德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基于霍夫斯坦德文化心理学理论的比较法案例选择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5:48
破案“神速”
泰德的拖拉机
好孩子画报(2020年3期)2020-05-14 13:42:44
个体主义情境下中国传统友善观的特质及再造
中州学刊(2018年1期)2018-02-26 21:43:27
泰德叔叔的纸灯笼
多一升也不给
领导文萃(2016年1期)2016-08-20 23:19:59
多一升也不给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