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寺庙清代关公壁画研究

2021-12-04 08:56忻州师范学院
艺术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关帝庙五台山关公

□郭 玲 忻州师范学院

关公精神之所以世代相传、深入人心,是因为关公体现出的忠义品格,关公一生直至麦城尽义而殉,可以用“忠义仁勇”四个字来形容,他是“义”的化身。关羽,字云长,小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人,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人,因此,解州关帝庙被称为“武庙之祖”。山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关公信仰盛行的地区,据统计,山西省现存关帝庙有近三万座之多,可以说是“一村一关帝庙”。在民间宗教信仰中,只有关公是被儒、释、道三教都供奉的,且有着不同的尊号。五台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留存下来的关帝庙壁画中有许多是绘制精良,但鲜有人知的。本文以五台山地区寺庙为例,研究该地区清代关公壁画的绘画特点,进而总结清代早期和晚期关公壁画在构图、用笔、用色、表现形式上的异同之处。

五台山有台内和台外之分,“台内”指的是狭义上的五台山,“台外”指的是山西的五台、繁峙、代县、原平、定襄及河北的阜平、平山七个县市。

一、五台山台内寺庙清代关公壁画

塔院寺是五台山的十大青庙之一,魏晋时期是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的塔院。伽蓝殿为塔院寺的东配殿,建于清代。殿内南北两壁绘有清代关公壁画,南北两壁共有58 幅描绘关公故事的壁画,总面积为43.71 平方米。南壁壁画从西南角处展开,故事内容依次为桃园结义、苏张进马、造置刀剑、大破黄巾、平原赴任、鞭打督邮、三战吕布、生擒刘岱、活捉王忠、温酒斩华雄、土山观兵、刀劈远志、义允三事、刀劈曹怡、秉烛待旦等;北壁的故事有写表辞曹、辞曹不见、挂金封印、怒斩门官、栈桥告辞、廖化献功、东岭关斩孔秀、洛阳关斩韩福和孟坦、泗水关斩王植、黄河口刺秦琪、大战夏侯惇、卧牛山收周仓、古城斩蔡阳、古城聚义、三顾茅庐等。

殿内壁画皆有榜题,榜题字数长短不一。每个故事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割线,以祥云、山石、树木为分隔,采用的是连环画样式的构图方式。这些特征都是清代早期壁画的特征,说明塔院寺伽蓝殿壁画为清代早期所绘,与画中所留字样“癸丑年绘”一致。壁画中人物和战马为工笔重彩的画法,背景为水墨淡彩,用色以青、绿、红、赭为主,加之沥粉贴金的技法,使整体画风色彩上浓淡相宜,沉稳大气,虚实有度[1]。壁画中运用多种技法,有勾、勒、皴、擦、点、染。壁画绘制水平在五台山现存的同类题材中首屈一指。

寿宁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元代中期,寿宁寺成为藏传佛教在五台山最早的寺庙,后又恢复为汉传佛教青庙。寺院内现有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关公壁画就保存在大雄宝殿东侧的关帝庙内。庙内东西两壁上绘有37.2 平方米的清代壁画,壁画分为四层,每层之间以祥云隔开,每层横向相邻故事之间又以树木和山石隔开。整体画面连续生动,以连环画的形式展开,每个故事都有榜题,字数长短不一。

西壁现保存壁画36 幅,故事内容为廖化献功、汜水关斩卞喜、黄河口斩秦琪、关家庄收平、三请诸葛、河梁保驾、华容释曹、义释黄忠、荆州为王、襄阳关斩夏侯惇、怒斩吕常、大战庞德、水淹七军、怒斩庞德、水淹樊城、大战徐晃、叱诸葛瑾、玉泉山显圣、神诛潘璋、万历年显圣等。东壁较之西壁损毁严重,有2 幅壁画已不能辨别,剩余34 幅,其中打造兵器、苏张进马、鞭打督邮、三战吕布、立诛文丑几个故事绘制得十分精彩。壁画构图方式与塔院寺关帝庙壁画接近,应为清初作品,但壁画中有大量后人补绘的痕迹。壁画中人物造型准确,形象高古。壁画用色也与塔院寺关帝庙壁画用色十分相似,以青、绿、红、赭为主要颜色,山石、树木、祥云等以墨色勾勒,赋以淡彩。寿宁寺清代壁画是五台山地区清代关公壁画中的佳作[2]。

二、五台山台外寺庙清代关公壁画

除五台山台内,台外地区留存的几处关公壁画中也有上佳之作,其中最为精彩的应属定襄阎徐庄关帝庙清代壁画。

阎徐庄关帝庙位于定襄阁徐村内,据现存于庙内的《关帝庙重修碑记》记载,该庙建于大明万历三十四年,之后几经修缮。殿内东、西、北三壁皆存清代壁画,共计34.14 平方米,内容皆为关羽生平故事,壁画绘制精良,是五台山台外地区关公壁画的代表作。殿内绘各故事情节榜题共计74 处,其中多处已无法辨析。东壁共有5 层,一共25 幅壁画;西壁绘制5 层,每层5 幅,共25 幅,两壁下面两层壁画有重绘痕迹。

阎徐庄关帝庙壁画整体构图方式类似上述两处壁画,以祥云、山石和树木为分隔,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方式,比完全独立成幅的构图方式显得更加生动自然,无呆滞刻板之感,景与人之间的处理、景与景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可以看出绘者用心绘制了每一幅画面(见图1)。每幅壁画皆有榜题,榜题内字迹端正,结构严谨。人物造型准确,表情生动到位,壁画注重刻画人物内心。壁画用色以红、绿为主调,穿插少许的黄、蓝,整个画面典雅古朴,具有文人画的秀雅之气。人物服饰和背景处用笔接近小写意,较之前两处壁画的勾勒方式更显肆意洒脱,但绝没有同时期一般民间画工的粗糙和板滞,这种画法使人物与背景相融合,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图1 阎徐庄关帝庙清代壁画《义救文远》

除以上三处寺庙壁画,五台山地区还有很多清代中晚期关公壁画。比如,公主寺关帝庙清代壁画,殿内东、西、北三壁共计壁画面积约为40 平方米,由72 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皆有榜题,字数统一,均为四字。故事以连环画的方式展开,但与台内两处清早期同类题材构图方式不同的是,它不再以祥云、树木、山石为分隔,而是用墨框代替。壁画用色大胆,以红、黄、青、绿为主,具有民间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性特征。壁画用笔技法多样,其中几处运用了拓印法,可以看出清晚期民间艺人技法的多样性。崇山寺主殿内的关公壁画几乎也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在构图、用笔、用色上与公主寺关帝庙十分相近(见图2)。从清晚期这两处壁画中可以看出,壁画在用色上出现明显变化,即其中酞菁蓝色的使用越来越多。这不只是关公壁画的用色倾向,也是五台山地区其他同时期壁画的用色特征。酞菁蓝色的使用,使画面冷暖对比强烈,带来较强的视觉效果和装饰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关公壁画发展到清代中后期,会借鉴戏曲舞台的表现方式来呈现情节,画面中建筑、家具等像舞台表演的道具一般,壁画中故事场景的表现更像舞台布景。

图2 崇山寺清代壁画《生擒王忠》

结语

通过分析以上几处五台山地区清代关公壁画可以发现,该地区清代关公壁画构图均以连环画的方式展开,不同之处是,早期是以祥云、山石、树木或建筑为画面分隔,全壁采用通景图的构图方式,绘者在描绘画面时极力克服故事之间过渡的突兀感;中晚期则直接以墨框为界分割画面,像一页页连环画的拼贴。清代关公壁画每个故事都有榜题,不同之处是,早期榜题字数不一,中晚期字数均统一为四字。在用色方面,该地区清代关公壁画多以青、绿、红、赭为主,但到清中后期,对酞菁蓝的使用增多,增强了画面中的冷暖对比。但五台山地区有些清代晚期的壁画作品中有滥用酞菁蓝的倾向,导致画面冷暖对比失衡,观感不佳。在技法方面,清中晚期除传统壁画的勾、勒、皴、擦、点、染、沥粉贴金等技法,还增加了拓印技法,体现了民间匠人运用技法的灵活性和壁画技法的多样性。清中晚期绘制者在描绘故事情节时加入了戏曲舞台的表达方式,这也体现了清代戏曲在山西地区民间盛行。

猜你喜欢
关帝庙五台山关公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五台山
关公面前耍大刀
“关公文化旅游节”9月22日运城开幕
关帝庙
五台山掠影
城市化进程下的民间信仰与关帝庙文化
周口关帝庙中的佛道文化研究
快脚周仓
往五台山(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