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岳阳楼建筑装饰的审美承载

2021-12-04 08:56湖南理工学院
艺术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岳阳楼建筑

□江 柳 洪 琪 湖南理工学院

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是人们积极寻求美、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人们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关键时期,岳阳楼建筑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作品之一。岳阳楼屹立于巴丘山下,矗立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岳阳楼地势较高,置身于湖光山色之中,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游人登高远望,视野开阔。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人审美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唐代岳阳楼建筑装饰的审美特色

(一)建筑外观——造型美

唐代岳阳楼的建筑形制可参见岳阳楼景区五朝楼观中的唐代岳阳楼建筑模型(见图1),该建筑模型是根据现存的唐代建筑与唐代出土文物的建筑符号,并经过众多专家仔细推敲定型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唐代岳阳楼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边长5.39 米,高5.19 米,分为上下两层,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布局严谨,外形简单,博大平稳[1]。虽然我们无法感受到唐代岳阳楼建筑的雄伟大气,但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的佳作中去体会,诗人元稹的《岳阳楼》中有所提及:“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倒深潭赤玉幢。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这首诗视角独特,以倒影为视点突出了岳阳楼的高大,当太阳照射到岳阳楼窗棂上时,水中岳阳楼的倒影犹如一座赤玉幢。幢指经幢,是一种刻有佛号或经咒的石柱,一般制作精美。用赤玉幢来形容岳阳楼,说明岳阳楼的外形应是瘦长的,似柱状,有色彩,有质地,更有形象,“赤玉幢”这三字足以使人想象岳阳楼的建筑是多么优雅、壮观。

图1 唐代岳阳楼建筑模型

(二)建筑结构——构成美

唐代岳阳楼建筑为纯木结构,布置合理、构造严谨、建筑美观,给人一种宏伟壮阔的气势。从外观来看,建筑分为两层,建筑下方是以花砖修砌的台基,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还能够防水避潮,抗寒抗震;屋顶四角向上延伸,微微翘起,端庄精美。一层由曲廊围绕,从正面看建筑,其有四根木柱且非常粗壮,这是因为木柱是建筑的承重部分,要承托屋檐的重量。斗拱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中特有的构件系统之一,结构复杂,起到平衡稳定和抗震的作用。唐代岳阳楼斗拱硕大,这里指建筑立面图中柱高与斗拱面高度的比例。窗户由竖着的木条排列组合而成,木条疏密有致、虚实相间,主要用来采光和通风。二层的匾额最为醒目,是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题写。二楼设有栏杆和长廊供游人休息。栏杆也是建筑中重要的结构部件,游人常常依靠栏杆来欣赏洞庭美景。栏杆必须具有承重性和防腐性,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才能保证游人的安全。唐代岳阳楼建筑装饰构件体现了实用性、技术性和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

(三)建筑装饰——样式美

建筑艺术的造型美由建筑的造型语言、材质选择、造型技法、色彩表现等因素组成,岳阳楼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经典作品,其中的装饰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可以用造型手法加以分析。从“节奏”来看,唐代岳阳楼的窗户、栏杆、柱子等由几何形木材重复排列而成,具有一种节奏美,光线投射上去产生光影效果,不仅使立面别具一格,还赋予了整个建筑艺术意蕴。窗户的直线与屋顶流利的曲线相结合,完美呈现了造型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从“比例”来看,建筑的屋顶中正脊较短,四个侧脊较长,这使建筑有巨大的屋檐遮蔽,使建筑墙体与屋顶的大小形成对比。从“材质”来看,建筑主要使用木材作为装饰材料,木材取材方便,易于加工,易于更换,材质的透气性和韧性较好,富有自然天趣和人情味。同时,木材有来自大自然给予的灵气,赋予建筑旺盛的生命力,与坚硬的石基形成强烈对比,产生了对立统一的效果。从“方法”来看,木构架建筑采用模数制的生产方式,标准化的构件批量生产,可进行现场拼装,施工速度快且有助于各施工工作之间的协调。从“色彩”来看,木结构建筑表面会用油漆等涂料进行防腐防潮处理,比如,唐代诗人窦庠的诗中写道“落照金成柱,余霞翠拥屏”,晚霞照射下来使柱子变成了金色,使雕屏变成了翠绿色。我们可以猜测出柱子的颜色为黄色或金黄色,色彩别具一格,光彩夺目。这些要素的协调一致共同组成了装饰艺术的造型美。

(四)建筑文化——意象美

岳阳楼独特的魅力与名人大家的诗文也有密切的联系,这些诗文为名湖和名楼增添了一分色彩,突出了它的文化意蕴。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岳阳楼也迎来了诗文创作的一个高峰,文人墨客多会于此,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等大家也纷纷到来,参观游览岳阳楼,欣赏洞庭美景,借景抒情,发出无限感慨。比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看似平平的书写,但“昔”与“今”二字对比,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痛苦。在这样的困境下,诗人由自己的命运联想到祖国的大局。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一句可以看出,诗人不仅仅是为自己的身世而痛苦,更是为国家的身世而担忧,忍不住泪流满面。这首诗虽然是在写景,但显示出诗人崇高的境界。李白也留下了多篇岳阳楼诗作,其中,《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最为杰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也为千古佳句[2]。诗文不仅是自然美景的写照,也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流露,唐代的诗文赋予了岳阳楼更多的文化气息。

二、唐代岳阳楼建筑的审美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理念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观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处,要求我们亲近自然、顺应自然,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改造环境,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三者的统一。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岳阳在古代称为巴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阵地,位于京广线的中段,临洞庭,扼长江,地势险要难攻,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其次,岳阳楼建筑注重选址,位于广阔的洞庭湖畔,远眺君山,坐落在巴陵古城西北隅的城墙之上,是登高远望的绝妙之地。文人学士、迁客骚人只要得便,莫不前来大饱眼福。亭台楼阁与山水相映成景,浑然天成,达到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境界。

(二)“因材致用”的构筑方式

岳阳楼在取材方面以木材为主。木材是自然界的产物,加工方便简单,并且自身带有纹路,质地坚韧,耐久性强,同时,木材本身体现出的沉稳、诚恳、高雅的美符合中国人内敛谦逊的性格。木材适合做房屋的构件系统,岳阳楼的木柱、木梁作为基本框架,承受着屋顶和墙面的重量。木柱还对建筑的室内空间进行划分,把大空间分隔成小空间,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木构架建筑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地形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岳阳楼以洞庭湖岸为基础,木构架结构不仅能突破湖岸高低不平的限制,还能根据周边环境和地势顺势展开,因地制宜,灵活布局[3]。

(三)“虚实相生”的意境营造

“虚实相生”是生成意境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审美思想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中国的诗词、建筑、绘画中都有所体现。在诗词方面,“实”指的是作品中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形象,“虚”指的是作品中所表现的情趣、氛围和由形象所引发的艺术想象与艺术联想;在建筑艺术中,所置楼阁不同,所见景色不同,各有一番情趣[4]。岳阳楼就是建筑艺术中的“实”,移步换景的自然之景被称为“虚”,历代迁客骚人登山临水,吟诗作赋,将意与境,情与景有机统一。

结语

综上所述,唐代岳阳楼建筑具有博大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岳阳楼工艺精巧,雄伟磅礴,庄重大方,将建筑装饰与技术完美结合,是中国古建筑的成功案例,也是一份宝贵的艺术财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岳阳楼的地位、文化与影响力与日俱增,所以,对岳阳楼的保护与开发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是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拥有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猜你喜欢
岳阳楼建筑
孙高华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诗“画”岳阳楼
观五朝岳阳楼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不经意诞生的经典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