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许彬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最终让学生具备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个人素养。道德与法治和每个学生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并且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教育提倡“五育并举”,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无疑为落实德育教育提供了最佳渠道。本文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该课程与德育理念的融合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理念;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育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变化、改革,形成了现代基础教育的格局。新课标的提出为各个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也提出了重要理念“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小学阶段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除了塑造学生的个人品德,同时还将法治理念深植于学生的内心,因此该课程的开设意义不言而喻。新时期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传统教学中与德育的融合有部分不足,所以基于现在的时代要求,如何将德育和学科教学结合,就成为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渗透生活,深化学生理解
每个人的生活因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会呈现不同的生活状态,而我们也将生活当作必修课,不断感悟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德育的融合可以尝试在教学中渗透生活元素,让学生对其进行总结。上述提到的“以德育人”,属于一个较为宏观的理念,并不局限在某个点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和教材内容融合在一起。如果教师能够将生活中的鲜活例子放在教学中,学生会把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在“我们是公民”单元教学中,提到了很多小学生不了解的基础知识,也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公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践行着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家长与教师也有相应的权利。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琐事放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同身受。
二、家校合作,渗透德育教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对于学生来说影响重大,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来说,
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若家长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所产生的后果将会弊大于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所学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除了从学校获取知识,家庭也是学生获取生活常识的重要场所。笔者认为学校需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让家长能够参与到教学当中去。例如,教材中的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中涉及很多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和掌握。小学生的心性不定,成长中总是会遇到不同的困难。部分难题,只能借助法律为其解决。在我们的身边,不乏一些因为年龄尚浅,意识发育不完全,因缺乏判断力而铸下大错的情况。为了给未成年人保驾护航,法律会给予学生更多机会,让其可以改过自新。家庭教育中家长也要注重给学生传递正能量,为其讲述一些积极的事件。针对不同类型的未成年人伤害,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遇到时应该如何处理,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通过家庭教育,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均有明显不同。无论是学校或是家长,在重视学生各科成绩的同时,还需要注重他们的心灵成长。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或是家长的力量,是较为单薄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家校的力量结合起来,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发挥家校合作的最大合力。
三、深挖教材,寻找德育“身影”
德育课程在讲解的过程中,由于很多知识点都比较专业,尤其是部分法律条款,如果内
容讲解不清楚,学生就可能会误解。尽管该课程的内容是按照教材编排讲解,不过因为地位次于语数外,因此师生都未能给予该学科足够的重视。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了解、学习,并懂得该学科的内容呢?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能够从内心爱上这门课。例如,六年级下册共包括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对应的主题,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实现自我健康成长?怎样共同爱护地球?怎样开展多彩生活?这些都与学生的个人道德素养息息相关,是否具备道德水平也就成为影响的主要因素。小学的师资力量有限,所以会出现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这导致教师的专业性欠缺,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基于此,笔者认为学校要给学生配备专业的思政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从中寻求德育的身影,促使学生可以感受到身边的道德與法治。
四、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其中更是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该课程的开设重在塑造身心健康的新时代青少年,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总之,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让德育理念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入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践行“五育并举”中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章乐.小学德育课程实效性的提升策略:兼论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教材的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0):24-29.
[2]钟梦琪.德育教材中美育元素的探究:以人教版小学低年级德育教材《道德与法治》为例[J].林区教学,2018(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