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丹妮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它能为学生学习数学表达和交流提供有效途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本文针对模型教学的重点,围绕知识性与趣味性进行探究,既能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解决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学习兴趣;解决问题
笔者发现小学数学教学中,个别教师只注重课堂知识的呈现,没有渗透模型思想,这样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以小学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时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例,在教学加法意义之初,教材大部分呈现的是左边几个物体,右边几个物体,然后求一共多少个物体这样的画面,学生似乎有了思维定式,求一共就用加法计算。等到教材出现了这样的情景:教师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哨子,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这样的问题没有了“一共”这样的标志,到底是加法还是减法?学生不确定了。究其原因,就是加法意义的模型没有帮学生清晰地建立起来。因此,教师要透过教材提炼、抽象其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才能将生活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本文以《逆向求和》为例,结合教学片段,谈一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模型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案例描述
(一)游戏导入,妙趣横生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筐,里面装着一些小球,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里有多少个?
生1:我猜有10個。
生2:我猜有50个吧(自己笑)。
生3:不好猜,您得告诉我们两个信息。
师:那请一位同学从筐里拿出几个小球,再请另一位同学数一数,筐子里还剩下几个,最后请其他同学算一算,原来筐子里有多少个小球?“原来”是什么意思?
师:每次求原来筐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都是用相同的方法,拿走小球的个数加上剩下小球的个数,等于筐子里原有小球的个数。
教师板书:拿走+剩下=原来
评析:游戏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动到静突破“原来”,通过多次取物的游戏活动,引入“原来”,并解决“原来”就是把拿走的和剩下的合起来。板书中三个对应的数量名称,体现从实物到图形再到文字逐步抽象替代的过程,为后面例题的建模打下基础。
(二)动手初探,兴趣盎然
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原来有多少个口哨?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关于口哨,我们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谁能上台和老师一起演一演这道题呢?
由学生完整叙述题意。
评析: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从读文字信息到用语言表征,再到动作表征,多种表征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原来”这个词,为画图策略做好铺垫。
(三)质疑再探,相映成趣
师:你能用喜欢的图形把体育老师领走的7个口哨和剩下的5个口哨表示出来吗?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符号表示这个问题吗?
学生表现:
师:你能找到这些作品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吗?
生:大家画的图虽然不一样,但是都画出了拿走的口哨个数和剩下的口哨个数。
师:你能用算式计算吗?
生:7+5=12(个)
评析: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由题目中的“剩下”容易想到减法。因此,先让学生动手画,体验画图的直观效果,不但能为加法计算提供依据,而且能建立“部分+部分=总量”的数学模型。通过多种表征运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创展释疑,善言趣远
师:王阿姨买了些鸡蛋,请根据题意独立列式解答,想一想你这样做的理由。
生展示计算方法。
师:这两个题目都有“吃了8个鸡蛋”这个信息,为什么第1题用减法计算,而第2题用加法计算呢?
生1:第1题是已知原有鸡蛋的个数这个整体,因此,要从整体中减去吃了的一部分,得到剩下的另一部分。
生2:第2题求原来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就要将吃去的一部分与剩下的另一部分,合并起来。
师:两个题目虽然都涉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是第1题求的是部分就要用减法,而第2题求整体就要用加法。
评析:教材没有设计对比练习,因此,增加了一道对比练习的内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到数学的神奇与有趣,引发学生认真审题,从文字中找关键词,从事件中找到数量关系,明确要解决的是部分还是整体,最终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模型。
(五)习练生能,个中妙趣
师:你能编一组类似的数学问题吗?说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生1:我原来有10支笔,借给王浩7支笔,我还有几支笔?
……
评析:根据算式编题,是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诠释生活中的数学最有效的方式,既能为学生架设“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又能检验学生对“部分+部分=整体”这一模型思想的理解程度。
二、教学设想介绍
小学低年段学生对数学模型思想感悟的建立,需要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数学建模过程。就这节课来说,阐述如何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一)“摸—填—说”活动,初建模型,趣已生
通过“摸一摸”“填一填”“说一说”的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拿走”“剩下”“原来”这几个概念,学生在多次取球活动中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拿走+剩下=原来”的数学关系模型,此活动是教师建模教学的起点。
(二)“看—演—问”活动,二次建模,趣正浓
先看懂图意,再用“演一演”的活动让学生真实体验图中情境,有效唤醒已有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述题意,帮助学生构建语言模型,此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前提,还是教师建模教学的高潮。
(三)“画—展—辨”活动,三次建模,趣未尽
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清晰的图形或符号,在激励学生动手操作时,把想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把表达出来的用图画出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具体地表达出来,初步构建画图解决问题的图像模型,此环节是教师建模教学的关键。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学生的心底播下一颗数学真奇妙的种子,让学生真正喜欢学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5(10).
[2]谢丽华.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
责任编辑 罗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