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

2021-12-03 23:24杰,吴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心理品质问卷

姜 杰,吴 妍

(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合肥 230031)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品质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学生,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90份,回收率96.67%。其中,男生占总人数比例为67.59%,女生占总人数比例为32.41%;文科生占总人数比例为35.24%,理科生占总人数比例为64.76%。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根据Seligman6种美德、24种优势和SCL-90症状自测量表,自编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问卷”。问卷共有45个选项,内容涉及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情绪体验、意志品格、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够较全面地反映现今大学生心理发展总体态势和普遍的心理问题。

(三)调查结果分析

我国教育的培养方式长期侧重于重视智力培养,虽然大学生心理品质总体良好,但潜在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1.自我认知有偏差

大学生们年轻、朝气蓬勃,对一切事物感到好奇,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他们正确的三观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在判断时会有偏颇;对待具体的事情,所持的观点信念也往往不合理。一是绝对化要求。他们会从自己的意愿出点,认为某事一定发生或一定不发生;二是过分概括化。夸大事情的危害性,导致个体陷入极端的不良情绪体验中。在回答问题“当你把一件事情完成得很糟糕时,你的反应如何”时,28.72%的大学生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他们感觉自己很没用;三是糟糕至极、自暴自弃。问卷结果显示在遭遇不顺心事情时,“经常有”自杀念头的大学生比例占到6.95%,有26.56%的学生“偶尔会有”自杀念头。

2.负性情绪多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情绪易变化,在面临突发的消极事件时,容易反应过强。在回答“你有没有因为情绪的起伏变化影响学习和休息”时,32.64%的大学生们回答“是”,35.15%的同学表示“不一定”,明确说“不”的同学只有31.21%。回答“你是不是在烦恼时很难调整情绪”时,同意的大学生有66.52%,觉得不一定的有25.66%,做了否定答复的只占到7.82%。另外,大学生对情绪的控制力较弱,抑郁比例较高。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杜召云、王克勤对1579名在校学生做了抑郁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轻度抑郁流行率为42.1%,重度抑郁流行率为2.1%。

3.意志力薄弱

当代大学生大多意志品质薄弱,缺乏坚定的毅力和吃苦的精神,面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抵制恶习的自制力不强。有学者对南京的六所高校做了调查,发现对网络严重依赖的学生占4.8%,12.37%的学生较重依赖,轻度依赖的占30.51%,不依赖的占52.32%。④

4.学习动机弱

在问题“为了应付学习、考试,你是否感到力不从心、焦头烂额”中,仅有19.52%的大学生选择了“从不会”,这类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可以直面学业上的困难;25.41%的大学生选择了“有时会”,这些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毅力和决心,没有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找到理想的学习方法,他们往往学习效率低下,情绪和心理感受也会受学习成绩的影响,引发各种问题。

5.自卑与自负心理交织

问卷显示,“和别的同学比较时,你是否觉得自己输给了别人”,38.92%的大学生觉得确实如此,9.81%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仅仅只有21.94%的同学不同意这一观点,觉得自己不输给别人。不难看出,不少大学生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着一定的自卑心理。在问题“别人无法理解你时,你认为自己没有错,错在别人”中,45.67%同学选择“经常会有”,选择“偶尔会有”的同学占26.36%,选择“从来没有”的仅仅只有15.83%的学生,另外的12.1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可以看出,大学生过度肯定了自己,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问卷“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影响”的调查对象为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学生,共发放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7份,回收率95.67%。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53.31%,女生占总人数46.69%;文史类学生占46.54%,理工类学生占53.46%。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故设计了该问卷,分别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入手,一共20题。希望通过问卷,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继而改进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此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问卷在结课时发,要求学生按实际想法作答,并采用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积极作用

通过问卷,我们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分别是认知、人际和情感。

1.认知层面: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

有一颗好奇心、对学习的热爱、开发创造力、锻炼思维力是认知层面积极心理品质的不可或缺的四个内容。问卷题目“通过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更加关注周围的事物,好奇心变得更强了”,选项为“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完全不符合”“不知道”五级评价。其中,13.59%的学生选择了“非常符合”,60.28%选择了“符合”,选“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一共只占9.06%。由此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好奇心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人际关系: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真诚”“勇敢”“坚持”和“热情”是人际层面积极心理品质的四个重要内容。其中,对“真诚”的认可度最高,94.04%的同学认为上了心理课后,他们更加真诚地对待同学、朋友,体会到以诚相待、尊重他人的美好感觉与重要性。

认可度居其次的是“热情”选项,认为“符合”的比例达到了57.55%,说明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热情地与彼此相处。

3.情感维度:有助于爱与友善的培养

“爱和感受爱”“爱和友善”“社交智慧”是情感维度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三个内容。从统计结果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这三种品质的影响较大。在关于“感受爱”这一品质的题目中,认为符合的占62.39%;在“友善”这一品质中,对于“上了心理课以后,我可以和同学友好相处,并且感受到同学对我的真诚与友善”这一描述,有91.84%的学生觉得“非常符合”和“符合”;影响“社交智慧”的比例为91.51%,相对其他几个品质来说略高。通过数据可以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情感维度积极品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足之处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滞后

根据实地考察,仍有不少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过多地关注心理有问题的同学,只是帮助问题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的问题,未能挖掘全体学生的潜在积极品质。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较单一

虽然有一些高校开始着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但只是单纯的理论教育,没有扎实、系统的实践培训。特别是很多高校依然只是通过考试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和学习情况,学生通过复习书本知识即可获得相应的分数,然而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依然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排解,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困惑、迷茫等心理问题。

三、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突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转变,从传统的解决问题变为培养积极品质。主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正确的自我认知、乐观、真诚、自制力等品质。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寻找自身积极品质和优势,并积极关注、不断强化。同时,加入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品质培养内容,鼓励同学们把有责任、有担当、有信心、懂礼貌、会谦虚、能宽容、有爱心等积极品质内化于心,不断强化,让积极力量凸显,削弱消极力量。在教学中不再一味强调知识的灌输,而是学会把积极品质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内化到心灵深处。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突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因高考失利,有着挫败感。如果上大学后不能及时改变认知,会加重对自己的否定。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找出隐藏的优势,接纳自我、接纳他人;其次,要掌握关于“幸福”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学习哈佛大学“幸福课”,帮助学生找寻体验幸福的方法,感受幸福感带给生活的变化;再次,在情绪单元,带着学生重温拥有过的积极情绪,体验正在发生的积极情绪,用情绪ABC理论创造积极情绪。在人际交往单元,分角色扮演宿舍、班级中的案例,引导同学讨论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在应对挫折和珍惜生命单元,通过故事和身边的例子引导学生妥善应对挫折,学会珍惜生命。

(三)教学方法的选用突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教育部文件要求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更多地开展互动活动。在课堂上将讲授与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心理测试、情景剧表演、团队训练等相融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将备课中涉及的图书、影视资料和测评工具运用到课堂中来。如果可行的话,邀请知名的专家开展讲座、答疑、聊天等专项教学活动,扩充教学方法。只有学生本人体验了更多的积极情绪后,才容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

(四)课外实践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要想更好地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除了常规课堂讨论、课后作业之外,还需要学生参与课外实践。例如,拓展训练、心理社团活动、加入志愿者协会等,在活动中体验积极情绪对自己的帮助。还可以布置一些具体的实践作业,如每周做三件助人的事,在过程中体验快乐,并在下一次课中分享感悟。以上种种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具体的积极情绪,加深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体验积极情绪创造出的幸福感受。与此同时,老师需要对课外实践活动做出正确的引导,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心理品质问卷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仪式动作、象征意义和积极情绪增强控制感:双路径机制*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