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建设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现实困境及对策探讨

2021-12-03 17:59:37王晓曼朱海珊
现代医院 2021年1期
关键词:演练物资救援

王晓曼 朱海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派出四支国家应急医疗队伍驰援武汉,各卫生应急队伍独立运行,成建制接管方舱医院,实现在较短时间组织医疗力量批量集中收治确诊患者,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大作用。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突发传染病疫情、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需要采取合适措施加以解决。[1]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开展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将是提升各级政府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重要抓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某医院于2012年成立市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按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相关标准和指南开展规范化建设,在制度体系建设、队员管理、培训演练、物资装备管理等方面探索出规范化建设经验。

1 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实践现状

1.1 健全管理规范和应急预案,建立制度保障

通过制定医院《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预案》,明确紧急医学救援管理架构和人员组成,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响应管理,在应急响应流程、响应任务、响应时效、信息报告等方面形成规范要求,指引紧急医学救援队伍高效处置突发事件[2]。此外,以卫生应急管理生命周期为指导,梳理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制定药品和医疗设备储备目录,在人员集结、装备集结和药品集结等方面统一流程,固化救援任务记录报告单、集结通知电话文本和微信文本等管理文本,明确行政总值班、医疗队长、医疗队员、司机等多个岗位职责,并制定应急值守制度、现场指挥官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应急物资储备调用制度、队伍管理制度、培训演练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对关键环节进行标准化建设,形成高效的管理体系[3]。

1.2 以小队化模式组建队伍,完善组织架构

为适应不同规模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组建40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其中20人为预备队员),以功能为核心开展组织建设,采取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分为两个梯队执行备勤任务。第一梯队采取医护驾担5人组合模式,突出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主要满足灾难现场紧急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和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需要,及时将伤员安全后送转运[4]。第二梯队按功能模块进行编组,主要应对批量伤员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置,分别将医疗队员编入医疗救护和管理保障两个模块,医疗救护模块分为医护小队、医技小队,管理保障模块分为指挥协调小队、物资装备后勤保障小队,每个小队以5人为工作单元,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各小队通过组织针对性的训练、检验和评估,不断进行磨合和完善,此外,队伍还设置一名专职院感监督管理员,负责落实院感管理工作[5]。为规范建设医疗队,医院成立专职应急办负责队伍管理,医疗队也建立相应的管理架构,由医疗队长和模块组长组成核心小组,建立核心组协调机制,负责医疗队的管理决策和队务处理,核心组下设协调员、保障员、信息员和安全员等岗位,负责相关管理工作的落实。队伍建立微信群和短信通知平台,搭建队伍内部沟通平台和快速通知机制,确保信息的通畅。

1.3 落实经费投入,建设方舱队伍

紧急医学救援队设置专用库房用于存放物资装备,按照原卫生部制定的《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建立储备目录和管理账本,采取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的形式对救治装备、常用药品、个人携行装备、后勤保障装备、通讯办公装备和徽章标示等物资装备进行定点存储,并结合应对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等城市突发事件的需要,增加创伤烧伤类药品和器械的储备,确保队伍能具备独立运营方舱医院的能力。建立物资储备调用制度,由物资装备后勤保障小队负责对药品耗材的效期管理和仪器设备的定期保养维护,对各种装备、物资、器材每月检查或运行一次,发现问题及时修复,确保功能正常,定期组织物资装备盘点工作,保证物资装备的动态平衡[6-7]。为提高队伍的机动性,队伍在平常对物资装备开展模块化和箱组化管理,药品按用途划分为公共模块(内外妇儿常用药)、急救模块(镇痛、抗休克等急救药品)和专用模块(满足创伤、烧伤救治需要的药品)三个模块,并进行量化装箱储备;设备按照功能划分为现场急救模块(急救箱、担架等)、辅助诊疗模块(呼吸机、除颤仪等)、外科手术模块(喉镜、清创缝合包、换药包等)和后勤保障模块(帐篷、办公设备等),通过模块化、箱组化管理,方便装备储存和运输,使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能快速、灵活地参与突发事件处置[8]。

1.4 组织培训演练,磨合应急反应能力

开展应急培训演练能对人员的应急实践能力和面对具体危机的规范化操作流程进行检验,是提升应急能力的直接途径[9-10]。紧急医学救援队每年年初制定年度培训演练计划,应急培训每月组织一天集中学习,培训内容参照原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实施,分别从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紧急医学救援和卫生应急物资保障等方面开展,培训医疗队员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和紧急医学救援知识,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应急演练每季度组织一次,以化工厂爆炸、重大交通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为情景,采取桌面推演、双盲演练和综合实战演练等形式组织,对人员现场急救能力、装备物资响应能力和队员协同处置能力进行磨合,并以此检验紧急医学救援队制定的各项操作流程的可行性,促进修订完善。近年来,队伍也瞄准航空医疗等前沿领域,联合专业的直升机救援机构开展航空医疗救援演练和知识培训,对航空医疗救援开展探索;此外,多次组织与消防、海事、反恐等部门开展联合演练,做好与其他部门的衔接,进一步提升实战能力。

2 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

2.1 临床业务与队伍建设之间的矛盾突出,队伍常态化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紧急医学救援队员均为双肩挑角色,既要承担日常临床工作,又要参加培训演练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呈现超负荷工作的现状,临床科室也往往以人员紧缺、培训内容与临床业务联系不够密切等理由拒绝派医疗队员参加培训演练,影响培训演练的效果和队员参与的积极性。[11]当前的队员兼职模式受制于院领导支持力度、队伍激励机制和临床科室配合程度等因素,往往导致队员流动性大、队伍独立性不强,队伍的日常建设无法展开,不利于规范化建设工作的落地。[12]此外,队员考核及退出机制不健全、人员激励机制缺位等也不利于队伍的稳定性和队员素质的提高。

2.2 培训演练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应急培训演练在内容与方法上出现实用性不强、多样性不足和常态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演而不练”、“学无所用”等弊病突出,打击了队员参加培训演练的积极性,培训演练质量不高。[13]紧急医学救援培训演练内容更新滞后,未能紧跟航空、海上医疗救援等前沿知识,专业设施建设不足,缺乏有经验的培训师资,训练手段和方法系统性不强,较少开展复杂情景模拟训练,培训考核管理不完善,未能起到锻炼队伍,提高协同作战能力的效果,对制度和操作流程的检验反馈作用有限[14]。

2.3 队伍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未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和物资装备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在救援现场未能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管理患者身份识别、伤员检伤分类标识、伤员去向监控和救援信息实时统计上报等工作,伤员信息统计混乱、多头指挥等现象时有发生,也不利于应急指挥决策工作的开展[15]。通过远程医疗手段开展检验检查远程诊断、远程会诊的方式运用较少,对远程医疗在救援现场指导快速救治的技术红利利用不足,影响救援质量的提升。在装备物资的管理上仍沿用传统人工的管理方式,较少使用物联网、视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对装备物资的管理保养状态和使用追溯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应急装备物资的管理层次和能力有待提高。而在培训演练方面,未能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3D仿真模拟技术开发基于场景虚拟的紧急医学救援培训演练系统,不利于提升培训演练质量[16]。

3 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的对策

3.1 以规范化理念为导向,统筹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

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可将公立医院规范化建设紧急医学救援队列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借助外力推动公立医院主动开展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从思想认识上把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作为医院常态化的工作去开展,积极做好人财物等资源的投入保障。[17]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医疗队员及其所在科室充分肯定,获得各方支持,保持队伍人员稳定。建立队员档案和动态的队员考核及退出机制,从参加培训演练、参与紧急医学救援和技能操作考核情况等方面开展医疗队员的能力和资格认证,及时淘汰积极性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的队员,提高紧急医学救援队的整体素质。主管部门定期对公立医院建设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相关情况组织检查评估,检视在制度体系、操作流程、应急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查促建,指导公立医院对照主管部门制定的建设规范和指南开展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18]

3.2 建立激励机制,并突出能力建设,提升培训演练的质量

采取正向激励为主、负向激励为辅的激励方式,引入积分管理制度强化培训演练质量,按照参加培训或演练的层次、方式和参与度不同,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在记分周期内进行累计积分,对记分周期内总分排位前位的队员实行奖励,对总分排位靠后的队员实行末位淘汰。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进行激励,分别采取给予优秀队员表彰、选拔进入队伍管理核心小组参与管理、颁发纪念章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对总分排位前位的队员进行激励,以提升培训演练的质量。在能力建设方面,可采取专项进修深造和队伍日常培训演练相结合的形式,以培养专业卫生应急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实现队伍专业化建设。[19]在培训方面,兼顾基础知识和前沿领域,在队伍内部选拔资深骨干组建培训师资团队,就培训大纲组织集体备课,并引入突发事件情景构建和体验式教学等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此外,可定期聘请卫生应急领域的相关专家为医疗队员作专题讲座,重点介绍紧急医学救援领域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丰富培训内容。在演练方面,可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开展,一方面充分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3D仿真模拟技术构建仿真的训练环境,训练医疗队员在逼真环境下的应急反应和协同能力;另一方面可组织医疗队员参加基地化训练,在真实环境中开展紧急集结、检伤分类、现场救治和伤员转运等环节的实战演练,检验人员和物资装备集结、指挥协调和现场处置等情况。

3.3 实施“互联网+卫生应急管理”,提高队伍信息化水平

可把5G技术应用到灾难现场伤员信息采集、现场指挥、移动会诊、物资装备调配等领域,实现信息的共享、伤员的安全管理等,以进一步优化救援流程,确保准确管理救援信息,有效开展紧急医学救援。借助物联网、视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优势,运用到灾难现场指挥、伤员数据采集、应急物资装备管理、培训演练情景化等方面,有效提升紧急医学救援信息化水平。[20]

猜你喜欢
演练物资救援
首次演练
环球时报(2023-03-20)2023-03-20 15:15:32
紧急救援
哈哈画报(2022年5期)2022-07-11 05:57:52
3D打印大救援
学生天地(2020年1期)2020-08-25 09:01:44
被偷的救援物资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0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未雨绸缪演练忙
救援物资
救援行动
PKPM物资管理系统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