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丽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 证书制度是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审时度势提出来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1]。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以下简称培训评价组织)作为标准开发主体者、评价考核者、培训实施者在1+X 证书制度试点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指出“培训评价组织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建设主体,对证书质量、声誉负总责,主要职责包括证书标准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开发、考核站点建设、考核颁证等,并协助试点院校实施证书培训。”因此,培训评价组织如何保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权威性、教材资源的科学性、考评员培训的规范性都直接关系到1+X 证书的顺利推进。
在1+X 证书制度试点推进中,培训评价组织是具有行业组织、教育机构、评价机构多重属性多重功能的服务组织[2],其角色定位包括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试点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并指导考核站点建设,同时可以拓展其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功能。
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培训评价组织的首要责任与义务。1+X 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与标准,是职业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参考依据。因此,培训评价组织开发的等级证书是否规范合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证融通”的课程标准开发。在证书标准与教材资源建设方面,培训评价组织要联合多元主体对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指南和有关要求,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持续更新证书标准。培训评价组织要依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相应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依据教材内容开发配套的各类学习资源,并适时更新案例库、习题库等线上配套资源。在证书考核与等级评定方面,培训评价组织要依托自身的专业团队组建开发专家队伍,组织考核专家队伍进行考核试题命题,统筹组织考务工作,并对考生的考核结果进行评定、颁发证书、管理和备案。
在试点公布的四批次名单中,从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企业中遴选出来的培训评价组织占据了相当比例,这些大企业、集团公司在成为培训评价组织之前就已经与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行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他们接受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并派遣技术骨干担任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和企业导师,具备开展教育培训的合作基础。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有三层含义:其一是针对参与试点的中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考核要求进行师资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的培训,为试点院校培养合格的X 证书培训师,以便指导培训试点院校的考核站点建设;其二是在试点工作中,培训评价组织要结合证书标准和考核内容要求协助有关院校实施证书培训,这种培训是针对有考取X 证书意愿的学生;其三是在普通层面上,培训评价组织作为职业教育外部参与者,履行自身的法定职责,部分行业企业的培训评价组织通过主动参与、支持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有关师资培训项目,服务于教师企业实践锻炼。
当前,我国教育第三方评价主要集中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第三方评价的范围还较小,职业教育评价机构数量也很少,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等。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推动,职业教育的第三方评价必然要开展起来。而培训评价组织具备开展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功能:其一,培训评价组织是具有法人属性的组织,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资金实力的拥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企业主体;其二,培训评价组织本身具备参与职业教育的丰富经验,具备组建高素质专业评价团队、聚合评价资源的优势条件;其三,培训评价组织中的行业龙头企业代表着行业发展趋势,对于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准确,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首先培训评价组织可依托X 证书,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进行认证与评价;其次可借助X证书的培训工作,开展双师型教师技能认定;最后可结合初级、中级、高级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定,改变以往对技能人才合格性的评价,创新对技能人才的评价方式[3]。
从2018年9月起,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委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招募参与1+X 证书制度试点的培训评价组织,从第一批遴选了5 家培训评价组织到第二批遴选了10 家培训评价组织,再到第三批的64 家以及到2020年9月公示的第四批290 家培训评价组织,1+X 证书试点的培训评价组织数量逐渐增加,反映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不同行业、专业领域的逐渐铺开,同时也显示了教育管理部门在推进X 证书试点工作中的严谨慎重态度。为了统计方便,在使用相关统计软件剔除四批次中相同的培训评价组织之后,一共有300 家培训评价组织,其中含个别母公司与子公司,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也都一并计算在内。
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www.gsxt.gov.cn)”等公开信息显示,经公开招募并被遴选的前三批74 家培训评价组织中有10 家属于国有企业、63 家属于民营企业,1 家行业协会;在全部四批次的300 家培训评价组织中,国有企业69 家、民营企业166 家、行业协会9 家、其他性质的组织56 家,这也反映出民营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直接竞争过程中处于明显优势。民营企业中,在部分行业龙头企业中出现母公司和子公司同时参加的情况,如阿里巴巴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子母公司同时参与试点,显示出民营企业在多行业领域的优势。此外,除了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外,在第四批试点名单中有8 个民间社会组织即行业协会参与其中,如中国饭店协会、中国精算师协会、中国理货协会、中国旅游协会等国家级行业协会,也有如广东省餐饮技师协会等地方行业协会。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试点的培训评价组织中还有10 家事业单位以及14 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其中14 家全民所有制企业是由行业协会出资成立或控股的,如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全资成立的“北京中福长者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www.gsxt.gov.cn)”,我们对300 家培训评价组织的所属行业统计发现,300 家培训评价组织的行业背景分布广泛,一共涉及32 个行业,有道路运输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服务业、教育、批发业以及零售业等行业。其中有85 家培训评价组织分布在科技推广与应用服务行业,59 家培训评价组织分布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2 家培训评价组织分布在制造业领域,在商务服务业和研究与试验发展行业均各有24 家,在专业技术服务行业有15 家。以上300 家试点培训评价组织,基本体现了落实“六稳”“六保”部署,证书要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设的要求。
经统计发现,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培训评价组织入选情况而言,北京入选数量最多,达161家,其次是广东,入选28 家,江苏和浙江分别有19家和18 家,分列第三、四名。入选试点培训评价组织在10 家以上的还有上海17 家、山东10 家,四川、福建、湖北、湖南、辽宁、安徽、河南、黑龙江、天津都有约2-8 家;甘肃、广西、海南、吉林、新疆、重庆各1 家,同时有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1家培训评价组织入选。从四大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入选264 家、中部地区入选14 家、西部地区入选16 家、东北地区入选8 家,在入选数量上四大区域存在显著性差异,东部地区入选数量超过其他三个地区入选数量总和,占比94.6%。就四大地区区域内各省(直辖市)的平均入选数而言,东部地区平均入选26.4 家,中部地区平均入选2.33 家,西部地区平均入选1.33 家,东北地区平均入选2.67 家,反映出东部地区遥遥领先于其他三个地区,几乎是其他三个地区的10 倍以上,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平均数量上整体相差不大。
前四批的300 家试点培训评价组织来自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性质类型,且分布在不同地区,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以下特征。
《2020 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高职毕业生就业去往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比最多,约占41.64%,显示出民营企业与职业教育的较高关联度。在推进1+X 证书试点工作任务的同时,国家也在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并先期遴选了首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其中入选的24 家产教融合型企业中有20 家企业属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仅有4 家。但在1+X 证书试点工作中,存在着与产教融合型企业明显的反差,即被选中的1+X 证书试点培训评价组织绝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在目前公布的四个批次的300 家试点组织中,有166 家属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只有69 家,这充分反映了民营企业在1+X 证书试点工作中的积极性。而且在试点的培训评价组织中,行业内的高端企业或龙头企业参与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考试标准,这些龙头企业具有行业的话语权,同时也会参与起草行业标准,这类型的企业一般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产生的新标准、新工艺和新规范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了国内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进水平,且两个民营企业本身已经与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建立了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产业学院,具有开展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师资培训等工作的经验和优势。因此,可以推测出,参与试点的企业基本代表了产业高端,有利于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所要求的“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要求,是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命脉所系,服务业是现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2020 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布点数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在校生规模前三位的专业大类依次为财经商贸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目前参与试点的培训评价组织中,所面向的行业大多集中在科技推广与应用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这三个行业,而这三个行业的人才供给多来源于装备制造大类和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毕业生。因此,目前试点证书所在领域与 《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对证书重点领域的要求相一致,在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推广试点X 证书制度,有利于服务国家需要、产业需求和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将我国行业分为97 个大类、473 个中类、1380 个小类,目前只有31个大类中有证书,还有66 个大类未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1 个行业大类对应到高职专业目录中,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类、信息技术类专业,而其他专业大类的毕业生面临“无证可考”的局面,从而无法获取“双证书”。
在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发展高地的政策文件中,山东省、甘肃省、江西省都有做好1+X 证书制度试点的任务,列明遴选组织具有行业影响力、社会公信力的品牌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发面向地方特色产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标准,按规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实施工作。但是从目前公布的试点培训评价组织名单来看,第一批试点的5 家培训评价组织中,只有廊坊市中科建筑产业化创新研究中心(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人才评价中心)注册地在河北廊坊;在第二批试点的10 家培训评价组织中只有2 家企业注册地是北京以外,从前两批次看,培训评价组织80%集中在北京地区。随着试点证书领域的扩展,全部四批次试点的300 家培训评价组织中,注册地在北京的组织数量为161家,超过总试点数量的一半;山东有10 家,而甘肃和江西却没有1 家。从大区域来看,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培训评价组织有264 家,虽然数量上是其他三大区域的几倍,但其内部省份之间的差距巨大。如东部地区的江苏与浙江都有近20 家培训评价组织,而河北、海南却只有1 家。因此,整体显示1+X证书制度试点培训组织分布明显呈个别地区集中的特征,区域发展失去均衡。培训评价组织区域分布失衡,对于部省共建职教高地的建设会产生影响,不利于培训评价组织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和关键岗位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行业协会了解企业意愿与需求,在参与职业教育方面有一定话语权,是职业院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4]。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行业协会一般都深度参与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评价工作,有效地为企业供给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我国已经有大量行业协会与职业院校合作,但合作情况差别极大,合作内容单一。随着我国政府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监管,出台了专门激励措施鼓励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以及行业协会自身能力的完善,行业协会也开始以多种方式和途径参与职业教育。在四批次的试点培训评价组织名单中,有9 家行业协会直接参与X 证书试点工作;还有由行业协会出资成立或控股的14 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参与X 证书试点工作,这便是行业协会转换途径,以多种方式参与职业教育的印证。行业协会不是只有为企业和职业院校搭建平台、开展继续教育的功能,同时还具备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及等级鉴定、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人才培养的功能。由此看来,作为与职业教育联系最为密切的第三方机构,在面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困境中,行业协会能够消弭缺陷,主动担当自身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5]。
《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对参与试点的培训评价组织从资质、标准、资源、人员等方面设置了门槛要求,未来在推进X证书试点工作中,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培训评价组织的业务能力、信誉度进行提升。
资质是组织存在的前提,是行业的准入门槛,只有具有了资质才能在行业内从事具体工作。在1+X 证书试点工作中,组织资质也是培训评价组织公信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对参与试点的申报组织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信用,无违法、失信、重大经济纠纷、不良借贷等行为。但在四批次的试点名单中,有个别培训评价组织如“北京易盟天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出现“经营异常”的情况,甚至已被列为“失信人”。企业经营异常或失信,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存在重大的风险。为了防止因企业不规范经营或失信行为给职业教育带来的风险,需要从两方面加强监督管理:一是政府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参与试点的培训评价组织的失信行为建立预警机制及淘汰机制,加强对试点组织的日常监管,防止“失信行为”的出现,提高培训评价组织的公信力,从而保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含金量。二是加强培训评价组织的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理事会制度、员工代表大会制度、账务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设立企业内部监督检查机制,发展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从而在组织内部建立失信“防火墙”,防范内生性风险。
1+X 证书制度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目前仍处在试点探索阶段。教育部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中明确了在社会化运行机制下,多元主体协同,强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培训和评价的市场属性。在具体实践中,就是由具有教育培训经验的培训评价组织来担纲证书标准与内容的开发工作。但是国内培训评价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背景以及行业工作经历不同,从而对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本质认识产生偏差,在缺乏证书标准与内容开发的规范化指导下,无法保证证书的质量,也无法保证所开发的技能等级证书与其他证书在获取的难易程度上大体相当,以体现证书的公平和公正。因此,尤其需要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因为这些企业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教育培训经历,他们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具备了丰富的标准制定、课程开发等实践经验,特别是一些民营龙头企业活力充足,所开发的证书能够体现行业发展趋势。在同一大类专业和职业中,以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指南指引下,建立产业界和教育界共同认可的开发范式,以此作为其他培训评价组织建立证书标准的指导性文件,推进考核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从而实现证书的“横向”公平公正[6]。
《试点方案》明确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标准的建设主体是培训评价组织,其主要职责包括证书标准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开发、考核站点建设、考核颁证等,并协助试点院校实施证书培训。回望制度设计的初衷,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X 证书来弥补专业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从而补充学生的职业技能。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脱节主要是由于职业院校标准滞后和课程教学资源不足导致的[7]。因此,培训评价组织要依托具体的企业真实岗位或岗位群开发配套教材、考核大纲、教学案例库、题库等资源,建设与初级、中级、高级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完全配套的、具有高度适用性的各类资源。可以采用“1+1+1”编写模式,产、教、社三方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保障教材的开发质量;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编写理实结合的案例,适配岗位需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配套的PPT 课件、课程大纲,视频资源及案例化实验手册,用多形态呈现以适合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使用。面向中职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具体专业的X 证书的教辅材料,助力教师更好地传递知识,学生快速地提升相应的专业技能,推动校企合作,协助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与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指出“培训评价组织必须拥有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等组成的专家、师资团队。具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师资培训、支持院校开展相关证书培训、组织实施考核颁证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和雄厚实力。具备凝聚有关行业、多家龙头企业和优质院校等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能力。”[8]试点名单中不乏行业内知名企业和龙头企业,但仍有很多试点培训评价组织是业内并不知名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部分冠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的组织,300 家培训评价组织中名称含有 “科技”的有130 家,含有“教育”的有39 家,含有“教育科技”的有28 家。这些小型规模的培训评价组织或是由于创立时间不长,或是因为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评估人员短缺而导致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受限。为此需要加强对培训评价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培训评价组织不仅需要招聘行业内的专业技术人员,还需要聘用懂得职业教育规律、掌握课程内容开发方法的优秀人才,两个团队通力合作才能提升培训评价组织自身的标准开发能力与教育评估能力。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1+X 证书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为了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需要再扩大试点范围,不仅需要更多培训评价组织参与,也需要更多的中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进来。但目前,四批次的培训评价组织在区域分布中呈现出集中分布在个别地区的离散状态,缺少培训评价组织的省域会因为缺少本土的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而影响X 证书工作的推进[9]。为此,首先要在国家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参与面,对于具有丰富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的培训评价组织在满足门槛条件后,实行优先申报;鼓励没有本土培训评价组织的省份,结合部省共建优势,在省级试点联盟的指导下建立新的培训评价组织,以便结合区域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开发新证书。同时其他技能紧缺的行业领域,也需要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此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支持地方行业协会参与试点工作,地方行业协会可以发挥其在本区域内与行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联系紧密的优势,联合培训评价组织和职业院校协同开发面向地方特色产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标准,实现为产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