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 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尤其是提出了创新意义和现实价值突出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为1+X证书制度),试图通过1+X 证书制度“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1],改变职业教育内部及其外部生存环境,影响职业教育的相关支持性要素。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校企合作的成效一直受到研究者与决策者的关注,“职教二十条”将校企合作与1+X 证书制度并列并单独阐述,提出要“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围绕“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支持企业“利用资本、技术、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1]。并提出了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认证制度,落实了产教融合型企业等校企合作参与主体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税收等方面的相关激励制度,以推动校企合作。1+X 证书制度本身也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利益格局,释放了企业办学情怀,蕴含了参与校企合作的新动能,需要优化校企合作策略,遵循动力作用的激励,塑造新的校企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持续性难题,尽管校企合作对于职业教育的支撑性作用得到了职业教育从业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充分认识,但从现有形态来看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突围之道,国家层面对激发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办法不多。从德国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的经验来看,高效的校企合作需要企业、学校、政府、行业组织、学习者和社会等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1+X 证书制度蕴含了校企合作的多层次的关系重构,需要围绕“1”与“X”整合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和能力互补点。
从复杂关系视角审视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交互核心是人才培养,但两者的诉求是不同的。对于企业来说,是用最低成本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帮助参加培训的学习者在短期内形成相应的能力是关键。对于学校来说,为社会培养人、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全人教育是其根本的职责,需要创设一个育人的环境,形成一个全方位育人的整体场域,实现学习者从专业到素质全方位的塑造。在过往的校企合作过程中,这种对人才培养理解上的差异在某种程度来说难以协同,也造成了企业和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双方动力不足。按照1+X 证书制度的逻辑,“1”是学历证书,蕴含的核心要求是形成与企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X” 是技能等级证书,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学习者专业能力的拓展和深化问题,适应现代职业生产“工作过程的去分工化、人才结构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的高端化、工作方式的研究化、服务与生产的一体化”等人才需求特征的变化带来的能力需求变化[2],同时解决部分企业“面对低成本竞争优势丧失和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双重压力,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有潜在需求”的问题[3],形成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互动。
对于企业而言,技术的快速变化,尤其是数据对生产要素的集约化整合、协作化生产、高效化利用和网络化共享,形成的资源配置模式改变了全球企业的竞争境况[4]。竞争变化使组织持续的技术创新变得非常重要[5],然而,以技术改良为特征的渐进型创新逐渐逼近其极限,研究颠覆性技术,通过“代差”提高技术的复杂性,整合多领域的跨界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领域。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往往限制了创新的需求,而学校是“智力”集中的场所,学校自身的发展也有创新的需求,是天然具有互补关系的“双主体”。然而,创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如何建立引领校企合作的科学的机制,是校企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1+X 证书制度是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开展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需求、开放和推广,指引校企合作的方位,能有效帮助校企基于技术的创新不迷失方向。
除了经济上的诉求,校企合作都有各自“情怀落地”的需求,也就是学界所讨论的校企合作企业所需要的教育情怀和学校所需要的服务社会的情怀。教育情怀指的是社会组织和个体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和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让社会组织和个体在教育过程中追求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教育情怀在校企合作中的价值通常被忽视,也很少针对性地为企业参与办学提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运行方式的表达平台。从复杂关系视角看,很多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有天然的亲近,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与教育的联系深入到企业的认知中,许多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就是自身的教育情怀在发挥作用。单纯从效益产出视角看,投入校企合作的资源回报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产出比较低。在收益不对等的情况下,教育情怀在教育活动中扮演调和与促进作用。1+X 证书制度为企业提供实训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1+X证书的技能培训,可以用计量的方式核算企业自身参与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规模,也可以用质量评价的形式体现自身在校企合作的投入程度,是可以直接对企业办学情怀回应的载体,但鲜有企业认识到1+X 证书制度下校企合作对自身情怀进一步落地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学校来说,职业教育本身是根植于民众的教育,其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能力不仅是自身职责的内在要求,更是一种主动服务社会的情怀体现,其校企关系的构建,不仅需要从自身的人才培养诉求入手,同时也需要将服务社会本身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职能,主动解决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将社会需求和服务能力进行充分地互动。
1+X 证书制度的核心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增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强调“人才培养的特色化要求”[6]。这种特色化既可以是专业技能上的层次深化,也可以是职业教育不同领域能力的拓展;既满足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需求,也有效拓展职业教育的范畴,很好地支持校内外学习者提升技能。校企合作之间的“中介物”“引领物”“意义感”并不会天然形成,而是需要通过基础环境的有意识调整,形成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从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而言,由于1+X 证书制度的嵌入,形成了校企联动的整体关系,改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需要按照“中介”“引领”“意义”建构的需求,主动创新校企合作的动力。
1.从功利诉求视角看,1+X 证书制度改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源。首先,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进一步契合。由于1+X 证书制度所蕴含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标准是在市场机制下催生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所倡导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增设拓展性技能的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创新。在这种模式下,职业教育的参与者不仅能够按照自身的需求提升能力,也能通过不断地跨界,掌握多领域的技能,通过技能的交融、耦合产生创新效应,生成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投入的校企合作资源得到了更高的回报,参与合作的动力得到有效的回应。其次,1+X 证书制度改变了企业获得校企合作回报的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以学校为主体的合作,企业通过提供场地、设备、技术、岗位等,学校提供经费、人员或者其他相关资源开展合作,合作的目标是培养“学校的学生”,合作的方式是企业辅助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等,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地位被剥离,校企合作成了学校为主体的合作,企业是“被合作者”,合作过程中的“壁炉现象”明显[7]。1+X 证书制度的顶层设计是为拓展职业教育的来源,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方式是作为培训评价组织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设计,成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甚至可以直接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培训和企业大学,其培训与学习所获取的成果通过学分银行认证的方式得到学历教育的系统支持,完成了“企业—学分银行—学校”的完整业务链,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选择更多。再次,1+X 证书制度改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容。校企合作从职业教育的兴起开始,就寄托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开展技术创新,但由于校企双方合作难以深入,很多合作仅停留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审核、部分课程的开发等上面。1+X 证书制度支持“训育并举”,强化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地位;同时1+X 反映的是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等,这就将职业院校教师从“学科背景”转移到“企业技术前沿”。教师“视界”的改变,提升了其自身创新的能力,也提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企业更有意愿与职业院校教师合作开发新技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从情怀诉求的角度看,1+X 证书制度提升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获得感。首先,1+X 证书制度降低了企业遴选校企合作项目的成本。1+X 证书制度体系本身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表达渠道。1+X证书标准和建设的主体是社会培训组织,本质上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当1+X 证书标准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时,1+X 证书本身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推广,很难依托1+X 证书制度开展合作。反之,能有效推进的1+X 证书,本身契合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围绕1+X 证书制度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改革更加契合了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企业服务社会的情怀得到彰显的同时,遴选合作的成本显著降低。其次,1+X 证书制度支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更及时的价值回报。人才培养的周期非常长,俗语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投入教育的资源通常很难获得及时的回报。1+X 证书制度强化了“训练”对“育人”的价值,蕴含了通过训练快速培养企业和创新所需要的技能性人才的隐喻,这种训练通常是通过短时间的集中培训可以有效实现的,这种模式及时回应了企业的社会价值,提升了“自身利用技能完成某些社会服务行为的自信程度”。再次,1+X 证书制度扩大了企业参与服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范围,支持了企业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情怀。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服务教育和社会发展是通过学校来实现的。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和层次很广泛,但最为核心的是通过学校拥有的智力资源,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8]。从范围来看,1+X证书制度不仅支持校园内学习者参与,也支持社会工作者参与,企业服务教育的范围得到有效的拓展,企业自身产生社会影响力的能力得到提升;从合作层次来看,1+X 证书制度不仅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也支持企业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开展技术创新,还能深入到技术前沿,与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协同、耦合创新,形成服务社会能力更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提升了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1.1+X 证书制度驱动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转向“主动参与”。1+X 证书制度尝试解决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这类人才能力结构一般呈现“倒T型”,即有较宽的广度和特定领域的深度。具体体现为所培养的人才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有专业能力上的优势,还要能调动资源、与人协作。传统“评价驱动的校企合作、政策驱动的校企合作、关系驱动的校企合作”等柔性的“制约性参与”合作机制对校企双方的约束力均显不足。如何更加主动地寻求企业资源,构建新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新的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方案,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是新时代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1+X 证书制度下,校企合作不再是各类评比、审核过程中的材料,不再是政府和行业组织规约下的“制约性参与”,而是与自身人才培养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合作,比如1+X 证书的考核需要基于工作场所的锻炼,需要协同企业共同梳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学校需要提高认识、调整姿态,主动参与到1+X 证书制度塑造的积极环境中来。
2.1+X 证书制度支持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效参与”。过往校企合作成效不显著的普遍原因是校企需求对接不准确,造成资源错配现象,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成为学校普遍关心的问题。以校企共同建构课程体系为例,从企业的逻辑看,将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化改造,梳理成为一系列培训的课程内容能快速支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成长。从学校的逻辑看,现有平台资源、师资队伍配置、实训条件等都是课程建设的制约性因素。1+X 证书制度提供了一个整合校企双方合作逻辑的平台,校企双方可以围绕1+X 证书标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合作,按照1+X 证书考核的要求,将1+X 证书标准落实到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规避校企对职业教育观念不统一的问题,提高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效益,实现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高效参与”。
3.1+X 证书制度支持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系统参与”。学校对校企合作的需求通常是片面的,比如基于特定考核、评审所需要的校企合作经费、实训基地等,缺乏“关系性”的整体考虑,也没有系统思考企业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扮演何种角色,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回应也带有阶段性、片面性、局域性特征,比如与急缺人才的企业组建“订单班”,与急需场地的企业共建“校中厂”,缺乏对校企合作相关的企业系统发挥作用的整体筹划和顶层设计。1+X 证书制度的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的方方面面,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需要深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生态优化的整体架构进行系统性的、全方位的调整,比如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同时需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技术开发,联合培养产教融合所需要的校企双方教师队伍,配套环境和场地的供给等,校企双方的利益需要得到深层次的捆绑,实现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全过程、全方位、系统性的参与。
1+X 证书制度改变了学校和企业在职业教育育人过程中的逻辑,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合作机制来配合。由于1+X 证书制度增强了职业教育育人与企业自身期待的契合程度,加上企业自身在转向智能生产的关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大,传统的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从学校层面讲,由于1+X 证书制度强化了技术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定位,也更加强化“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职业精神,新时代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培养需要借助真实的任务环境、完成系统化的工作任务、实施成效为本的评价,更加强调将知识与任务、知识与环境、知识与团队等建立联系,完成能力结构优化,校企合作育人成为学校参与1+X 证书制度下的职业教育发展乃至职业教育机构之间竞争的支柱性力量。校企之间的松散性连接关系,在1+X 证书制度的推动下得到了加强,在恰当的引导下,可以发展成为校企共生的关系,也就是“产教融合”。这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按照1+X 证书制度的整体逻辑重构新时代的校企合作机制。
首先,按照实体嵌入的方式,支持企业参与甚至主导职业教育办学。从制度上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开展技能等级证书的评价考核工作、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建设等,将部分企业改造成为产教融合型的企业,实现教育与生产的一体化,是企业实体嵌入产教融合的基础。其次,按照合作共赢的方式,设计职业教育育人合作机制。有效的机制需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也只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校企双方的互动,才能切实增强企业的参与感,从中体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育人的参与方式、参与内容和参与途径,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最终实现产教融合。这就要按照资源供给等评价标准建立校企利益分配机制,提升校企合作过程保障。再次,按照动力产生的根源,设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功能机制,以功能引导促进产教融合。一是设计调动校企参与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物质和精神激励。从物质角度讲,要落实校企育人的企业收益问题;从精神角度讲,通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身份认同等满足企业参与育人的情怀问题。二是设计校企合作的制约机制。制约机制包括行政制约、利益相关制约和舆论制约[9]。行政制约需要通过规则的制定,利益制约可以从税收等社会政策体系入手,舆论制约强化的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社会环境文化打造,共同塑造产教融合的生存空间。三是落实保障机制。保障机制主要包括法律和资金保障,在法律层面,要明确校企合作中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办学地位,资金保障可以通过考核、引导的模式,促使双方在校企合作中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校企合作办学的成长。
1+X 证书制度下的校企合作需要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以复合型人才养成为共同目标的校企合作过程共建。职业教育是受知识逻辑、专业逻辑、社会逻辑和个体发展逻辑共同作用的教育类型,知识逻辑强调胜任职业岗位的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以及胜任岗位的综合知识,知识逻辑的核心是实践性知识。专业逻辑是成熟专业技术在岗位中的支撑性模块与支持专业岗位的其他相关性因素,比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能力模块是胜任汽车相关的检测与维修,是专业技术能力,而协同解决问题的沟通能力是支持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专业逻辑上需要两类能力协同发展。社会逻辑是专业产生于社会需求,从社会中来,又能到社会中去,其核心是培养符合社会产业发展需求、具备具体工作岗位群胜任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个体发展逻辑指的是,教育需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智能类型,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实现个人成长增值,“让人人同享人生出彩的机会”。1+X 证书制度对于人才培养过程来说,是强化“1”的基础性地位,通过学历教育夯实专业基础,通过“X”证书扩大知识、能力的覆盖面,通过特殊技能、技能深化、技能拓展等方式,塑造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结构,满足知识、专业、社会和个体的需求。从人才培养定位来看,企业不仅是现有岗位状态技术技能需求的现实感受者,由于企业自身处于行业变迁之中,对创新的关注远高于现在相对封闭的校园。基于此,需要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中来,规避学校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短视行为”和“远视行为”,真正与社会需求形成契合。从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来看,企业的真实任务指导和学习者的职业技能学习逻辑都是影响人才培养课程结构的因素,双方需要按照知识、专业、社会和个体的逻辑,从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开展课程的结构设计和整体内容布局。从人才培养实施过程来看,需要企业提供实训基地、岗位和任务,与学校实训室的技能培训形成有效的对接,按照真实工作任务,实现1+X 证书制度蕴含的人才培养要求的落地。从人才培养评价来看,1+X 证书制度强调技术技能的层次,是成效为本理念的具体化,需要企业在场地、标准等方面与学校互动,形成既能满足技术技能评价标准要求,又契合学习者利益的评价体系。
从学校来讲,1+X 证书制度强化了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教师需要向新技术边界拓展,提升实践能力;从企业来讲,1+X 证书的背景是智能化生产,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抓实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平台,围绕新技术开展互惠共赢的创新研究是重要支撑。首先,要建立常态化的校企协同沟通平台。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通常更加注重利用生产工艺水平、技术开发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更高的效益,其关键是创新。提高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校企合作,以企业自身对市场、对技术、对创新领域的敏感和学校对技术研发能力的优势形成互动,是实现校企优化配置的方式。建立校企常规性的沟通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双方沟通,形成优质资源的“灵感碰撞”,共同确定技术研发的方向、方法和路径。其次,扩大校企合作实体项目的供给。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国家投入职业教育的资源大幅度提升;技术的突破事关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近年来企业参与技术研发的积极性高涨。通过校企协同,确定需要攻克的研究课题,整合双方资源,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是落实双方利益的有效抓手。再次,要建立校企合作成果分享机制。由于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互动途径不畅通等现实原因,学校大量的成果不能完成市场转化,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校企双方需要形成合作成果的分享机制,支持参与技术研发并取得成效的相关利益组织和个人,形成科学的分享机制,其核心是向一线科研人员放权,强化成果转化激励以激发科研人员的参与积极性。
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是校企双主体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差异化利益诉求和利益最大化”[10]。如果说评价是学习过程的“牛鼻子”,校企合作的“牛鼻子”就是利益分配关系。1+X 证书制度下校企利益关系需要做出有效的调整。首先,要通过1+X证书制度扩大校企合作共同利益。1+X 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带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红利,随着职业教育参与人数的增加、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职业教育培训规模的增大,职业教育的整体利益得到了扩大,校企双方都能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提升收益,这是重构多元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契机。其次,按照服务量和资源供给,建立校企利益分配的基本关系。由于1+X 证书制度消解了校企参与的身份阻碍,为平等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奠定了基础,校企双方通过基于服务量和资源供给的情况开展商议,形成基本的利益份额。再次,参照共同投资的模式组建技术攻关团队,明确技术创新的成本分担机制和效益共享机制。1+X 证书制度下校企合作的利益增量是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等落地产生的效益,其产出的成本是智力成本,本身具有风险性,双方在评估风险的同时按照自身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共同投入资源,组织人员开展技术研发,也按照资源投入的比例共享可能的利益和共担可能的风险。最后,建立激励机制。由于1+X 证书制度的建立,学校的围墙被打破,校企合作共建的资源可能通过走出校园围墙产生利益,这就需要形成产品的产权估值和推广估值,形成双方可以接受的利益分配模式,优化校企利益关系。
抛开双方的利益诉求,无论是学校服务社会的理想还是企业参与教育的自觉,都有情怀的中介作用,都是双方社会责任的体现。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接受校企合作育人,接受学习者的实习、实训,可所培养的人才或许并不是企业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超越了企业管理的边界,消解了企业对自身组织体系内的劳动力支配权力,分散了企业生产职责;从学校角度而言,学校参与校企合作技术研发,必将引起教师精力分散,引发资源分配方式调整。因此,从短期看,校企合作并不是对校企双方全是有利的因素,情怀具有促进校企双方参与校企合作的调节性效用,同时也是利益冲突中解决分歧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此,有必要强化情怀在校企合作中的价值。首先,引导校企发挥组织自觉,促使双主体参与校企合作实现“自我”再造。学校和企业都是社会中的组织,是提升社会能力的抓手。组织自觉是社会责任的担当,是追求长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通过塑造氛围、提供渠道,支持更多的组织自主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夯实职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实现自身的提升。其次,要发挥专业自觉,从专业的延续性上找到校企合作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成功的企业不仅是输出产品,更是输送标准、文化,职业教育机构是最好的传播阵地;对学校来说,参与社会服务是自身价值得到体现的途径,为企业输送人才和技术,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的文化价值、传承价值所在。需要形成情怀发挥作用的环境和制度,支持校企双方为了理想共同自觉参与育人,并在这种自觉中提升自身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实现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提升转型能力、获取转型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的重要依托。1+X 证书制度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校企双方进行有意识地调整。本研究尝试从校企双主体的不同视角,绕开外围的政策变化,就校企双方参与1+X 证书制度背景下的校企合作的动力形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的策略,旨在为职业教育在当前政策环境下,校企合作健康发展提供策略支持。从趋势上来讲,1+X 证书制度的实施将为校企合作创设新的环境,从而促进校企围绕共同利益开展合作。然而,长久的校企合作需要厘清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并在双向互动中形成制度保障,建立责任体系,并形成责任追究机制,在不断地优化中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