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实施的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

2021-12-03 19:16宋迎春段向云吕秋慧
职教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证书试点院校

□宋迎春 段向云 吕秋慧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指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 证书试点”工作。2019年10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2],提出聚焦1+X 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2019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推出《关于推进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3],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1+X 证书试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1+X 证书制度旨在激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基础上,积极获得多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能力,满足产业转型对高素质人才的社会需求,因此,1+X 证书制度的试点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1+X 证书制度的缘起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以建设制造强国为载体,面向新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和服务的融合与协同发展[4]。经济转型和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当前复合型、高质量技能人才短缺制约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如何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体现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人才特质,满足新型人才需求,需要在职业教育规划和顶层制度上进行设计与解决。

(二)凸现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需要

职业教育同时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重特性[5],既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又要强化其基础知识的掌握,为社会提供符合经济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坚持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科技变革与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6]。但如何在职业教育中体现“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重属性,需要新的职业教育制度与之匹配与呼应。

(三)双证书制度迭代需要

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双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一方面是为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凸现职业教育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应职人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双证书是实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创新,商业模式、社会分工、消费方式等都发生巨大变化,新的职业和新的岗位不断涌现,而与此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却没有同步开发、更新和覆盖[7]。此外,国家在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背景下,大量职业资格证书被取消,导致现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有限,个体的职业能力、技能素养、复合型技术无法得到证明和呈现。

部分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泛滥、可信度低。由于职业资格证书的开发、考核与鉴定具有相当可观的利益诱惑,一些社会性机构脱离行政主管部门的统筹安排,借力“简政放权”的有利政策,开发了若干公信力和含金量不高的资格证书,造成证书泛滥、内容交叉重叠、社会认可度低、学生抱怨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8]。

从学生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知识在于积累,技能的提升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学生能力的形成需要螺旋累积和触类旁通,这既是一个纵向深度延伸的过程,也是一个横向跨越的历程,具有长期性、动态性、沉淀性和迁移性特征,这些特征决定双证书中的职业资格证书无法实现全程覆盖和动态融会贯通,需要新的证书制度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认定。

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类型的特征的彰显和现有的双证书迭代发展,需要创新职业教育制度来对接新的时代特点、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1+X 证书制度应运而生。

二、1+X 证书制度的试点进展与研究现状

(一)1+X 证书制度试点进展

首先,试点工作进展迅速。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培训评价组织、试点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体积极推进,1+X 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进展迅速,主要表现在:第一,培训评价组织遴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简称“教职所”)分四批共认定了368家培训评价组织,包含多个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如首都机场、阿里巴巴、中车集团、浪潮、华为、徐工等。第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开发,368 家培训评价组织共开发了471 个职业等级证书及其标准,几乎涵盖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所有专业,各试点院校根据实际需要与学生发展自由选择,基于X多元证书的宗旨,在同一专业中可以选择多种证书、多个等级进行试点。第三,试点院校考核站点申报,教育部职教所分别在2019年6月和10月分两批确定参加试点工作的院校为797 所,共计考核站点5266 个(同一学校多个证书试点叠加计算)。

其次,试点进展表现为多主体协同合作。1+X证书制度的实施涉及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试点院校等多主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培训评价组织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负责实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政府部门加强监管,防止乱培训、滥发证现象;行业协会提供服务环境支持;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在1+X 证书制度首轮试点过程中,多主体协作主要表现在:第一,培训评价组织针对试点院校开展多等级技能培训,培训评价组织和试点院校合作举办线上+线下双模式的1+X证书师资能力培训班。以网店运营推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2019年11月北京鸿科经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举办线下的高级师资培训会,2020年11月,北京鸿科经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线上+线下初级、中级师资培训。第二,评价组织、试点院校、行业企业合力开发证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教材等。实施1+X 证书制度的目的在于构建学生多元能力体系,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增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学生多元化的能力提升,需要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的深度参与,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以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技能等级证书为例,评价标准与教材开发,由北京博导(评价组织)、上海宝尊、网易考拉、杭州有赞(企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试点院校)等多主体合力完成,以保证证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教材等“书证课证”融通。第三,政府、行业机构协同制定管理制度体系,以浙江省为例,教育厅组织各院校进行试点工作申报与备案(浙教办函〔2019〕133 号),制定试点院校教师培训方案(浙教办函〔2019〕278 号、浙教办函〔2020〕262 号),依据教职所〔2020〕22 号文协商核定评价机构考核费用标准(如Web 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费用标准[浙江省]公告),设立专项财政支持政策,按试点证书实际报考人数进行财政专项支付。

(二)1+X 证书制度研究现状

1.理论研究。截至2021年4月,在中国知网以“1+X 证书”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有96 篇核心学术期刊论文,主要从1+X 证书制度内涵、制度体系、实施意义、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机制、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宏观阐述,以及结合具体院校或专业进行微观分析。第一,在制度内涵方面,唐以志[9]分析了1+X 证书制度的内涵与特征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杨红荃[10]等给出了1+X 证书制度的内涵,并多角度辨析了1与X 之间的关系。第二,在制度体系方面,郭建如[11]等认为1+X 证书制度应该有合理、合规的财政支持政策,吴南中[12]等认为可以从组织建设、基础建设、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保障。第三,在实施意义方面,刘阳[13]等通过梳理1+X 证书制度的理论基础,提出1+X 证书制度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意义,孙善学[14]认为1+X 证书制度在指导职业教育活动、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引领意义。第四,在课证融合方面,韦莉莉[15]根据书证融通重要内在逻辑阐述了1+X证书制度的价值指向,贾颖[16]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探索1 与X 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的课证融合方式。第五,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赖红[17]等以软件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基于1+X 证书制度,面向不同层次人才重构分类精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李童燕[18]提出基于1+X 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务实功、压责任、抓融合。第六,在教学改革方面,牛钰[19]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高职1+X 育训结合的教学改革方向。

2.实践研究。综合对比1+X 证书制度实施(2019年11月首批证书颁布)、各院校1+X 证书大规模考试安排(受疫情影响实际考试时间集中于2020年下半年)和前述核心论文发表时间(结合论文发表周期、论文内容),真正经历试点实践后从实施角度进行1+X 证书制度研究的核心论文不超过6 篇。如:刘林山[20]从学习者角度,分析学生在1+X 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困惑、融通困难和发展迷茫等;邓子云[21]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分析1+X 证书制度实施中,各主体职责划分、制度体系建设、社会认可度、培训评价组织性质、院校实施具体操作等方面存在的实践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更多的是从理论角度进行可行性分析与探索性讨论,对试点的实践研究还比较少。为此,笔者在上述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基于自身所在院校61 个试点证书(含3 个级别)的实际试点经历,通过走访调研其他试点院校制度落地情况,对1+X 证书制度试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制度的后续实施提出可行对策。

三、1+X 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1+X 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方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19年11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1+X 证书制度在职业院校中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落地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实际问题。

(一)组织间联动异步,三方协作降维为三足鼎立

1+X 证书制度主要涉及的组织有教育主管部门、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和试点院校。在试点过程中,三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在协同联动上步调不一致,存在滞后、错位、对接不畅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主管部门重文件传达、轻统筹。在1+X 证书制度中,三种主体存在不同性质的强弱关系,教育主管部门作为制度体系的制定者,与试点院校存在行政指导和行政隶属的强关系,与培训评价组织存在财政约束、行政监督的强关系,而试点院校与培训评价组织之间是基于服务供需产生的弱关系,然而在1+X 证书制度具体实施中,试点院校与培训评价组织承担更多制度落地的具体行动,两者之间的弱关系会弱化双方的合作基础,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在总框架内进行统筹协调。但在实践过程中,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更多是下达文件,打响制度实施的发令枪,对试点院校与培训评价组织的合作过程缺乏有效的统筹、监督。当试点院校与培训评价组织出现合作偏差,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缺位。主管部门不仅是发令者,也应该是裁判员、监督者和指导者,需从宏观和中观进行统筹规划、规范管理,为三者中的弱关系提供几何中线。第二,培训评价组织重利益、轻质量。培训评价组织在1+X 证书制度实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证书标准、成果单元是X 证书的核心内容。培训评价组织开发的X 证书在宏观层面是承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生可持续发展、学分银行和国家资历框架对接远景目标的重要基础,在微观层面,是连接社会人才供求、人才迭代的高架桥。因此,培训评价组织承担着意义深远的社会责任。但培训评价组织作为企业(公司),逐利的商业特点是其本质属性,在实践过程中,培训评价组织重视服务对象的扩张,看重培训、教材等收费项目的开展,关注配套付费软件的销售,对培训质量和教材内容没有严格把关,存在培训内容重复、教材内容深度不足、培训教师能力存疑、校企沟通质量不高、企业人员配置远跟不上规模扩张、服务不及时等众多现实问题。第三,试点院校重任务完成、轻政策支持。试点院校是1+X 中重要的“+”号,既承担1 即学历证书的教育责任,又是X 证书与1 的融合者。1+X证书制度的落实落细、培训评价组织所开发证书的市场检验均离不开试点院校的投入与推动。但在实践过程中,试点院校更多是机械地下达学生考证通过率的任务,缺乏具体的、灵活的支持政策,表现在:其一,在政—企—校三角关系中,试点院校并未为一线执行教师建立起“政—企—校—师—生”畅通的多方沟通机制,导致沟通层级多、效率低。其二,试点院校配套的支持力度较小,在师资培训、专家聘请、课时分配、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多样化的严要求,存在重任务完成轻政策支持的非正向引导。

纵观三种主体在试点过程中的表现,更多体现为各自为政,并未形成有效的协作合力,原本三方协作的初心在现实实践中演变为三足鼎立。

(二)组织内部信息不对称

首先,培训评价组织内部人员储备不足。1+X证书制度落地速度比较快,在1年时间内,由最初的5 家评价组织扩增至368 家,等级证书由6 个增加至471 个,考核站点由1988 个增加至5266 个。试点院校及试点人数的短期快速激增,导致培训评价组织内部人员配备无法及时满足试点需求,在调研访谈过程中,部分试点院校执行教师反映培训评价组织服务滞后、服务反馈慢、服务态度不好等实际问题,以证书签章为例,浙江某试点院校与培训评价组织沟通近3 个月,直至学生毕业时仍未拿到纸质证书。

其次,培训评价组织内部信息沟通口径不一致。在证书等级、考核内容、考核流程、学习规则等重要方面,其内部不同接口的人给出的解答或要求不同,以证书等级为例,在访谈过程中发现,某试点院校与培训评价组织沟通:“试点申请为高级,可否组织学生考取中级证书? ”培训评价组织接口人1 回复:“不可以,试点申报高级,只能组织学生报考高级证书”,培训评价组织接口人2 回复:“可以,试点申报高级也可以组织学生考取中级证书”。此外,我们在校际间教师调研交流中发现,同一培训评价组织在不同省份给出的成果要求、考核内容等问题解答,甚至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以广东省和浙江省为例,某培训评价组织的广东省接口人给出的考核范围为从题库的12 个题型中抽取4 个,浙江省接口人给出的考核范围是从题库的40 个题型中抽取6个。这反映出在培训评价组织内部存在着对X 证书开发宗旨、内容、标准等认识模糊、流程错误、服务偏差等现实问题。

此外,试点院校内部存在信息阻滞,1+X 证书制度涉及政-评-企-校等多个主体,沟通协调过程中本身就容易存在信息偏差、遗漏或阻滞,而在试点院校内部又存在着多层级沟通链条,信息传递需要经历“校-系-专业-执行教师”的超长路径,在多层级、长链条的传播过程中,导致信息在内部传递效率低、误差大。

(三)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流程多

在试点实践过程中,我们调研发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所需提交的信息、审核等工作次数多且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如报考学生信息存在二次导入,在报名之前需要先由执行教师将学生身份信息导入,在确定报名时,又需要再次进行导入,且两次导入的表格在内容、格式上并不通用。对于信息化平台而言,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简化流程、降低成本、避免无效环节、提高效率,因此,从系统优化角度而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教师对制度的理解偏差,实践能力欠缺

第一,理解偏差。由于政-企-校在组织层面“各自为政”,使得1+X 证书制度从文件传达到贯彻执行,教师未能从全局理解制度的缘起、时代需求、未来愿景,仅仅是将1+X 证书制度看作是一种新证书的学习与考取,甚至部分教师只是把X 证书的学习与考核当作一项学校新下达的任务,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是一种错误的、简单的结果导向的、工具式价值观的理解。

第二,课证融通缺失。1+X 证书制度中的“+”号,并不是简单机械的1 与X 的叠加,而是将X 证书标准、成果单元融入到1 学历教育体系中,所以“+”号隐含的实际教育意义是打通课程与证书的交融。但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前述教师在理念上的理解偏差,另一方面1 与X 简单叠加,在1 的学历课程体系外,再搭建一套为考试而进行的学习培训,更容易实现“通过率”的考核要求,在功利心驱使下,以结果为导向的速成教育体系应运而生,违背了课证融通的初衷与意义导向。

第三,课证融通的重构与破壁能力欠缺。1+X证书制度旨在通过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优化,实现1 与X 的融合,培养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奠定学生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要实现1 与X 的融合,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足够的知识与课程重构能力,同时X 证书衔接行业先进技术、工艺、流程等,还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的、领先的实践能力。此外,1+X 证书制度鼓励学生获取多个证书,掌握多项技术技能,发展为复合型人才,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也必然要求掌握多领域知识,打通多个专业方向的边界,具备课程融通的重构与破壁能力。当前试点院校中多数教师,甚至是“双师型”教师都并未具备课程重构与破壁能力。

(五)学生考证意愿与动力不足

第一,X 证书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考证动力不足。一方面,1+X 证书制度是新试行的职业教育制度,X 证书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还处于培育阶段。对学生而言,他们还无法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待X 证书的价值,其最关心的是当前的、直接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X 证书上加盖的印章为培训评价组织的公司章,其代表的效力和认可度无法与学历证书相比。如果X 证书没有足够的群体认知与社会认可,无法为学生近期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学生就会简单、武断地认为证书无用,在对待考取X 证书上表现出动力不足,更多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指令”。

第二,1 与X 简单叠加,学生课业压力加大。由于教师存在理念、能力等多方面问题,使得1+X 证书制度实施起来演变成1 与X 的简单叠加,在1学历证书体系外,又增加了X 证书体系,学生课余时间被挤占,用于X 证书的学习、培训与演练,课业压力加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抵触与抱怨情绪明显。

第三,考证费用、精力投入等成本增加,导致1+X 变为1+1。一个专业对应的X 证书中的一个证书,考取费用为380 元(由于是试点院校,首次考取费用由财政负担),而且需要完成多门课程学习和近乎一个学期的考前准备,在这样的费用与时间成本下,考取一个证书已经较为吃力,在目前X 证书社会认可度低的情况下,学生主动考取X 个证书的意愿非常低,1+X 证书陷入1+1 证书的窘境中,与鼓励学生获取多元技能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愿望大相径庭。

四、推进1+X 证书制度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组织间建立合作共赢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集权力与服务于一体,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试点院校具有教育公益性质,三种不同属性的组织想要形成合力,必须建立起共赢的合作机制,兼顾利益、公益与政策灵活度。

教育主管部门与其他两个主体间存在基于权力与财政的强关系,应在三者之间发挥总领统筹作用。首先,在培训评价组织选择方面,建立起从遴选—入选—过程监督—评价—淘汰退出的整套管理机制,由试点初期的政府主导逐步向“放管服”转变,以市场化运行为指导思想,结合属地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选择具有影响力和行业地位的企业作为培训评价组织,坚持“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和监督原则,教育主管部门协同人社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与试点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制定第三方监督评价细则,并建立与之配套的奖惩制度和淘汰退出机制,构建严格遴选—强化监管—淘汰退出的闭环路径。其次,在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与试点院校合作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多方合作的指导意见、行为约束条件、激励与惩罚机制等,为多元合作提供制度、财政保障,激发合作动力。再次,对试点院校,教育主管部门要适当放权并给予一定财政支持,1+X 证书制度承接时代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性和一定的颠覆性,它的贯彻实施需要在职业院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维度进行理念重建与举措变革,这些观念、意识、态度及行为构建既需要政策引导支持,也需要财政支持,更离不开职业院校的摸索与改革。

没有隶属关系和财政约束的相互独立的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他们之间的合作更需要建立在“共赢”的基础上,建立深度“校—企—评”合作与“产—学—研”融合,共建课程体系、共研课程内容、共改教学与评价手段、共设人才资源库、共促学生就业,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与校企等多元沟通协作,夯实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与院校的合作基础。

(二)组织内部强化人员配备与服务提升

首先,在培训评价组织层面,一方面要格外重视试点规模扩张后的人员补充,具备足够人力对接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试点院校与合作企业,提供及时和高质量的培训、服务与合作研商机会,提高多方主体参与、研讨、培训、合作的效率和灵活度,降低因人员储备不足造成的服务缺位、服务滞后、服务质量粗劣。同时通过QQ、微信、钉钉等多类型平台沟通与线下交流探讨并举,构建政—校—评—企多渠道、闭环反馈机制,避免任何主体的“一言堂”,以及书证课证融通不畅。另一方面,培训评价组织要强化内部人员培训,尤其是针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院校的接口人,要定期开展统一的业务、内容和流程培训,在内部建立统一信息口径,避免信息传递误差和无效沟通。

其次,在院校层面,随着1+X 证书制度的有序推进和大规模试点的摸索,要“简政放权”,打破信息按行政级别逐层流转的固有模式,建立1+X 沟通“专线”,实行“负责人”对“负责人”制度,在校级层面设立一位总负责人,每个专业的每个等级的证书设立一位负责人,在证书申报、审核、培训、考试等方面进行“负责人”到“负责人”的信息对接,建立扁平化的信息沟通通道和高效的内部沟通机制,缩短信息沟通流转层级,减少信息沟通迟滞和沟通不畅。

(三)优化信息平台性能及流程管理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是实施1+X 证书制度的重要支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评审专家、培训评价组织、试点院校和考生需要通过平台完成评价组织申报、院校试点申报、各组织信息填报、考试申请、成绩录入查询等所有操作,因此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的管理和维护非常关键。当前,平台的服务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以“考试管理”模块为例,包含“考试科目”“考试计划”“考生管理”等11 个子模块,这些子模块部分可以合并,部分资料可以只提交一次,避免重复录入,为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平台使用者开展调查回访,摸清平台真实使用情况,及时接收平台使用反馈,结合评价机构、评审专家和试点院校各自的工作流程,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优化平台性能,简化平台工作流程,提高平台使用体验感和满意度。

(四)多管齐下,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1+X 证书制度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要求之一是观念素质[22],“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修养、道德品质,更应该与时俱进,在观念上重视1+X 证书制度所代表的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1+X 证书制度更加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融合能力、课证重构与破壁能力,这为职业院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要求。教师整体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自身的内在驱动力,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共同努力。首先,在组织层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多维度培训、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示范引领等方面完善保障措施与激励机制,建立起制度、资金、评价反馈“三位一体”的政策激励与支持举措;职业院校应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下,细化师资能力提升计划,制定倾斜政策和资金支持,与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协同建立多元、前瞻的培训体系,并配套考核制度,建立“育—训—评”一体的培育与评价机制,构建认证、激励、评价闭环;合作企业、培训评价组织要在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框架内,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知识更新、企业实践与技能迭代,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其次,在教师个人层面,一方面要激活教师自我发展“内驱力”,积极参与1+X 证书制度培训,重塑1+X 证书制度理念,深入理解1+X 证书制度的根本宗旨、长期发展愿景、助力社会及教育发展的意义,积极参加校内、校际、校企的专业和实践培训,强化下企业锻炼的真实体验,在对接岗位需求的教学改革、技能大赛、等级证书考核“岗课赛证”融通的实践中,加强先进实践技能的吸收与输出,提升课证融通的重构与破壁能力,推进1 与X 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借力所在院校“外驱力”,如承担X 证书任务教师的绩效薪酬倾斜、工作量认定、年度评聘激励等,进一步激发自身发展的“内驱力”,投身观念素质、基础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等多维度能力提升。

(五)提高X 证书社会认可度,激发学生考证内驱力

梳理1+X 证书制度在学生层面面临的问题,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是X 证书的社会认可度不高,需要多方主体转变对1+X 证书制度的认识,建立X证书的公信力,而X 证书认可度和公信力的建立需要社会全员的共同参与。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社会媒体等,要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官方网站、主流媒体、自媒体、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转变社会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轻视、矮化与偏见,广泛宣传1+X 证书制度的未来愿景及其价值意义,从社会大众的认知层面上植入X 证书的作用及其深远意义。其次,在培训评价组织遴选上,要选择有较高社会知名度或行业影响力的企业或组织,借助其在行业内的威信,提高其认证的X 证书的权威性。第三,企业作为人才的使用者和评定者,是X 证书的核心市场检验渠道,应该主动认识X 证书的作用,承认X 证书所代表的能力与水平,肯定X 证书在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方面具有的价值,构建1+X 证书开发-使用-检验的良性循环机制,X 证书只有获得用人单位(企业)的认可,才能获得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第四,评价机构要及时更新X 证书标准、考核内容、成果单元等,将行业最新技术、工艺、流程等纳入考核内容和成果体系,让X 证书含金量得到社会认可。第五,教师要通过多层次培训、激励举措、“岗课赛证”融通实践等,提升素质与能力,将1 与X 有效渗透交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降低学生在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成本,避免1+X 陷入1+1 的尴尬境遇,提高学生考取X证书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证书试点院校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重磅!住建部通知,21地开展城市更新试点!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收录证书
深入开展证券公司结售汇业务试点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