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融媒体背景下古诗词的美育传播

2021-12-03 18:06曲秋雨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诗路唐诗浙江

文/曲秋雨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是其中最具华彩的一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领会到诗词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倾力所为,也需要传媒机构的倾情参与,融媒体与教育者需要共同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以此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一、古诗词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成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已成社会共识。因此,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了一定的比重,教育部在2018年修订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必须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部分,推荐文章的篇目数也从14篇增加到72篇,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在课内阅读篇目中占了二分之一。这些举措正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也符合当下语文教育的需求。

语文教育有一项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涉及哲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内容,而古诗词是其中很重要的章节。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所呈现的韵律美、意境美,既开启心智,又提升审美能力,诗言情、诗明志、诗育人。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利用好古诗词这一文学体裁,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美的情操,培养美的品格,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笔者生活工作在杭州,感受到的不仅是江南风物,还有文化滋养。杭州,这座六朝古都,这座最具江南气质的城市,不仅有山水的底色,也有人文格调,人和景相互映照彼,便构成一种可以怀想可以模仿的文化范式。一座城市因为有了传说、名人和诗词,就给杭州打上鲜活的生命印记,呈现出更为隐秘的心灵细节。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再比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他们把对时间的珍爱寄于一种生活态度中,将对生命的热爱凝在一份文化流脉里,时间与生命真正成为他们存在和思考的词根。由此,他们与杭州呈现出一种相互关照、相互打开的心灵关系与气质呼应,也完成了对自我记忆的一种文化梳理。

《教育大词典》中指出:“美育指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古代诗词文字凝炼、节奏和谐、意境悠远,具有音乐美、语言美、形象美的特点,适合背诵和引用,更适合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用诗词对杭州的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在优美的文字和韵律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句诗说的是知识的获取不仅要下气力读书,也要走入社会亲身体会和实践。传统文化的学习也适用这两句诗,学生既要在老师的课堂教授下去理解古诗词的涵义和意境,也要从各种渠道包括去实地体验还有通过音画来获得直觉感受,如此才能打通听觉、视觉、嗅觉之间的通道,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而灵动,这样的语文教育才是形象化的立体化的教育,才能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才会受学生喜欢,才能更容易达到课程教学目标。而当前的语文教育缺少的正是和媒体互动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聆听的是教师字面上的解析,少了走入现场的诗画感和融入感,教学效果减低了不少。怎样让学生获得诗词的美感,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需要融媒体的积极参与,需要节目创作者为青少年精心打造一个个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

二、融媒体在古诗词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他从理论上诠释了古诗词的音乐之美,古诗词不仅是读的,也是听的和看的,不仅是文字艺术,也是声音艺术,还是视觉艺术。而作为传播讯息、弘扬正能量的融媒体,有义务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也有能力有条件去制作音视频节目达到传播古诗词的目的。笔者通过自身工作经历,深感这一点的重要,下面以《跟着唐诗畅游浙江》为例来阐述。

融媒体是一种多媒体形态,如图形、文字、音频、视频等,在广播、杂志、书籍、网站、报刊、微信公众号与App等不同媒介中的传播,对社会影响深远。比如央视2006年2月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就将传统文化通过电视媒体完美呈现出来,整个过程充满竞技性、娱乐性和视听美感,具有极强的文化承载力和创新能力,一经播出就一炮走红,至今已成功播出了5季,并保持收视率和口碑双双丰收。可以说,节目内容的趣味性,主持人的专业性,参赛选手的包容性和大众的参与性,这四个特征是保持高收视率和高话题度的关键,也使其成为一档优秀原创综艺文化节目,激发了大众对诗词的求知欲。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的音乐调频也策划了一档节目——《跟着唐诗畅游浙江》,笔者作为省级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亲身经历了节目制作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了广播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融媒体对古诗词传播美育的效应。

诗词文化传承千年,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内涵。中国有丝绸之路,也有唐诗之路。上世纪80年代,竺岳兵先生提出“唐诗之路”的概念。沿着剡溪一路行走,会捡拾唐代文人的名诗佳句,一路风光一路诗,人文和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心旷神怡。如何让“唐诗之路”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项目等待实施。2018年,浙江省政府提出打造诗路工程,建设”诗画浙江大花园”,重点打造浙东、钱塘、瓯江、大运河(浙江段)等四条诗路。浙东唐诗之路便是其中一条重要的路线。这条路是从杭州大运河出发,沿着鉴湖,过绍兴,入剡溪,直奔天台,杜甫的一句“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就呈现出这条路上的美景。据统计,唐代450多位诗人在浙江留下1500多首诗歌,浩繁又壮丽。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浙江的历史和文化,浙江广电音乐调频于2019年推出唐诗之路特别节目《跟着唐诗畅游浙江》。

《跟着唐诗畅游浙江》是一档全新样态的广播节目,以广播真人秀形式来进行诗路重走计划,对浙东唐诗之路进行完整重走,两位广播节目主持人从杭州出发,严格按照当时古人的踪迹,探寻诗路故事和美景,讲述历史故事,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历时近一年的时间,从杭州西湖出发,行走至绍兴的上虞、嵊州、新昌,接着继续向东出发,直奔浙东唐诗之路主线终点——天台石梁。行程2000多公里,记录一路上的主持人声音、环境声音、采访声音,看大运河的过往船只,找寻当年诗人的踪迹,登上六和塔,遥望诗人观潮听潮的樟亭所在,来到灵隐寺寻访白居易的《最忆是杭州》的桂花香,过剡溪看耶溪采莲女,找寻天姥山寻味李白的“此行不为鲈鱼鲙”等实地探访,共搜集3000余条声音素材,进行后期剪辑编排,制作了24期节目,98段声音小段,再利用广播片段化播出,“润物细无声”地对受众特别是中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节目内容的创新,播出方式也新颖,这档节目采用了男女主持人领任务的方式来推进节目进程,开启广播真人秀综艺新方式。男女主持人每期节目各领一首诗词作品,按照作者和诗词的历史线索来开启各自的探访之路,两线重叠,设置任务挑战也让广播节目趣味性增强,更利于受众接受。这种形式也被中学和大学当作实例进行课堂讲解。

除此之外,《跟着唐诗畅游浙江》还进行了全媒体平台的分发和推广,将广播节目制作成专题分发到喜马拉雅、浙江广电集团喜欢听软件上进行网络端推广,推广诗路故事。同时,在探访过程中,主播拍摄短视频,并进行后期剪辑上传到短视频网站,取得不错的效果和较高点击量。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节目组想要继续探访其余三条诗路的计划。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的需要,浙江电台音乐调频《跟着唐诗畅游浙江》栏目组的宣传推广也不断升级,适时推出云端公益直播课,继续推广诗路文化,传播中国诗词。当全网进行线上授课的同时,云端直播成为疫情之下的潮流传播方式。面对大量的诗路素材,节目组决定开启网络直播公益课堂,以《唐潮旅行之南》为名,开启12节公益课堂直播。直播中以网络语言表达为主,选取有意思的课程题目,例如,古人如何旅游?唐朝到底有多大?茶酒唐朝等来开启每节课的直播内容,并通过腾讯课堂线上端,将声音素材转换成图文信息,广播节目主持人打破常规节目形式,出镜主持,拓展节目新样态。同时将视频直播素材剪辑为传统广播节目,分发到传统广播媒体以及网络端广播网站进行二次推广。通过这样的形式,融媒体将古代诗词如此精准传播,得到了众多诗词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凸显,除了线上端的媒体传播之外,浙江电台音乐调频节目组建立线下群组互动,通过社交软件建立群组,将诗词爱好者以及听众、观众组成线下社群,再次进行内容传播,从此形成了线上线下互相配合、主持人以及群组运营者共同进行内容传播的新矩阵。而且《跟着唐诗畅游浙江》节目还衍生出了新的短视频作品,主持人分别在抖音和腾讯视频号上相继推出《秋雨说诗词》系列节目。主持人秋雨配合着节日和节气等背景,适时选取古诗词,每期一首,语言通俗幽默,讲解短小精炼,其间夹杂着年轻人追捧的网络语言,平白如话,平易近人。比如,主持人秋雨在大寒节气讲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让听众知道了唐代是怎么吃火锅的;在情人节讲《长恨歌》,解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的比翼鸟和连理枝是什么物质。降低了诗词的理解难度,提升了诗词欣赏的趣味性,受到了年轻听众的欢迎。总之,《跟着唐诗畅游浙江》节目的作品通过声音和图像的传播,带着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走进浙江、走近诗词、走向文化的深处,形象而生动,有趣又益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结语

融媒体所打造的诗词文化节目刚崭露头角就初见成效,受到广大观众和听众的喜爱和追捧,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深植在中国人的心中,那是一份永远舍弃不掉的家国情结,那是我们要一直传承下的精神产品。但我们还应该看到:融媒体的发展让传播形式变得不再单一和枯燥,而是越来越形象,越来越优美,让学习者可以立体化地接受古诗词的美学意境,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助推学校教育,提升教育目标,应该说这是一个积极又健康的教育方式,为中华文化繁荣复兴奠定了一个增加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的平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融媒体在传承中国文化特别是诗词文化方面,还有拓展的空间,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丰富,这就需要社会和媒体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爱文化爱诗词的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诗路唐诗浙江
Mother
Task 2
唐诗写柳之妙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春夜讲唐诗记
“诗路”艰辛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诗路义乌”诗词曲大赛启事
浙江省新昌县七星中学诗路文学社
唐诗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