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上河城小学 叶 璟
对学生而言,计算学习一直是小学数学中较为枯燥、单调的内容。而传统的计算教学课,主要是教师讲授如何计算,学生被动接受,再加上一些相关的练习进行巩固。计算练习更是不断重复,非常乏味,很多学生都不爱计算,而且很容易算错。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和想法,这样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兴趣,计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口算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就目前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而言,有些教师总觉得口算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对于口算的重要性认识也不足,忽视了口算训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计算的速度,而对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口算,技巧讲得不多,训练得也不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不到提高。
很多学生会计算,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因而计算技能也是不牢固的。有的学生在做题时缺乏信心,情绪紧张,做题没有顺序性,对于形式复杂或数据较大的题目,会产生焦虑、恐惧、厌烦等畏难情绪。这使得学生在做题时不能认真审题,不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导致计算错误。
数学计算枯燥乏味,很多学生对于计算只是简单地模仿教师的解题方法,老师讲过的学生会,老师没有教过的方法学生不会,不懂得举一反三。这容易形成学习定式,使学生不会灵活运用各种解题技巧。这就需要教师有耐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听得进去。同时,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题目,分析计算的思维过程。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没有任何成效的。因此,学生的口算训练形式要多样,避免枯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学生对计算有兴趣,才能让原本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去挑战、去找成就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引入故事激发计算兴趣。数学课内容大都比较枯燥乏味,尤其是计算教学更是如此。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比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 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要和数学家比一比的信念。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二是在游戏中培养计算兴趣。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玩计算24 点的数学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游戏计算24 点简单易学,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等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对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运算顺序等都有帮助,学生的数感、逻辑思维能力能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得发展。
三是运用比赛激发计算兴趣。小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胜心理,课堂中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计算比赛能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如小组之间的竞赛、男女生比赛、选拔计算高手、百题口算等,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快速地去计算,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方面就是重视口算的训练。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入手。
首先,要重视掌握口算能力的训练。口算是所有计算的基础,对提升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口算作为一项技能,持之以恒就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可坚持每节课提前3 分钟进行口算训练,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慢到快有步骤地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各年级训练重点应有所侧重。如低年级10 以内的加减法用数的组成来计算,20 以内的进位加法用凑十法来计算,用表内乘除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中年级运用五大定律和性质的关系等进行口算;高年级熟记1π 到9π 的数值以及使用频率高、规律性强的分数、小数、百分数有关数据等内容,通过熟记这些口诀、定律、公式等,快速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要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的学段目标和课程内容中,都强调了估算,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告诉学生如何进行估算,如什么时候往大的估、什么时候往小的估,什么时候估成整十、整百数等。学生只有掌握了估算的一些常用方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进行估算。要求学生在每做一道计算题时,对题目先认真审题,对要计算的数据进行初步的估算。计算时边计算边估一估,思考所计算的结果合不合理、有没有超出自己的估计范围。计算结束后再进行估算检查,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例如,在计算728÷7 这道题时,如果先估算,判断出商是三位数,商中间的0 就不容易漏掉了。经常进行估算检查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的计算更加快速、准确和灵活。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只停留在学生会算就可以了,忽视了算理的教学,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教学学生并不能真正掌握知识。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计算时既要教学生如何计算,更要给学生讲清算理,学生理解算理可以促进计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比如当学生计算8.3+5.9 时,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先算十分位,3 个十分之一加9 个十分之一等于12 个十分之一,先在十分位上写2,还有10 个十分之一看成1 个一,进到个位中计算。8 个一加5 个一,再加1 个一,等于14 个一 。这样,就能使学生把计算方法与算理结合起来,理解了算理,懂得了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快速地计算,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以往教学中学生易犯的典型错例进行预设。通过预设,上课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错例分析的方法。如教完竖式的计算后,让学生说说可能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计算中能有效地避免。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练习,对学生所易犯的错误类型进行分册分类型积累整理,建立“错例集中营”,作为改进教学的资料。学生也可以建立这样的错题本,以便分析原因,及时纠正错误,提高今后计算的准确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学生由于年龄普遍偏小,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弱,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计算643×12 的过程中,3 与1 相乘得3 ,此时的3 表示3 个 ;再如64.3×12的过程中,十分位上的3 与另一个乘数的2 相乘得6,此时的6 表示6 个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此类开放性题目,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计算在小学阶段的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影响着以后的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有效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和兴趣,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