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定位下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1-12-03 12:48熊双丽吴华昌
亚太教育 2021年13期
关键词:应用型食品专业

熊双丽 魏 明 吴华昌 张 文

(1.四川旅游学院食品学院;2.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特征的“工业4.0”正成为全球许多行业产业的强制性标准,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合格员工才能有效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企业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应用创新能力优秀、职业素养优异及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型技能劳动者已逐步替代简单的岗位操作者,复合职业能力取代单一岗位能力,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50”的提出与发展要求人才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改革及时融入现代教育改革发展中,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发展的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改变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及《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已经为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增强了产业链与人才链、教育链及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与融合。在此背景下,四川旅游学院食品类专业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优化“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一、食品产业对高素质应用人才的迫切需求

食品产业是我国最大的民生产业,在制造业和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企业走访、毕业生调研、产学研合作、行业交流及文献等多方式调查研究,了解到目前食品类企业对多学科知识(食品及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企业经营、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能力(食品加工、食品检验、生产管理、监督管理、领导、团队合作、应变、创新创业能力等)及其他素质(敬业、沟通、坚韧、批判性思维、解决性思维、数据分析、自我激励、一丝不苟和严谨思维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急迫性和紧迫性。同时,企业人才选拔和使用除了考虑基本知识与素质以外,还特别注重个人经历,尤其是企业工作经历和技术技能,进一步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二、专业“11123川旅融同”计划

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酿酒工程。学校该类专业培养“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强调食品、烹饪、酿酒、营养与安全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培养基础牢、上手快、后劲足,具有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和职业操守,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并服务于新餐饮业及酿酒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贯彻实施学校“11123川旅融同”计划[每个二级学院至少与1个地方政府合作,至少与1个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学会)联结,至少与1家科研院所联合,至少与2类高校的二级学院联盟,至少与3类企业合作],专业分别与成都市龙泉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四川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四川省营养学会、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川酒集团川酒研究院、四川大学、成都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麦金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恒天然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四川省酒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圣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天府智慧大厨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及校友企业“小师兄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之间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包括校内教师进修培训、学生科技竞赛、本科毕业校内外双导师计划、川菜工业化工程研究中心共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论证、课程与实习基地共建、科学研究联合等,丰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内涵。

三、优化“3+1”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学习时间安排。高校“3+1”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学生在学校学习3年、企业学习累计1年。为克服原来企业学习时间不集中、学习效果不理想、企业参与不积极等问题,专业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第4学年,在学生完成基本实验、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等基本工程能力学习,并掌握了比较深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后,在校企合作企业完成1年“企业实践学习”,真正做到“教中做、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思、思中做”的有机统一,实现理论知识的升华,技术技能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2.优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要求应用型科研突出,实践创新能力强,主要负责定期走访企业,了解和解决学生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企业导师要求拥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主要负责学生实践学习期间的现场指导与管理工作,双方需要定期交流。

3.优化协同育人模式。专业通过校企共建研究所、共办科技赛事、企业奖学金机制等形式,以产业发展需求、解决行业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发布项目课题,通过研究所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技竞赛、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由校企导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共同完成。例如,校企合作企业恒天然商贸(上海)有限公司赞助的“安佳杯”创新技能大赛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大赛以创新食品研发、食品分析检测技术技能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团队精神、项目管理等为主题,进一步提升专业职业能力。小师兄餐饮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共建餐饮食品研究所,以解决川菜工业化、标准化、健康化、安全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布项目指南,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学习和项目研究,身处企业行业真实环境,学习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现代工程技术,直接拉近了学校和企业的距离,在行业复杂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方面进一步提升,为“基础牢、上手快、后劲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夯实基础,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无缝衔接。

四、完善OBE-CDIO课程体系

传统的课程设置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主要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先设置理论课程,然后确定实践课程。“3+1”人才培养最大的优势是培养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传统课程体系设置截然不同。OBE(产出导向)和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什么样的工程技术人才和怎样实现该类人才的培养为核心,合理设计培养方案与课程计划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新餐饮、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商业、新标准”六新产业发展和学训赛创用(知识学习、实验实训、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应用)“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构建符合行业产业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协调发展的第一课堂(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课程+集中实践)+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与综合素养提升)课程体系,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岗位与技能、工程与应用、实践与创新、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高度统一。通识教育是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培养的基础,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涵盖餐饮食品及相关行业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工程原理、生物化学等。专业课程教育体现了专业核心理论知识、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包括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机械、食品营养学等课程。独立设置的集中实践教育更好地契合了实际、实用、实践和实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行业产业对接,包括社会实践、综合实训、见习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猜你喜欢
应用型食品专业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食品造假必严惩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