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和劳动技术教育整合分析

2021-12-03 12:48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崇仁中心小学邱立寅
亚太教育 2021年13期
关键词:植树劳动同学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崇仁中心小学 邱立寅

从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到2015年8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技术课程始终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强化,各文件对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也做了进一步明确、详细的规定。劳动技术教育主要设置于中小学阶段,致力于让学生在参加一定量劳动的同时学习到现代生产和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在学习和劳动过程中树立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现代生产和技术的基础原理和各项相应的基本技能,在中小学阶段为以后的职业技能打下基础的实践教育活动。可见,若想真正践行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便不能纸上谈兵,可以说劳动技术教育注重的是劳动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校教育中若想真正达到劳动技术教育的目的,则应该将其贯穿在整体教学任务中,根据各科目特点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数学作为一门来源于劳动实践又回馈劳动实践的科目,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有独特的优势与意义,小学阶段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劳动精神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小学数学与劳动技术教育的结合,使二者协调发挥1+1>2的系统优势。

一、小学数学与劳动技术教育整合的现状

从各阶段的教育政策来看,我国对于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视,对于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我们虽然可以在学校的教育计划中见到劳动技术教育的身影,但其实际发挥的作用却微乎其微,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教育的观念尚未确立。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依然抱有成绩第一的心态,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校学生接受的基本都是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动手实践的训练,在家庭中学生也很少会接触日常劳动,造成整个教育大环境内劳动教育观念的淡薄。其次,由于劳动教育意识的薄弱,学校以及教育部门对于劳动教育的专项投入自然少于其他应试学科,更遑论在学校配备劳动教育需要的设施或者手工资料,即使学生想要动手实践也没有条件和机会。最后,我国虽然对于劳动教育做了必然要求,但是却没有确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和检验标准,这无疑进一步使得劳动教育的空间被压缩,劳动教育课程要么被其他应试科目挤占,要么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可以说,把劳动教育与相关主课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创新,也是一条可以顺利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当前小学数学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困难主要来自劳动教育不被重视,学校与教师缺乏劳动教育的观念和劳动实践意识,无法身体力行地在课堂中将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整合二者的教学成果。

二、小学数学与劳动技术教育的整合策略

(一)从细节处入手培养劳动意识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因为面对的学生年龄较小,数学教材更多地从生活处出发作为知识点导入的来源,如一年级涉及背土豆、做午餐、整理房间、图书馆摆书、回收废品;二年级涉及做家务、丈量教室、回收废电池;三年级有为电影院放电影、植树、设计图标、邮寄书本;四年级涉及人口普查、卫星运行、蚕吐丝;五年级涉及生活垃圾处理、设计秋游方案、银行兑换人民币;六年级涉及绘制地图与校园平面图、计划家庭日常开支、运动比赛场次的安排。这些贴近实际生活的例子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快理解数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也是非常恰当的劳动教育材料。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利用直观的数字让同学们体会劳动的不易和其中的辛苦,要让同学们明白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更舒适便捷。例如,讲解上述分类中涉及的回收垃圾、种菜收谷时,教师可以普及当下倡导的垃圾分类和节约精神,这样时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为劳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二)具象化劳动,拓展数学思维

写在书本上的文字即使再接近生活也会过于扁平,给予学生的印象也不会十分深刻,当形式过于单一的时候学生难免失去兴趣。将劳动具象化则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将涉及劳动的问题设计成实验,让学生在反复的实验中检验知识、反思理论,在深入理解记忆的同时锻炼动手能力。例如,在教“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人行道植树、校园中的树木以及植树节的活动引入本节课程,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要树苗多少棵?”可以预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利用线段图的方式来推算答案,再通过填写改变植树总棵数和间距的表格,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两端都植树的棵数和段数的规律,再借助两端都植树的规律类推只植一端和两端不植树时棵数与段数的关系。当同学们得出一定规律和结果后可以得出植树模型,让学生分组上台演示验证自己的结果,把推算过程和数据具象化成有画面立体感的劳动过程和实际结果。通过模拟劳动让学生实际感受思路,感受现实问题与理论的差距,感受劳动的重要性,初步培养数学建模、数感等数学素养,培养提升学生迁移与推理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总结经验,运用数学模型解决一类问题,统一成研究点与段之间的关系,提炼出“点—段”模型。回到数学课堂,学生通过反省思考,感悟植树问题背后的源头是除法,用除法计算出的商就是段数,而“树”要植在一个个点上,有时树的棵数比段数多1,有时树的棵数比段数少1,有时树的棵数刚好等于段数,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深入实践,以劳动促进能力提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好的劳动教育方式就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劳动,去体会劳动带给生活的价值。纵观数学教材几乎都和生活问题有关,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开展相关的劳动实践,一方面落实了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也向学生更生动地展示了生活中的知识,让同学们体会数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在课堂中展开实际的体验活动。例如,在学习了百分比之后可以组织同学进行一场模拟促销活动,同学们可以分组扮演顾客以及不同的商家,顾客要运用相关知识计算如何购买或者在哪个商家购买更划算,而商家则要详细地计划如何促销会让自己更具竞争力或者盈利更多。通过这样的活动,首先让学生对基本的打折和满减等概念有了理解,如打八五折、买二赠一、满300减40等。更进一步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计算对比198元的裤子,A商场打八折,B商场满100省30元,那么哪家的优惠力度更大;或者商场满1000返300的活动几个同学想要拼单购买如何计划更划算。这样虽然是统一的知识框架,但是同学们会因为有了实体的劳动场景而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会对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有更深刻的体会。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加懂得生活,懂得劳动。

数学本身源于人类的劳动活动,是劳动生活的结晶产物,故而数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也有先天的优势性和可操作性,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小学数学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整合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植树劳动同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植树
植树真快乐
植树鸟的来信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植树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