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长志(四川:德阳市实验小学)
科学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选择,更需要对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的改良。要从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以“素养为本”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参与实践、共享交流到创新应用,每个环节不光在感受、体验中实现素养的优化提升,同时也体验科学课堂的快乐,使快乐课堂成为学生素养提升的原动力。
为什么学生对快乐课堂的体验这么重要,能成为学生提升素养的原动力呢?因为对科学持之以恒的爱,来自学生最初对科学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学生在探究中就会感受到科学给自己带来的成功喜悦,这就是快乐体验。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著名科学家法拉第的故事。年轻的时候,他在家里看书、做实验,听说大化学家戴维在招聘助手,便来到戴维实验室应聘。戴维问他:“年轻人,做科学很辛苦,又没有多少回报,你为什么来呢?”法拉第说:“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回报,我能体会到科学的快乐。”法拉第把自己的毕生献给了科学,成了最伟大的科学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现在的科学教育,教师正逐步接纳“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生进师退”,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改变了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体会到成就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最终素养形成落地到快乐课堂,让学生也像科学家法拉第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找到素养优化的动力源。那么怎样让核心素养落地快乐课堂呢?
我追求教学能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学生因为明天有一节我们的科学课,今天就期盼,盼得晚上睡不着觉。我们希望学生的科学课是在笑声和回味中度过,是在享受课堂。
“活”是指科学课中活动安排合理,学生活而不乱。活动安排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恰到好处,才能事半功倍。活动引入要重趣味,活动做到动得起来,静得下来。“乐”是指师生共同享受课堂乐趣,笑声不断。课堂上教师幽默机智,能将学生满怀好奇地带入探究学习的环境中,课堂气氛宽松和谐,自由而放松,师生间可以生问师,师问生,生问生,不羞涩,不害怕。学生是自主学,主动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学习。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会受到极大的保护。
在设计课时,以故事引入,再让学生提出问题,故事再现惊奇场景,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因为科学是以实践性、体验式和探究学习为主的课程,是要让学生满怀好奇心去探究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认真完成预定任务,这是科学课的目标。这也充分说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好奇心是内在动力,是兴趣的首要前提。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让学生保持好奇心,也是有科学素养的体现。
故事性课堂可以讲与本课相关的故事,但最重要的是用故事性的语言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故事性语言像拉家常,但谈话中有故事情节,有着学生预想不到的悬念,能吊起学生的胃口。故事性语言,不是“白开水”式地讲授知识,而要引起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品出其中的理,故事性语言会把教师和学生带入情境中,成为故事中的一员。在上六年级《轮轴的秘密》这一课时,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叫“问到底”。我把学生分成两组,A组来提问,B组来回答,要“一问到底”。
为了活跃气氛,我先加入A组来开头:“假如我是个大货车司机,开车行驶在路上(做动作),前面遇到向右的弯道,我会怎么办?”
B组:老师,你如果不会玩漂移,就先刹车,再向右转方向盘。(学生回答很幽默,笑)
A组:为什么转方向盘,汽车就会转弯?
B组:方向盘和轮子相连,方向盘向右转动,前轮也会向右转。
A组:(想了一下)人的力气那么小,怎么会把很重的车轮转动呢?
B组:方向盘连着一个助力装置,帮我们把力量扩大吧!(有点不大肯定。)
A组:(没想出问题,师加入)既然有助力装置,为什么还要方向盘呢?一根杆就行了。
B组:有方向盘更好操作,也美观啊!
A组:做成小圆球更好操作,为什么不做成一个小球或做成一朵花呢?(有点火药味了。)
B组:……(无答案)
师:为什么要做个大圆盘来控制方向呢?今天我们学习了轮轴就清楚了。(板书:轮轴的秘密。)
接下来学生意犹未尽,开始了自己探究,学生学得认真、轻松,带着好奇,思维活跃。
是什么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呢?故事性课堂。
故事不脱离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接近,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故事中产生疑问,在故事中引发对生活中现象的好奇,进而引发探究热情。曾经有个学生告诉我:“有一次您讲的故事中有个秘密没告诉我们,我想了好久,又去动手研究,又去查资料,太好奇了。”这就是故事性课堂的魅力。
故事性课堂语言的转换非常重要,例如,讲解语言。
“今天我们学习蝶和蛾的外形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区别主要在翅膀、触角,请大家记住……请大家观察标本,看是不是这样。”
故事语言。“我小时候喜欢捉虫子来观察,有一次,我很幸运,同时捉住了一只蝴蝶和一只蛾子,我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观察,看看触角,又看看翅膀。奇怪,我发现了个怪事,原来蝶和蛾有很多不同。你想看吗?请观察标本。”
两种语言方式,后者能激起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同时,故事性课堂和生活性课堂是一对孪生兄弟。
生活性课堂,是尽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更接近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以致用。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要让学生想一个问题来探究,总感觉想不出来,如果让他去讨论、去动手做某件事,他就会不断地遇到问题,不断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因此,讨论、生活、生产、动手做是好奇心的源泉,也是学生不断探究的源泉。从生活现象中引出科学问题,可以再现生活现象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生活实际中,提出与生活相关的科学问题。这样创设的学习情境不但有趣,又与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兴趣大,课堂活跃,会成为后面学习的动力。
学生是在表扬中成长的,鼓励性课堂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尤为重要。
我在上课时,请学生交流自己想在课堂上研究什么,有位较内向的学生发言:“我想研究我和妈妈的指纹是否相同。”部分学生发出了嘲笑的声音,认为这个问题不能研究。而我听完后,立即高兴地说:“你想到的这个问题很好,请你再大声说一遍。”这位学生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兴奋。第二天她交来了她的研究成果。我高兴地把她的成果放在教室里展出。一个倾听,一份鼓励,让她有了多么重要的情感体验啊!
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方式应多元化。很多教师采用小红花、五角星积累到一定数量换取小礼物的方式,这固然有用,但引导性不足,不能真正建立内在驱动力。除了物质驱动外,更多的是用责任感、荣耀感、成就感来感召学生,建立内在的驱动力。
我们收集设计了一些科学课常用的激励性评价语句,在课堂上适时地使用。在科学课中,我们常常表扬以下学生:勇于动脑尝试的;能够克服困难的;有创新方法和策略的;乐于合作和交流的;合作中有思想火花的;学习态度好、勤学的;动手能力强、会记录的;能提出好问题的。这些表扬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也使我们的教学轻松活泼,使学生在快乐中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首先要保护学生的提问意识。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来自惊奇和疑问。”要鼓励学生提问,问题越广泛,越离奇,越要表扬。
曾经在上《日食和月食》一课时,一位学生问我:如果我当了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到的日食会是怎样的呢?我一下就懵了,我对自己说:“镇静、镇静。”同时立即在头脑中想象和搜寻日食形成的规律以及日、月、地三球运行的规律。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于是决定用实验来引导大家做出分析和推断。首先我让大家想象,作为宇航员在月球享受阳光时正好遇到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之间,这时,你就会看到地球遮住太阳的光。我让该学生亲自来演示这个过程,并鼓励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求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这是积极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学生的权力。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这个权力,而且还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发问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行使这个权力。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难免会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能觉得啼笑皆非,也可能因一时解答不了而难堪。但无论怎样,教师都要“见怪不怪”,善待学生提的问题,善待提问题的学生。要充分肯定学生发问的行为,要真诚地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
第二要保护探究过程中的“劣构”现象。真实世界本身是混乱的,探究时条件不清,结果也不一定是唯一的和不变的,也没有办法设定探究的结果,这就是“劣构”。而保护“劣构”能营造真实的探究情境,使探究更有趣,更能吸引学生。部分教材设置时,结构太良性化,学生完成规定动作,没有劣构问题反而不能吸引学习者,这并非快乐课堂。
有劣构才有求真。我一直在追求科学课教学的求“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科学课的学习,就是要通过探究,让我们的认识更接近事物的本真和规律,而劣构正好体现了求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探究的过程中遇到和引发预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异想”和得出的“歪论”,并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异想”和“歪论”,找到更佳的方法,使“异想”“歪论”更接近事物的本真。这样学习知识才更有意义,更具有挑战性。
第三要保护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现在基于儿童视野的课堂变革、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在保护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我们不必死搬某种模式,只要记住:学得精彩才是第一位,能随时保护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就好。
总之,做到了“三性”“三保护”的课堂才是快乐的课堂。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本,要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基。把“活”“乐”课堂教学理念和“三性”“三保护”的课堂策略相结合,让核心素养落地快乐科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