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培文(甘肃:会宁县党家岘乡中心小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老师就要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其中,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提问的重点是怎样灵活合理提问以及引导学生回答,如此方可同时体现课堂教学的两种特性,一种是技巧性,另一种是艺术性。然而当实际教学时,亟须处理的问题是怎样恰当渗透问题以及如何为教学服务,在合适的时候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首要环节为课堂导入,所取得的导入效果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整体效果。当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结合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其集中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从而一探究竟。
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相关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即乌龟和兔子正分别处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跑道上,举行跑步比赛。在老师刚刚呈现该情境的时候,有的学生讲道:“这个比赛没有公平性可言,相较于兔子,乌龟的路程更长,它比较吃亏。”有的学生讲道:“相较于乌龟,兔子的路程更长,所以兔子吃亏了。”还有的学生讲道:“这个比赛是公平的,乌龟和兔子的路程相同。”在学生纷纷表述个人看法的过程中,课堂越来越热闹,他们都坚持自己的想法,谁都无法说服别人。此时老师向学生提出:“你们有什么方法能够准确验证呢?”学生纷纷陷入沉思。少许时间之后,有的学生讲道:“可以计算出乌龟和兔子跑的距离,即长方形与正方形一周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其他学生均表示赞同。
在新课初始环节,老师合理利用学生十分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激发他们的探究欲与学习热情,使其在新课伊始便对新知识充满兴趣,在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在学习与理解新知识的时候存在较大难度,一般将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有较大难度的内容称为教材难点。当开展课堂教学时,小学数学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定教学目标,选择知识难点处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
以《圆柱的表面积》为例,在开展本节课的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大体上了解了圆柱。老师向学生提问:“求导圆柱表面积就是求导圆柱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呢?”全班学生纷纷答道:“要求三个面的面积之和,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对于学生的答案,老师表示认可。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么学生在计算出一个圆的面积的基础上再乘以2 即可。不过如何求出圆柱侧面积呢?显而易见,该问题便是求导圆柱表面积的一个难点,全班学生都无从下手。在此情况下,老师可以沿着圆柱的高将侧面剪开,对学生提问:“展开这一侧面之后呈现出什么形状?”学生的答案是长方形。接着老师问道:“它的长和宽与圆柱之间有何关系?如何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许多学生注意到: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相同,同时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相同。因为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和宽的乘积,所以圆柱的侧面积是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以上案例,老师在充分理解与掌握教材内容之后,了解了学生在学习圆柱表面积时存在的难点,利用一剪、二问、三追问的方式,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与探索,帮助他们突破学习难点,使其逐步掌握知识,提升知识学习水平。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主要运用形象思维,相对缺乏逻辑思维,往往只观察到知识的表面,容易混淆,不能认识到本质现象。所以,数学老师应该结合他们的困惑,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培养与增强其辨析能力与选择能力。
以《小数的简便运算》为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将一道题目展示在学生面前:1.2÷0.4+1.2÷0.6。看到这道题目之后,不少学生认为非常简单,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做好,然后老师将学生答案展示出来:
1.2÷0.4+1.2÷0.6
=1.2÷(0.4+0.6)
=1.2÷1
=1.2
老师问学生:“大家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吗?”学生异口同声答道:“是对的。”显而易见,在解答这道题目的时候,学生觉得与乘法相同,本题目能够运用分配律,造成混淆并产生错误。在此情况下,老师向学生提问:“应该如何验证简便运算题目?”学生回答道:“根据原本的流程再次运算。”少许时间之后,学生便得出答案“5”。究竟为何出现该现象?学生自述将除法与乘法混淆了。老师对学生的认知表示赞同,并督促改正。
以上案例,在学生混淆概念的时候,老师并未一味否定,反而选择恰当的时间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与探索,逐步审视个人思维过程,不断提升认知。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因此,老师应该合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攻克学习难点,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小学数学老师应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将思考方法有效渗入教学,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