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多元化的生活实践课程

2021-12-03 09:14陆冬琴江苏张家港市中兴小学
小学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学知识垃圾生活化

◇陆冬琴(江苏:张家港市中兴小学)

在现代教育中,生活化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改革中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本文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为核心,从兴趣培养、引导思考、提升理解、实践应用四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与研究,同时结合多个教材实例,为小学科学开展生活化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对小学生的启蒙教育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使懵懂的学生形成对科学、对自然的初步了解与认识,从而与自然和谐相处。将小学科学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融合,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智育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更快更易地获取科学知识。因此,小学科学老师应当开展多元化的生活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热情,降低学习与掌握科学知识的难度,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学得会。

一、以生活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小学生来说,只有在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他们才会选择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效果也随之提升,否则即便被动学习,最终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对于枯燥复杂的小学科学教学来说,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非易事。生活化教学方法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与探索欲望,将复杂陌生的科学知识转换为现实中熟悉常见的生活现象,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更为具体与形象,也更易理解与掌握,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与欲望。在开展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活动时,合理利用学生的兴趣,从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中提炼出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化的现象转换,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抽象的科学原理。如,在讲解五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单元中的第六节课《让资源再生》时,学生对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认知较模糊,对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也比较陌生,因此老师在对该课进行讲解时,应当从生活中挖掘可利用的现象或案例。如,课本中涉及的纸就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物质,学生对纸的了解相对更为深入,因此老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内容,结合再生纸的案例给大家讲解造纸过程中涉及的科学知识,以及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与运用,使学生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造纸术等概念有更深入、具体的理解与掌握。纸这种具体、熟悉的事物能拉近学生与科学课堂的距离,且简单的上手操作过程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大大地调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小学老师在开展科学教学工作时,应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找寻生活中能与教学过程有效结合的真实现象,尤其是要挖掘能引起学生兴趣与热情的生活素材,使学生对复杂陌生的科学知识形成熟悉感与亲切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

二、以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科学源于生活,小学科学教育尤其应注重对生活常见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寻求科学问题的答案。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此阶段老师应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深奥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可采取生活化教学的方法,通过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问题驱动教学法即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抛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索、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学习经验的教学方法。将问题驱动教学法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利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探讨,一方面避免了枯燥复杂的理论知识削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难度,使学生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思考,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如,在讲解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六节课《食物链与食物网》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观察生活中绿豆苗的作业,包括观察绿豆苗的生长状况、周围的动物等。在正式授课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观察绿豆苗的成果与体会,同时讨论绿豆苗周遭动物与绿豆苗生长状况的因果关系,以及其中存在的食物链与食物网,也可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一种生物,并通过手拉手的方式形成圆环来表示食物链,并从链条中随机减掉一种生物,向学生抛出“食物链会发生什么变化?每个学生扮演的生物是否会受到影响?”的问题,通过问题来驱动学生思考各种生物的关联性,从而将食物链有机结合,最终形成食物网。以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具象化问题进行思考,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与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驱动教学法有效地扭转了单向性传授与接收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建立正确有效的思维方式及学习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以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传统课堂只是一股脑儿将科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虽然通过死记硬背成功应付了考试,但对知识的理解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尽管近年来有不少老师尝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但由于创设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生活,因此对教学的促进效果非常有限。鉴于此,老师首先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学习新知识带来帮助。依托具体的教学情境,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协作搜集资料、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并验证,最终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如,在《定滑轮与动滑轮》一课教学中,很多同学没有使用过滑轮,如果开门见山地教学,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滑轮蕴含的科学原理。因此,笔者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升旗的动画短片,并要求学生观察滑轮在升旗装置中起到的作用。很快有学生发现,升旗手以向下的力拉动绳子,但国旗却一路向上。此时,笔者再引出定滑轮相关知识,学生结合教学情境基本了解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的特点。同样,笔者又先后列举了几个动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来思考动滑轮的特点。在教学情境的辅助下,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轻松被突破了,学生对两种滑轮蕴含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总之,情境教学法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帮助。而将生活化教育理念与情境教学法有机结合,更加凸显出“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老师应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以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给学生讲授知识,简化他们理解知识的过程。

四、以生活化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普遍存在注重理论知识积累、忽视实践应用的问题。学生虽然在考试中屡获佳绩,但却并不具备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无疑违背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必须鼓励学生开展生活化实践,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迁移为能力、素养,真正给他们今后的学习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设计生活化实践活动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首先,实践活动应与教学内容高度契合,即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够巩固、夯实当堂所学知识,只有这样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实践活动要遵循难易适度的原则,一方面要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确保学生有所收获,但又不能超出学生现有知识能力太多,以免令实践活动形同虚设;最后,科学实践活动应常态化,不能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长期的训练下让学生养成运用所学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

如,在学习《分类和回收利用》这节课时,光是各式各样的垃圾就足以令学生头晕眼花了,分类标准和回收方法更会让他们一头雾水。在学习完这节课知识后,学生仍然不具备分类和回收垃圾的能力,时间一长甚至连所学知识都会遗忘殆尽。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设计了“校园垃圾分类和回收”实践活动,在周五的大扫除后,要求学生结合本章节所学知识,对垃圾进行分类。很快学生将废旧纸张、金属和塑料等可回收垃圾整理到一起,而枯枝落叶、餐厨垃圾等不可回收的直接丢弃,还有破碎的灯管、电池等有害垃圾则放置到专门的垃圾桶,由环卫工人处理。在分类过程中,有的学生主张将玻璃归到有害垃圾一类中,也有学生认为玻璃可再利用,应当属于可回收垃圾。笔者给学生解释,利用生材料制造玻璃需要极高的温度,而旧玻璃在相对低的温度下即可融化,因此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通过这次实践,学生对每种垃圾的分类和回收方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了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对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老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生活化教学策略与课本内容、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确定与学生思维方式、身心发展相匹配的科学知识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在感受科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本文提出:以生活化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生活化问题启发学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以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理解,实现意义建构;以生活化实践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小学科学教学枯燥乏味的课堂现状,显著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垃圾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垃圾去哪了
蜗牛看牙医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