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师范学院 郭 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启示我们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的血脉中,深化其家国情怀。实践证明,这不仅能使教师内化理论教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外化教学话语,丰富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容供给,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爱国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输送优秀人才。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一系列革命遗址以及凝结在其中的红色精神。从其组成来看,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有革命遗址、遗物、旧址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革命事迹、优良传统、革命精神等。
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是一方革命历程曲折、英模人物辈出、党史大事著名的红色热土,张星江、金孚光、马华敏等万名英烈牺牲并长眠于此,战地黄花至今浸染着他们殷红的鲜血。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深度挖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如彭雪枫纪念馆、编外雷锋团展览馆、桐柏革命纪念地以及南水北调移民精神、雷锋精神、爱国精神等,这些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可以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案例。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利用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作为载体,通过讲述先辈不屈不挠的先进事迹及其崇高理想与人格魅力,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发挥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作用和价值的发挥。
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工作具有理论性强、形式单一等问题,大学生群体处于“三观”形成阶段,作为网络土著民,很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深度挖掘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使之与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高校思政教育鲜活的案例和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发挥重要的育人功能。探寻参观学习地域红色文化,不仅能激发学生课堂参与、课下主动学习的热情,而且能够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砥砺意志。笔者所在省份的英模人物,如“共产党人的好榜样”彭雪枫出生入死、英勇作战,靠的是理想信念;淅川县人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抛家舍业、无怨无悔,靠的是理想信念;甘做“人民傻子”的编外雷锋团默默无闻为南阳人民做贡献,靠的是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理想不一定会马上实现,但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之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的道理。通过实地实践教学,为学生讲述家乡热土上诞生的英雄人物,不仅能使思想理论教育更加生动、更加有底气、更加有正气,而且能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天然导向性功能,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纷纷表示要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自觉培养各种担当意识、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更好地肩负强国强军的使命。
党史教育学习要坚持学以创新,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挖掘课堂育人要素,发掘地域特色教育资源,深化红色文化进课堂。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党史有浓厚的兴趣。地方党史中,马克思主义在南阳最早是由唐河县的师范类院校学生徐宗耀等人传播,后经唐河天爷庙小学、襄阳师范学校的教师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师生中产生了更大影响。对这些地域红色文化的挖掘与讲解,拉近了学生与党史国史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唐河学生对党史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并能带动周围同学进行学习。对地域红色文化的挖掘不仅能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还能引导、帮助学生读懂党史这部好教材。另外,在党史学习中可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分类实施,通过举办活动或统筹推进发挥地方红色教育基地、地方优秀共产党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通过带领部分学生参观彭雪枫革命纪念馆、桐柏革命纪念地等红色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真正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增强了学生的四个自信,有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实现红色资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的有效融合,设计有深度、有高度、有影响力的思政课,深化理论认识,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红色资源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有机融合,向学生讲清楚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让同学们体会到厚重历史感、鲜活时代感和庄严使命感。笔者与地方党史办交流合作,通过红色之行实践活动整理了大量的中国精神,对红色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等鲜活的教学资源进行挖掘,引导学生汲取红色精神的力量,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理解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有机融合,充分利用革命老区获取的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党的惠民政策。结合河南省情,收集地方精准扶贫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精准扶贫政策如何转化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认清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从而使思政教学更加鲜明。实现红色资源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讲清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道理,通过系列专题活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制度优势。通过省情、惠民政策的讲解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贯彻执行。
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二者相互促进。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天然的导向作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时代价值与教育功能,更好地与高校育人相结合。创新教学形式,采取“理论+实践”“线上+线下”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实效。
要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吃透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把课程内容与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与补充,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导向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开展专题活动的教学形式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营造校园教育研究氛围,又加深了学生对地域文化资源、理论知识的更深层次认同和理解,促进课程思政实践。
教师可以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作为载体,实现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案例式教学模式。针对社会热门话题及一些社会思潮,教师精心设计融入地域红色文化资源要素的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红色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课堂上可以设计合适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设计和制作弘扬中国精神等微视频,也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记录身边榜样人物或英雄人物,把学生自主制作微视频引入思政课教学中,学习革命烈士正气凛然、舍身为国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铭记历史、厚植家国情怀,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
对于思政课程中难以在课堂实施或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内容,可以通过情景体验式教学法,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平台进行现场思政教学,为学生呈现直观的视觉冲击及精神震撼,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真正达到弘扬红色文化、坚定四个自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