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探究

2021-12-03 03:48
职教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劳动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 学时。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职业院校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从国家层面指明了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向。但是实践层面,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一,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弱化,在社会中被淡化[1]。在社会上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劳动教育、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也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劳动教育,职业院校没有必要开展专门的劳动教育,也没有必要专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的观点。第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的特色不鲜明。一直以来,职业院校沿袭普通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的模式,在职业院校内开展劳动理论教育与实践,重视劳动技术的培养,忽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第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缺失。职业院校尚未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且尚未形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另外,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由校内教师和外聘教师共同组成,不同专业对同一门课程设置的学时不同,阻碍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针对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俄罗斯、德国、美国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经验,构建新时期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

一、俄罗斯、德国、美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模式及课程体系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源头:一是以俄罗斯为代表,俄罗斯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俄罗斯作为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过程中,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表现,对我国有很大的启发借鉴价值。二是以德国、美国等国家为代表,在“劳作学校”“做中学”模式基础上,形成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德国、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其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模式和课程对我国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由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教育体制的方面不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也各具特色。

(一)俄罗斯职业院校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开展劳动教育

1.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俄罗斯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俄罗斯是双轨制教育体制国家,俄罗斯的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均是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发展来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主要内容:一是劳动与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生成了人并创造了人类历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2],“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3]。二是劳动与价值。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为每个人设定的天职”[3]肯定了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及个体发展的重要价值,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于此,俄罗斯重视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一方面,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类教育,在实施方面与劳动教育具有极大的相似性,都具有实践的属性;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最终目标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二者具有相同的目标,上述两方面肯定了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点是以大工业生产的社会背景为基础的,以为社会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工业人”成为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4]。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符合大工业生产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信息社会,俄罗斯根据现实情况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进行了改革与完善。俄罗斯于1993年设立《工艺学》代替传统劳动教育,俄罗斯职业院校以《工艺学》为载体,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小学、中学及大学阶段,贯彻与学生成长全过程,同时,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开展劳动教育,在促进个体能力提升的基础上,注重培养个体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及创新精神等,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目标,即对本热爱本民族,具有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和能力,形成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具有职业素养的人。

2.“课上课下+校里校外+实习实践”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俄罗斯职业院校逐渐形成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渗透的课程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仅仅依靠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难以实现,基于《工艺学》,构建“课上课下+校里校外+实习实践”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劳动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不同职业、进行职业选择、掌握职业技能,获得在各种社会领域工作中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职业素养,保证学生能够实现由学生世界向工作世界的过渡。第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情况。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注重与普通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衔接,俄罗斯于2012年修订了《俄罗斯联邦教育机构实施普通教育大纲的联邦基准教学计划和示范教学计划》,对不同年级开设劳动教育的情况进行规定,要求1至8年级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9、10、11年级开设劳动教育选修课,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并以项目课程及模块的形式呈现[5]。第三,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及呈现形式。从2015年起,俄罗斯要求所有学校教科书需配备电子版,2018年5月7日俄罗斯发布了《关于俄罗斯联邦2024年期间的国家目标和战略目标》,明确指出,教育领域必须解决的优先任务之一是更新内容和改进工艺学学科领域的教学方法。因此,职业院校在注重劳动教育内容随技术技能变化不断更新的同时,注重将信息技术引入劳动教育教学,注重教学方法、呈现形式的变革。第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主体为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区等,以实习实践的形式开展,在职业院校,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院校日常教学及实习过程,家庭和社会开展劳动实践及服务。例如,彼得罗扎沃茨克三十九学校的学生在中等专科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获得烹饪、道路维修、建筑、机械、焊工和其他职业模块的专业技能,然后参观那些可以运用这些技能的企业,熟悉潜在的工作场所[6]。

(二)德国职业院校基于“普职融合”思想开展劳动教育

1.“双元制”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德国同样是双轨制教育体制国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世界闻名,德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是基于“劳作学校”思想发展起来的,1905年,凯兴斯泰纳(Georg Michael Kerschensteiner)针对德国传统教育注重书本知识的弊端,将以往传统的“书本学校”改为“劳作学校”,形成了劳作教育思想,这是德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起源,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天然联系[7]。将劳动教育视为学生参与未来职业劳动、社会生活的重要准备与基础。德国于20 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以 “综合技术教育”(Polytechnische Bildung und Erziehung)为代表的劳动教育模式,将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将培养目标定为社会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工业人”。随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更注重解决社会劳动的现实问题,形成了以“双元制”为载体的双元制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即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为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学生在学校接受劳动教育课程,同时,学生也要在企业中进行劳动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打通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藩篱,缩短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能够让学生毕业后更好的融入社会生活[8]。随着德国工业4.0 的推进,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以培养“综合技术”型人为目标[9],德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兼具职业技能与服务国家意识,在促进国家经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劳动教育的形式:注重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在社会实践、工作实践中校企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劳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推动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和公民精神的道德教化合二为一[10]。即个体通过自己的职业劳动,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11]。

2.有效连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直以来德国劳动教育承担着普通教化和社会经济教化的双重功能,德国为了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技术”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单独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在德国,无论是主体中学、文理中学还是实科中学、综合中学均重视劳动教育[12]。并将劳动教育列为各类学校的必修科目[13]。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及结构发生巨大变革,德国的职业教育开始注重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德国积极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上的融合,建立了有效连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关于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职业、生活问题的劳动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等。第二,关于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家政、技术、经济与职业等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不断拓展,既包括贴近生活工作实际的课程内容,也包括设计信息技术等新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第三,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德国学校劳动课程设置以综合性、模块性、跨学科性为主要特征[14]。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综合模式,即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二是合作模式,即将劳动教育的不同领域作为并列课程;第三,扩散模式,在不同的课程中有机融合劳动教育。总之,在低年级,学校和家庭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统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劳动教育以综合科形式实施,主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在高年级,行业企业、社会、学校、家庭都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注重将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劳动课程相结合,课程实施以行动力为导向,并辅以专业的师资队伍与教学设备,培养愿意投身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多种形式的企业实习(Betriebspraktikum)与校外考察也是劳动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之一。第四,注重培养劳动课教师。注重吸引行业企业工匠参与劳动教育[15]。据统计,德国目前约有35 所高校开设有劳动师范专业或者相关的劳动教育学科,其中5 所独立开设有劳动教育师范专业[16]。

(三)美国职业院校基于“生涯教育”思想开展劳动教育

1.基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劳动教育模式。美国教育一直以来受实用主义传统的影响,美国作为单规制教育体制国家,没有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美国的职业教育是在普通教育中进行的。在美国主要通过实科中学、社区学院开展职业教育,实科中学、社区学院在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劳动教育。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帕克等人提出了“做中学”的理念,提出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获得发展,这是美国劳动教育的起源。到20 世纪70年代,就业市场萎靡不振,大量的学生毕业即失业,针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时任美国教育总署长官提出了“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思想,主张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实施劳动及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以适应个体谋生需要。1977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生涯教育促进法》,在此基础上,美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不断完善发展,最终形成了基于“生涯教育”的劳动教育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儿园至小学阶段,是学生认识劳动世界的启蒙阶段;第二阶段,7 至10年级,是学生进行职业探索的阶段,学生要了解和熟识美国劳动部划分的十五种职业,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第三阶段,11 到12年级,为生计准备的职业准备阶段,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及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职业素养,为进入“劳动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的综合高中、社区学院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还注重将劳动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和社区活动中,旨在培养一个人终身的习惯、品质,而不是仅当作一个阶段性的学习任务。美国形成了基于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协同参与的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的劳动教育模式。面向职业生涯发展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对职业选择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选择,获取促进终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2.贯通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美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围绕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形成了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在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中,以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发展与计划为契合点,基于未来职业发展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主体。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方协同参与,共同推动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第二,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在综合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劳动课程,了解并接触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经受劳动锻炼,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学习职业技能,从而在毕业后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或继续升学,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高中毕业后,一部分学生将进入社区学院学习,毕业后从事技术性工作;另一部分则进入大学继续深造。进入社区学院学习的学生,开始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或是开始学术生涯,或是接受更高端的职业技术训练[17]。在社区中,基于培养社会公民设置劳动教育的课程,开展劳动教育[18]。美国特别重视在利用社区进行劳动教育,19 世纪中后期开始,美国召开了多次服务学习的会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社区服务学习。

二、发达国家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经验及特点

(一)劳动教育的目标:形成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注重劳动精神的培养

发达国家均高度重视在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同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尤其注重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例如,俄罗斯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直到今天都是俄罗斯开展包括职业教育在内各类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样,德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劳动教育的文化传统,德国民众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认可度高,德国在职业教育及普通教育中均注重开展劳动教育,形成了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德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爱国意识,这是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德国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二)劳动教育的主体:家、校、企、社多方协同,开展多样化劳动教育

发达国家均具有多个劳动教育实施主体,这是发达国家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与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最大的区别。例如,德国为双轨制教育体制国家,形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德国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由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实施,企业的参与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资源,很好地体现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不同于德国,美国作为单轨制教育体制国家,美国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是多元的,不仅学校注重开展劳动教育,家庭、社区也注重开展劳动教育,美国的社区教育世界闻名,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就业需求,多主体开展劳动教育。因此,在发达国家注重协同学校、家庭、行业企业、社会等多方开展劳动教育,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劳动教育的实施: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实施,注重劳动教育的实践特色

俄罗斯、德国、美国教育改革的基本逻辑是相似的,均基于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倡导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应同社会生活与生产相结合。因此,注重将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职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对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各国在实践中开展劳动教育,例如,美国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源于“手工艺教育”“工艺、教育”,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基础素养教育是相互交织的,美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各种劳动教育都与实践相结合,从“做中学”,而不是依靠书本在教室里传授,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最终蕴含于技术教育中。德国基于劳作教育思想形成“劳作学校”,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在劳动教育模式上,注重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职业准备教育相结合,即在劳动教育中开展职业教育;二是在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上,注重在实践中促进学生技能获得、能力培养,即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劳动教育。

(四)劳动教育的内容:普职一体化,以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载体

职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完整的职业人,同样,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获取、技能获得及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创新素质等的内化,要基于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例如,德国十分强调和重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劳动技术教育,把它视为学生职业生活和进入社会的重要准备和基础,是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课程,并贯穿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另外,德国非常重视培养劳动教育师资,要接受良好的学术教育,一名劳动教育教师需要从小学到大学,此外,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需要接受专业学科的专业实习。也就是说,教师要兼具知识和技能才可能定向成为劳动教育的教师。美国注重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贯穿个体的整个教育过程,在不同的课程中,系统化融劳动教育的有关内容。

三、新时期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模式及课程体系

(一)新时期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

一直以来,我国重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化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劳动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劳动教育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发展形成的,是在工业大生产时期形成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工业大生产时期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19],而现阶段,处于后工业时期,劳动教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内涵,这是构建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社会发展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职业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指导新时期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改革,形成了“知行合一”中国特色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方法论。“行”主要指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实习工作等,“合一”即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两者合为一体[20]。在此基础上,明确新时期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21]。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要与职业院校教学实践相结合,基于职业教育教学明确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但其落脚点致力于学生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最终旨在形成热爱劳动、 崇尚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核心思想,它更多地反映了社会转型和人性修复的合理性和正义性,体现出现代化教育应具备的技术性和创造性等需求[22]。

新时期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特征: 第一,劳动教育不同与生产劳动,劳动教育更重要的是具有教育的属性,劳动教育不同与其他四育,劳动教育是一种中介,在德育、之余、美育基础上,通过实践开展的,强调劳动教育贯彻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第二,劳动教育不同与学校教育,劳动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是贯穿于人的终身发展过程的,强调劳动教育基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第三,劳动教育不只是生产教育、技术教育,更是精神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体具有劳动意识,获得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此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和“内核”。习主席在2021年4月12日,全国职教大会上明确提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二)职业院校构建“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劳动教育模式

借鉴俄罗斯、德国、美国劳动教育的模式,仅仅依靠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既不能体现劳动教育的实践特征,也不能实现职业教育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最终归宿。基于此,要形成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劳动教育合力,探索“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在推动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中培养完整的职业人。第一,推进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纵观俄罗斯、德国、美国等国家,均注重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展劳动教育。新时期,我国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发挥职业教育特色,在劳动教育课程定位中要将职业元素贯穿在劳动教育始终,发挥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优势。不仅在职业院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更要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院校日常教学活动中,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针对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在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结合公共基础课开展劳动教育、技术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结合专业课开展劳动教育。同时,结合不同地区、城乡职业教育的差异性,分区域确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第二,整合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劳动教育资源。俄罗斯、德国、美国注重整合多种资源,结合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劳动教育的模式和内容。新时期我国要充分整合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劳动资源,围绕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增强,劳动精神培育三大主体任务,打通校内课程建设与校外实习之间的通道。一是在职业院校内,依托学校职业教育教学,多学科、多途径渗透劳动价值和劳动实践教育;二是借助家庭、企业行业、社区的力量,尤其是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劳动教育,促进行业企业资源、社区公共教育资源向劳动教育开发倾斜。第三,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家庭、社区多方协同,形成劳动教育联动机制。构建职业院校“四位一体”立体化劳动教育模式。让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实训中,获得职业技能,提升劳动精神;在家庭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中,获得劳动体验,体会劳动最光荣。将家庭生活劳动、学校劳动、职业技能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四体合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让学生在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领下,获得劳动技能,形成劳动意识,热爱劳动,最终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三)构建普职融通的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俄罗斯、德国、美国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内容,普职融通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新时期职业院校“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劳动教育模式的实现,要基于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普职融通的一体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通道,在普通教育中注重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培养个体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在职业教育中注重劳动实践及职业素养的养成,推动普职融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第一,关于课程体系建设目标。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最终目标落脚到培养人上,同时,也要体现职业教育育人的独特性。因此,在开展进行劳动实践教育的同时,注重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促进技能获得、能力提升与精神培养的融合,提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育人效果。第二,关于课程体系内容。包括“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融入劳动元素的公共基础课+融入劳动元素的专业技能理论课+培养劳动精神的专业技能实践课”在内的课程体系。国家层面通过制定、发布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等教学管理文件,规范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省级层面结合区域职业院校发展的特点,以劳动教育实践为落脚点,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落地;学校层面以劳动教育标准化课程为核心,发挥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优势,在专业教学中对劳动教育进行有效转化,注重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的培养。第三,关于课程体系建设重点。一方面,制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技术标准,明确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什么。普通学校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同样,职业院校需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劳动教育课程技术标准。另一方面,制定劳动教育课程管理标准,明确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怎么教。针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学实施、课程安排及教学评价等,同时还包括劳动教育任课教师的资格要求等。推动职业教育课程能够有效落地,即实现课程、教材、教法三教统一,这对于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学实施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劳动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热爱劳动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