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研究

2021-12-03 03:48
职教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集群院校高职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与催化之下,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的现实挑战,而发展水平分工与垂直整合相结合的产业链集群就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1],中国的制造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引资紧链”“技术补链”“市场强链”“组织固链”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再次明确了产业链集群化的基本走向[2]。基于此,作为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集群建设显得意义重大。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3]。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摆在了突出位置[4],随后,《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指出,要“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国内产业升级的新机遇,主动参与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实质推进协同育人”[5]。那么,在全球产业链集群化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完美对接? 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度融合?这些问题的探究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能力、深度推进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

一、基于产业集群的专业集群的内涵

“集群”(Cluster)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生态学,是同一类型或具有相同特质事物的集合体。经济学家马歇尔对集群现象高度关注并引入经济学范畴,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最早提出产业区的概念。后来,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从地理空间的视角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集群的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兼具竞争与合作关系的企业、供应商、相关的产业和其他关联实体机构的集合[6]。因此,产业集群不仅是相关企业在同一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企业之间还有着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能更好地推动该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是一种产业高度专业化、行为主体密切相关、制度成体系的一种空间组织[7]。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很好地推动资源共享、分工精细、交易便利、合作高效,更能激发群内企业的创新性,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产业发展形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具有“群”的特点,拥有“链”的组织,表现为“网络”的形式[8],显现出一定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外部效应和较强的区域竞争力[9]。

专业集群是由产业集群的概念衍生而来,最早发起于高职教育领域,是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形态,是现代职业教育回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应有之义。关于专业集群的概念,随着学术界对专业集群研究领域的逐步关注与深入,涌现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如赵昕等人认为专业集群是在政府的宏观统筹、调控、规划和引导下,以区域内的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以品牌特色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形成相关专业和专业群在空间上的集聚[10]。顾永安教授认为,专业集群是与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创新链的岗位(群)需求相对应的,以某些核心、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若干个具有相同或相近学科基础、工程对象或技术领域的专业集合[11]。吴仁华在此基础上还强调专业集群可以实现创新要素的集聚与资源共享,可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2]。尽管学界目前对专业集群的概念没有形成共识,但都强调了专业集群与某一区域中产业集群的某种对应性和服务性。本文认为专业集群是指对接区域中某一个支柱产业的产业链相关技术(服务)领域,以学校现有的优势专业群为核心,从技术领域、服务领域、知识谱系等视角出发,充分融合相关专业群而形成的一种集群式的专业群结构,是适应现代产业发展新要求的一种专业群组织新形态[13]。简单来说,专业群是从某个局部来规划若干专业的集群式发展,而专业集群则是从学校层面来规划若干专业群的设置及其联系。

二、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内在意蕴

(一)专业集群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回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应有之义

纵观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职业教育发展对于我国产业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更是同命运共呼吸,《方案》中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并建设性地将职业教育看作是与普通教育同等的教育类型。尤其是进入智能化的后工业时代,技术和产业急剧变革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新时代职业教育必须做出应有的转变,专业集群化建设就是顺应现代产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化时代,产业转型升级急剧增速,随之而来的是职业出现大规模交叉、融合的趋势[14]。加强专业集群建设,一方面,可以实现与产业集群的对接,以应对快速变化的新技术、新产业,能够更有效地整合优势资源,加强专业间的交叉融合,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的双向衔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可以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巨大变化。专业集群更有利于培养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复合型能力、复合型思维等,能适应未来行业应用深化和技术融合的应用型、专业型人才,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格局。

(二)专业集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应然路径

所谓的复合型人才,指的是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能解决涉及多学科实际问题的,在知识、能力、思维等多方面复合的人才[15]。在产业、经济、社会等发展环境愈发复杂的大背景下,现代社会发展中很多问题的解决仅凭单个的个体、学科或组织是难以达成的,必须依靠不同学科或专业领域资源和力量的协同合作。能够适应复杂多变工作场景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社会未来的人才发展趋势。再从现代知识生产模式来看,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与技能高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使得现代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开始由离散状态向集约方向快速演变,形成一种多专业交叉、交融的网状结构。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专业集群则高度顺应了知识与技能综合化的发展态势,充分凸显了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性和共通融合,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充分和便利的条件与环境[16]。因此,专业集群建设可以更好地助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专业集群建设是一个开放、动态、系统构建的过程

以贝塔朗菲为代表的系统理论认为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等是所有系统具有的共同特征。专业集群是由具有密切关联性的专业结构要素组成的系统,理应具备开放、动态、复杂等特质。从其不同的层级来看,专业集群的子系统是对应某一产业链上相关技术(服务)领域的专业群,而专业则是内属于专业群更小的子系统。系统内的各专业群、各专业之间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因此,专业集群的建设应该秉持系统论的思想,以外部的产业集群、产业链的需求为前提,以专业知识谱系结构和专业体系的逻辑特征为依据,专业集群与外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链之间、专业群与专业群之间进行有机融合、 资源互补、互惠共生、共同演化,形成良好的专业建设生态系统。同时,在专业集群系统建设过程中还需要紧密对接外部的产业链、创新链而进行持续不断的调整和优化,以此充分彰显专业建设的集群效应和共振效应,从而实现跨界、协调、互通而又一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17]。

三、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实践困境

(一)组织架构貌合神离,专业集群构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强

2019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150 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高度重视专业群建设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并以此推进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满足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求。但是,审视当前各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建设实践,可以发现,专业集群建设的系统架构、组群逻辑仍然不够完善和清晰,建设前期缺乏深入而广泛的调研,只是将相近或相关专业群进行简单的组合、重构,专业布局上虽然是以“集群”的形式呈现,但是集群内部的各专业群仍然处于“各自为阵”“各寻前程”的“形似神散”的组合样态。在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内外对接方面,意识不足,理念稍显滞后,在专业集群的建设实践中还未能从系统论的高度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进行全方位融合,往往因为没有成熟的、可借鉴复制的模式和经验而陷入热火朝天的“孤军奋战”“披荆斩棘”却“步履维艰”“伤痕累累”的尴尬境地,根本无法发挥专业集群对区域产业发展应有的推动作用,更无法达成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如根据学校的优势专业组建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但是生产制造类产业中涉及到商贸、营销和管理岗位工作的人才培养并未从生产制造集群出发,仍然以固有的专业群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这显然与基层一线经营、管理类人才的成长规律不符,造成了这类人才成长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难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直接影响专业集群建设的效度。

(二)建设运行顾此失彼,专业集群双重服务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一方面以学生发展为首要出发点,通过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现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化;另一方面又与生产一线保持最为紧密的关系,服务于产业发展,通过技术转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18]。基于此,国家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推动高职院校治理结构改革的政策文件,如2017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构建“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 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强调“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这些文件都是从产教融合的高度强调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发展需求是专业集群建设的终极目标。但是,回望当前的专业群、专业集群建设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产业效益的增长而忽视了技术技能的积累,导致专业集群建设的社会服务能力尤其是科技服务能力疲态尽显;抑或是人才培养深受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关注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需求而忽视以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系统集群式的理实一体培养体系的构建。

(三)创新创业避重就轻,专业集群的创新研究能力疲态尽显

在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型国家宏伟蓝图的背景下,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体现了时代的迫切诉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明确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任务和举措。在这一具有较强指导性和针对性的文件推动下,各高职院校纷纷从学校实际出发,大力推动“双创”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健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19年,以“高水平”为任务内涵的“双高计划”正式启动,一方面表现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高水平,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技术协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19]。而指向技术创新的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则主要体现为高职院校的应用性研究水平。作为与产业发展具有天然密切联系的高职教育,具有开展以技术和产品研发为主的应用性研究的先天竞争优势。但是当下的高职院校仍然没有实现内涵发展范式从“建设”到“研究”的转换[20],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难以获得高级别应用性研究课题,研究能力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应用性研究仍然以学术论文的发表为主要目的,成果转化应用的效率较为低迷[21],难以助力产业的发展、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等。

(四)管理保障机制缺位,专业集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是专业集群建设实践和研究的发起者,对专业集群的探索要早于本科院校,尤其是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和全国制造业基地,制造规模大,产业门类齐全,不少已具备集群化发展基础,为更好地推进新江苏建设,2017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苏政办发〔2017〕123 号),明确要求“针对江苏产业集群式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重点打造智能制造等9 个专业集群”。《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苏政办发〔2020〕82 号)提出,聚焦13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531 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用三年时间,重点培育50 条具有较高集聚性、根植性、先进性和具有较强协同创新力、智造发展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重点产业链,做强其中30 条优势产业链,促进其中10 条产业链实现卓越提升。但是专业集群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传统管理和保障机制等带来了巨大冲击。从目前的专业集群建设实践来看,专业集群建设的内外协同管理与保障机制仍然没有健全。一方面,高职院校内部缺乏具体落实的管理机构或集群建设带领团队,并未从专业集群建设的视角对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资源配置、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配套的制度保障和管理改革跟进。另一方面,专业集群建设的外部管理和保障机制仍然缺位,利益相关方的协同机制也停滞于理论研究层面,建设实践中尚未形成内外协同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浓厚氛围和有效保障机制[22],专业集群建设的探索往往流于概念化、模糊化、碎片化,深入推进工作难以为继。

四、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实践策略

从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产业链在空间链、供需链和价值链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连带反应,职业教育作为横跨教育和产业两大系统的教育类型,其专业集群的建设必须从系统论的高度出发,统筹兼顾,内外协同,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对接,实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高质量集约发展。

(一)以“链”建群,增强专业集群建设的系统逻辑

专业集群是职业教育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结构调整、提质增效方面做出的战略举措,也是新时代技术变革、产业发展快速变化背景下专业边界不断拓宽、治理形式不断变革的结果。高职院校在专业集群建设的过程中应聚焦于学校服务面向的主要产业链和创新链,尤其是针对当下全球产业发展所体现出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化的走向[23],更应该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专业集群建设与产业链集群化发展的匹配逻辑,即产业集群系统结构与专业集群布局的结构匹配,就业市场与专业集群内各专业规模的匹配,产业集群技术体系与学生复合型技能培养的技术匹配等[24]。高度重视满足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双重主导价值,并将之进行全方位融合,以“大舰战略”思维系统架构专业集群的建设逻辑,统筹兼顾,积极搭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职教育专业集群超级平台,创造性地破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难题[25]。

高职教育是一个涵盖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学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系统[26],尽管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以及区域发展的异质性、不平衡性等因素导致不同的建群思路与导向,但是专业集群的建设仍应遵循系统论的基本原则,为保证专业集群建设逻辑的科学合理性,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展开深入、全面、系统的市场需求调研和专业论证。全面、深入分析本区域及周边区域产业集群链各关键环节、关键要素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协作、相互渗透以及交叉融合的关系,了解所对应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服务需求,提升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区域产业集群的对接度,避免专业集群结构与产业集群结构的错位。其次,成立专业集群管理委员会,进行专业集群的科学论证。邀请政府相关部门、相关行业、相关专业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专家、领导组建专业集群管理委员会,对专业集群设立的可行性、科学性做进一步的论证,对专业集群的适应岗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的大致框架等进行科学论证。最后,以系统论的思想为统领,以统筹兼顾为原则,系统规划专业集群建设蓝图,多部门协商统筹,整合优化各方资源,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质量的提升。

(二)以“链”补群,发挥专业集群对产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双重服务功能

提升职业院校的服务发展水平是“双高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特、复杂的教育类型,深受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其办学内外部环境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集群建设过程中,要将人才培养深度嵌入到区域产业结构体系中,密切跟踪区域产业链、技术链发展趋势,不断补充、调适、优化、完善专业集群的建设机制、建设内容等,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应有的双重服务功能,即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与产业的对接度[27],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平衡[19]。

要在专业集群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凸显其双重服务功能,需要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各高职院校必须更新服务理念,明确服务的双重目标。专业集群建设既要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服务,又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而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教育地方性特色的本质体现。其次,着力增强专业集群建设对区域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和前瞻引领,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规划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提升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再次,专业集群建设过程中应将“人的发展需求”充分融入到满足产业需求的建设逻辑中,将“产业需求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有效对接,强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教育条件。最后,创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职业院校的董事会、理事会机制,切实发挥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完善行业企业参与的途径和渠道[28],勇于突破以职业院校为主导、企业参与不足的专业集群建设模式在服务质量提升上面临的困境。

(三)以“链”强群,激活高职院校技术引领与创新发展的内生潜力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专业集群建设就是体现职业教育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专业再造,是专业高度集成、交叉融合,资源高度集约的生态共同体。但是与单个专业不同的是,专业集群主要服务于包括制造、技术、商务、销售等多元要素的产业集群链,是高职院校内在发展与产业、行业等外部需求相互结合的产物[29]。因此,新时代的专业集群迫切需要走出仅仅提供合格劳动力的“就业导向”办学模式,应时刻保持对产业集群链发展趋势的高度敏感性,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开展技术应用性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不断提升在技术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更多实质性探索与实践的能力,构建以创新为动力的专业集群基本生长机制,注重技术突破,注重关键技术研发和动力保障机制建设,在广度和深度上为专业集群发展提供更大的增值空间和可持续发展活力,通过代际更替、创新强群等路径顺利进入产业革命和应用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专业集群作为高职院校现代治理体系中专业结构的一种组织形式的创新,不能仅仅满足于与当下产业发展的对接,与现有就业岗位的对接,还应该为现有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技术的持续更迭与突破提供前进的动力。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理念创新。专业集群建设需要将创新发展理念渗透于专业集群的顶层设计、运行管理、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每一个环节,不断激活专业集群建设的内生潜力,凸显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其次,知识与技术创新。专业集群建设应以新技术引发的新业态变化为逻辑起点,依靠专业的知识开发功能提升专业集群建设水平,专注于企业对技术和产品研发的实际需求,聚焦应用性研究成果的转化,加强应用性研究的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业集群的内外部优势,形成技术创新伙伴关系,实现技术研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成校企双方合作的共赢。再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政府政策支持下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支持高职院校专业集群与本科院校相关学科开展科研合作,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在产教融合中全面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后,协同创新。在地方政府引领下,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相关高职院校共建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应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打造产学研共同体,充分彰显专业集群的应用价值,实现集群集约发展。

(四)以“链”活群,形成专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机制

受全球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市场需求、技术变革等影响,产业的集群发展必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专业集群同样需要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维度出发,建立起具备较强主动适应性,能够及时调整优化,动态、开放的专业发展机制,实现当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跨界开放、动态融合、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的专业集群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要定期开展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的调研,实时、准确把握产业行业的技术发展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产业链的需求实时优化专业集群内的专业架构,淘汰服务产业链关联度不高的专业,动态调整和增设集群内的专业或专业方向[11]。其次,建立更加灵活、柔性的动态治理体系。根据区域内产业发展需求、人才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拓宽校内专业边界,扩大行业企业的自主权,发挥基层的办学活力和专业集群内的资源集聚优势,建立集群内外协同机制,提高专业集群的运转效率。再次,重视建设高效、完善的保障机制。各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专业集群平台建设配套设施,实现资源集约。重点加强共享课程平台、实习实训平台、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要素平台建设保障[30],依托专业集群建设项目形成协同中心,提升专业集群资源配置的灵活度和有效度。最后,创新持续、有效的集群式质量监督与考核反馈机制,促进专业集群的自我良性定位和集群动态调整。

猜你喜欢
集群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