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类型的时代特性与特征探究及其启示

2021-12-03 03:48
职教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职业专业课程

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一句话就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类型”不同于“类别”,既然已经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类型,那么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它强调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育人途径和方式所独具的体系、内容、方法、特色与目标[1],具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也一定有着其独特的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特性与特征。我们需要系统地探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时代特性与特征,并根据这些特性和围绕特征来办好我们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建构职业教育的学校治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组织运行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优质就业。

一、研究概念与范围界定

类型就是由各特殊的事物或现象抽出来的共通点,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鉴于此,教育类型就是具有共同教育特征的教育种类[2]。

任一客体或一组客体都具有众多特性,特性就是客体所特有的性质或者特殊的品性、品质。人们根据客体所共有的特性抽象出某一概念,该概念便成为了特征。特征是一个客体或一组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是事物的特性与表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的表现。

职业教育类型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就可以用教育社会性、职业针对性、终身持续性、技术技能传承与创新这几个关键词来表征。职业教育类型的外延包括学历教育的职业初等教育、 职业中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层次)、职业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博士层次)和职业培训。

广义的职业教育包括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的职业培训,本文研究的职业教育主要是指狭义的学校职业教育,且主要是针对职业高等教育(专科)。

二、职业教育类型的特性探究及其启示

(一)职业教育的功能特性及其启示

1.职业教育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共赢关系。职业学校主要是为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地方区域性,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和壮大了当地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发展和壮大又极大地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或行业的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办什么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都需要紧密结合当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过去、今天还是将来,都是职业教育始终要坚持的一个原则,这是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所决定的,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期望所确定的,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和社会现实所决定的。

2.职业教育是全纳教育,服务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在我国,职业教育是平民教育,更加关注人人成才,促进人人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是达成教育、发展教育。新时代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的生源是全纳的,无论什么人,不管什么年龄、什么身份、什么时候,都可以终身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因此职业院校既要提供全日制教育,也要提供非全日制教育和职业培训,做到“育训并重”;既要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要提供选择的机会、适合他们发展的方式与途径,实施扬长教育,满足每个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二)职业教育的培养特性及其启示

1.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中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培养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但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工作的内容、方式及发展的路径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普通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尤其是对于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是需要进行不间断的学习教育培养,如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连续进行,并且有可能在二三十岁就达到世界顶级科研前沿水平。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是从新手、生手、熟手、能手、高手到专家。不过这个成长过程不是从中职、高职、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连续读书学习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做大量的实际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的经验,从新手到专家可能需要几十年的磨练,遵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成长发展过程才能实现。因此新时代我们既需要建立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是我们各级的职业院校又一定不能够像普通教育那样办成升学教育,坚持就业导向,并且在人有继续学习需求的时候,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条件和各种学习方式。

2.职业院校差异化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当今我国不同地域,社会、经济、产业发展、技术水平情况千差万别,此外不同地域学校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就业意愿也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不同地域职业院校甚至是同一地域的职业院校的同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有所差异的,可以面向不同的行业、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定位不同的岗位,培养的规格应该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每个专业一定要结合区域实际和学生就业的意愿,找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既符合实然的需要,又体现出自己的定位特色。

3.职业教育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3]。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也就是在宏观社会层面,职业教育要与产业有机融合,实行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实现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在中观学校、专业层面,办学要实行与企业深度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在微观课程、教学层面,人才培养要实现学习与工作有效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的要求。在学习者学习层面,学习是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学习者是在行动中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因此,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学校、学习者既共同协同又各自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4.职业教育实行1+X 证书制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职业教育实行1+X 证书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职业资历框架、建立学分银行。1+X 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制度创新,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含金量高、价值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学与培训,拓展和提升就业创业本领,培养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的特性及其启示

1.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按照工作体系构建。职业教育是使人与职业相结合的教育过程,因此课程体系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领域的定位,按照岗位工作任务的内容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来开设课程。所以,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依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是经过整合的综合化课程,要具有职业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2.职业教育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职业知识和技术知识。职业知识主要是关于职业工作的知识,主要包括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完成具体职业工作任务相关联的过程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一般与岗位工作任务关联。技术知识既包括显性的技术理论知识,也包括隐性技术实践知识。技术知识的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主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其最终成果的表现形式通常是一系列规则、程序和手段的确立。技术知识以培养学生技术操作能力、技术思维能力、技术伦理意识、技术审美情趣为个体成长性目标,实现学生“技术领域”的完整性成长。由此,我们必须按照职业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学习规律来组织教学,同时要按照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的层次分配好职业知识和技术知识学习的比例。

3.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是做中学。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够解决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实践性问题。因此,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规律就是“做中学”,即做是学和教的一切之基础、做是学和教的一切之方向、做是学和教的一切之目标,“做中学”的基本逻辑是“以做定学、以学定教,做学教一体化”,培养学生形成技术实践能力。为此,就需要提供真实的职业情境,按照任务、项目以做中学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4.职业教育的教学实施体系是实践为始。技术实践知识主要是“是什么、如何做”的知其然的经验知识和怎么做更好的策略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则主要是“为什么”的知其所以然的知识,所以技术实践知识是学习技术理论知识的基础,因为只有知其然才能更好的促进知其所以然。因此无论是从整个课程体系还是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都需要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体系,由实践为始。先通过体验学习隐性的经验知识和策略知识,形成感性的经验基础与初步的技能;后进行显性的技术理论知识学习以及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形成技术概念;再开展运用技术理论知识以及初步的技能解决工作实践问题,实现顿悟内化,掌握技术、形成技能。让学生先感知其然,后认知其所以然,再应用指导实然[4]。同时,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从形象的具体事例到抽象的概念模型;从具体的业务、工艺流程的学习到一般的行动、工作过程的学习;从运用完成工作的手段、工具的使用到基础解决问题的程序、方法的掌握。即学生的学习是从感性具体——理性抽象——思维具体——顿悟建构——知识内化的过程。

5.职业教育多元化的评价内容与方式。职业教育的评价是达成性评价而非比较性评价,课程考核评价的目的不应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人人成才、个个出彩。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评价应该做到:①考核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同学、企业。②考核功能多元化,具有诊断功能、导向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③考核内容多元化,把考核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考核评价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把考核评价技能熟练程度与考核评价职业素养紧密结合;把过程性训练和终结性成果紧密结合;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紧密结合。④考核形式多元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有机结合;客观考核与主观考核有机结合;笔试、口试、机试有机结合;开卷、闭卷有机结合;形成性过程考核、终结性结果考核有机结合。⑤考核指标多元化,设置条件性指标、过程性指标、成果性指标等等。

(四)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条件特性及其启示

1.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化。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化,其一就是社会、行业、企事业单位各行各业都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形成良好的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其二就是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全面与社会沟通,与时俱进,积极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因此职业院校要主动的打开校门融入社会,积极做好产教融合,深度校企合作开放办学,开展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形成良性的体制机制,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2.职业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学水平,而且更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从事教学,也需要能做培训;不仅要搞科研,更需要开展技术研发、搞技术服务。所以要引入或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要经常下企业、进车间,了解和熟悉企业完成工作任务的工艺、流程与要求,并且自己也能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应该侧重在教学水平与教育教学成果、 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能力、专利成果转化与经济效益等方面,以引导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

3.职业教育教学场所的场景化。职业教育要把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就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培训,教学场所除了教室,主要是在实训室,还有实习车间、企业工作的场所。因此,职业院校的实训室和实习基地要根据实际工作的场景来建设,形成校中厂和厂中校,让学生更多的在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化具象场景中学习和训练。

4.职业教育教材的工作逻辑。职业教育的课程是工作体系的,教材要打破学科体系,是要遵循完成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来组织内容和顺序。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材结构上应该是问题、 任务、目的、目标、要求、步骤、方法等,形式上更多的应该是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内容上更多的应该是框图、表格和照片,纯文字的内容要少,便于开展工作化的学习。

(五)职业教育的教学运行组织特性及其启示

1.按专业群开展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基于一线工作普遍适于专业群学生交叉就业,学生选报专业普遍具有盲目性,专业规模(学生数量、专任教师数量)普遍偏小,资源投入与建设成效差(重复、低水平投入,利用率低),校企合作各自为政,人才培养的教学运行过程和服务产业链缺乏协同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等原因,适合组建专业群,以专业群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可以为学生在专业群内岗位群集职业素养的形成、调整学习的专业、不同专门化领域迁移奠定了组织基础,并以规模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协同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可以以专业群来开展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减少重复投入、共建共享提高使用效率。

2.职业教育“宽平台、凝核心、多拓展、活模块”的课程框架体系[5]。为了实行按照专业群组织教学活动,要形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组+专业群平台课程组+专业课程组+专门化领域课程组+任意选修课”的模块结构,以及科学的学分分配。以高职教育为例,第一学年开设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组和专业群平台课程组,学习专业群共性要求的实践和理论课程,并可以延续到第二学年;第二学年主要开设专业课程组,学生主要学习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第五学期主要学习专门化领域课程组,这组课程主要是上岗培训课程属于限选课,每个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准备就业的需要,包括希望考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选择其中的一组课程学习;第六学期主要是进行顶岗实习和完成学业作品;从第一至第六学期都开设任意选修课。这样的课程框架体系具有“宽平台、凝核心、多拓展、活模块”的特征;共同化、并行化、多样化、个性化;开放性、选择性、协同性、灵活性、适应性的特点。使得人才培养实现了:群类需要——前段平台课程组打通共享;专业需要——中段专业核心课程组各自独立;就业需要——末段专门化领域课程组统一通选;兴趣需要——全段任意拓展选修课助力爱好特长;社会需要——数量规格动态调整、就业岗位精准对接。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与就业的需要,实现了规模化、协同性、适应性。实践证明是符合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类型的课程框架体系。

3.职业教育复杂、开放、动态、灵活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职业学校每个学期的教学经常涉及实训、参观、实习,岗位操作技能课程需要连续集中安排,项目化课程的实施往往需要涉及小组活动,调研、论证、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估成果等等环节,另外还有和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以及现代学徒制,这些教学活动还经常需要考虑企业的因素而变化,从而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运行组织体系相比普通学校要复杂得多,学校教学资源的分配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企业的要求、学生的需求,不断进行分配调整。教学的组织管理必须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动态性和适应性的特征。

(六)职业教育的高考制度特性[6]及其启示

国家鼓励更多中职学校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以及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接受职业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考生招生考试模式应该不一样。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实施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主的多样化考试招生办法,建立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职教高考”制度。为职业教育类型构建一个特有的人才选拔评价机制,让职业教育的不同专业能够选出最适合的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三、职业教育类型的特征探究

关于职业教育的特征,历史上黄炎培、陶行知等大家进行过论述,近些年较早开展深入研究的主要是杨金土、姜大源、张健、刘晓等,近期进行研究的有马陆亭、李玉静、黄斌、彭振宇、陈正江、李政、尹伟民、万达、余荣宝等等。综合学者的研究,把职业教育的特征归纳综合为“职业教育是社会化的教育、职业教育是跨界的开放教育、职业教育是整合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融入人的终身发展的教育”四大特征。

(一)职业教育是社会化的教育

1.社会化的办学。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从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就是办学的社会性,职业教育需要吸纳全社会的力量,依靠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多元主体合作办学[7]。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必须体现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与整个社会的联系更紧密、更具体,为整个社会服务更直接,服务社会需要是职业教育的宗旨。

2.全纳的教育对象。职业教育在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缺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要面向全社会,扩大到社会全体成员,涵盖全部民众,是全员的、全纳的,而且是面向广大平民、面向各类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即职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因此无论年龄、职业、水平、能力都可以接受职业学历教育或职业培训。职业学校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切实从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承认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尊重学习者的个性特点,珍视并保护好每个学习者的个人理想志趣,坚持专业、课程的选择出于个人的个性特长、爱好、兴趣、家庭需要,要满足学习者的学习与就业意愿。通过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指引生活目标;传递社会文化,培养价值观念;传授生活和工作技能,增强生存能力;教导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面向某个特定职业就业,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最终实现人的社会化。

(二)职业教育是跨界的开放教育

姜大源认为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跨产业与教育之界、学校和企业之界、工作与学习之界、认知与行动之界[8]。

1.跨界教育与培训。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是育人的,培训主要是培训上岗技能或考取职业类证书的,相对而言教育是长期的过程,培训是短期的行为。但是学校的职业教育跨越了教育与培训的界限,既需要通过教育育人,也需要通过培训上岗;既有教育性的课程,也有培训性的课程,实现育训并重。

2.跨界学校与企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是校企合作,学校里面有工厂、工厂里面有学校,学校里面有师傅、企业里面有教师。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培训、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3.跨界专业与产业。职业教育的专业是根据产业的需要而设置,按照产业的发展、升级而调整和变化,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人才链与岗位连对接。

4.跨界课程与岗位。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是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完成任务的能力要求开设的,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学习者可以具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5.跨界学习与工作。职业教育横跨了学习与工作,可以一段时间学习,一段时间工作,交替进行;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工作体系的知识,为完成工作任务学习; 工作中积累经验知识和策略的隐性知识,为学习技术原理的显性知识奠定基础,并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职业实践,实现顿悟内化;二者相辅相成。

6.跨界学生与学徒。职业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是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的时候是学徒,需要在学生和学徒的身份之间不断的转换。

7.跨界教师与工程师。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求要是“双师型”,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既能在教室里讲课,也能在车间里工作;既能进行技术理论研究,也能开展技术研发、从事技术实践应用。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也可以成为学校的任课教师,校企双方可以互相兼职。

(三)职业教育是整合的教育

张健指出整合就是将零散、分散的东西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全新的功能系统。其主要精髓在于整合、合并零散要素,使之形成合目的的价值整体。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整合就是将职业教育的要素、构件等重新组合,使之形成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新的功能整体。整合是职业教育的根基所在、方法所系、特色所凭。

1.整合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张健认为整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核心范式和应然的思维方式;系统论是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哲学根基,创新论是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价值依归,职业教育社会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外部机制,认知结构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心理学基础,多元智能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整合的人才观基础[9]27-46。

2.整合职业院校的办学主体。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职业教育需要跨越学校与企业分割的桎梏,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办学、现代学徒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多种方式,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是学校和企业共同举办,甚至是由企业举办职业学校。也就是说,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举办职业学校[9]62-74。

3.整合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职业教育主要是按照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来开设实施课程,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实行“1+X 证书”制度。因此,职业学历教育既有教育的含量也有培训的成分,所以要跨越教育与培训形态的割裂,由此必须关注育训并重、德技并修,实现教育与培训的整合。

4.整合职业教育的课程。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工作体系的,要根据岗位的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按照工作领域的需要,跨专业领域整合课程,形成职业化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一般是综合性的课程,把工作对象、工具设备、工艺(业务)流程、工作组织、工作环境整合在一起,按照工作过程以及小组学习方式进行组织。职业教育课程考核评价需要把形成性的过程成绩和终结性结果成绩整合在一起,需要整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小组评价、企业评价于一体。

5.整合学习的内容。职业教育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工作体系的知识和技术技能,学生是要能够完成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和解决实践问题。而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实践问题,往往需要的是整合应用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学习的内容必须整合知识、技能、素养,培养的职业能力必须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还要实现学习规律与工作规律的整合。

6.整合教育的教学资源。职业教育涉及到学校、企业、社会和政府,要办好职业教育就必须把学校、企业、社会和政府的各种职业教育资源以各种方式整合起来,以协同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如需要把学校、企业、社会和政府的资金、设备、教学平台、实训实习基地资源整合;需要把学校、企业、社会的课程(包括线上课程)、教材、其它各类学习资源整合;把学校的实景学习环境、社会在线的虚拟学习环境、VR 和AR 等等学习环境整合,来开展教学活动。

(四)职业教育是融入人的终身发展的教育

职业教育在实现终身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职业教育应以更加开放和宽阔的胸怀,更加灵活多样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提供终生学习的机会和途径[10]。可以说职业教育是始终伴随人的一生的职业性的教育。

1.从小的职业启蒙教育。每个人的一生都要从事职业工作,因此从幼儿、儿童到少年都应该不断地接受职业启蒙教育,以初步地认识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与特征。这种职业启蒙教育,是发生在家庭、幼儿园和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非正式课程和少量的正式课程进行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

2.青少年时期的正规专业教育与培训。在步入社会职场职业工作之前,青少年需要接受正规的专业(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这种正规的专业(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主要是在正规的学校或培训机构中进行。

3.在工作适龄期间的继续职业教育。人们在步入职场后,由于职业岗位的出现与消亡,岗位工作的内容、方式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变化,以及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这样的继续教育,可以是学历教育,而学历教育中的主体则是职业教育;更多的则是形式多样的、各类正式或非正式的、反复持续的职业培训。

4.退休老年人的继续教育。随着人的寿命的延长,老年继续教育日益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老年人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的现实需求的同时,起到了提高老年人综合素质、提升思想境界、展现人生价值、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稳定的多重功效。退休以后的老人,由于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可以通过技能培训学习诸如书法、绘画、舞蹈、歌咏、器乐、摄影、太极、养生、护理、园艺、厨艺方面的技艺,也可以通过短期继续教育学习历史、文学、诗歌、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这样的继续教育主要是通过老年大学、开放大学、社区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以及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健身中心、社区等途径来实现,形式可以是正式的,更多的是非正式的,时间可短,也可能延续很多年。

相信经过对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特性与特征的探究和明晰,按照职业教育的特性与特征去开展职业教育,我国的职业教育一定会越办越好,必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职业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