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应用型高校治理变革:理念与路径

2021-12-03 03:48
职教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事务管理应用型信息化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1]。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大数据、混合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正不断推进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领域进入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在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双重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若要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技术的引领创新[2],亟需变革陈旧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在教育治理理念的体系下运用教育数据治理技术,推进智能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向治理的全方位转变。为此,本文在厘清当前应用型高校在教育管理中的现实困境基础之上,对其教育管理的必然转向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未来应用型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智能时代的应用型高校教育治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治理的理念变革

教育信息化具有变革教育的巨大潜力,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和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应用型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步入了2.0 阶段,依托大数据、智能算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驱动应用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推进力量。而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建设,以及管理过程中,涉及到大学运行、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的事务处理与管理都又牵涉到不同的部门,这就要求教育主体以协同治理的理念,来解决这些纷繁复杂和条线不明的事务,如此才能在更短的时期内实现向应用型高校的顺利转型,建立其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与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支持与服务好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教育治理理念的体系框架下,以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驱动支持,着力推进应用型高校从传统的教育管理向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转变,是应用型高校在转型与建设过程中脱离以上所及的现实困境,实现顺利转型和培养地方特色化应用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应用型高校在智能时代的建设与管理亟需从以下四方面实现转变。

(一)教育决策从基于经验向循证转变

数据已成为人们生活、 工作与学习的副产品。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这也意味着数据在我国的社会生产与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随着行业领域大数据的积累与数据挖掘算法的发展,大数据已成为辅助政府和行业管理者做出科学、合理、精准决策的有效手段,国际上称之为循证决策(Evidence-Based Policy Making)。循证决策要求公共政策制定建立在科学的证据(Evidence)之上,以助力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而科学的、多维度的、大量的证据是实施循证决策的核心[3]。当前,国内应用型高校的教育决策多基于经验开展,随着应用型高校的信息化转型升级建设,人才培养亟需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吻合,尤其是地方新型化和特色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亟需应用型高校教育管理者基于多维度和巨量化的教育、社会、经济等数据开展综合的循证决策,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管理施策的精准性与科学性,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质量评价从结果向增值转变

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其办学定位明确指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如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要最终满足社会、经济、产业的精准性需求。为此,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质量把控必须改变“六十分万岁”的结果性评价,全力将有效教学从追求“结果性”向注重“过程性”转变。其一,要注重学生过程性发展中的增值。增值的本意是指投入和最终成品销售价之间的区别,而此处主要是用以表示高校学生因教育投入而形成的在知识、能力、创新等综合能力素养方面形成的增量[4]。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能力、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增值,难以通过纸笔考试进行评价,需要在学生学习、实践、实训过程中伴随开展,也即指向增值的伴随式评价,其能动态地采集所有学生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教育数据[5],进而精准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增值性发展。其二,注重教师教学过程的精准对接。精准教学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供需平衡的教学方式,是建立在对学生过程性学习需求和过程性能力发展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在学生的应用型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与实训中,可依托在线学习平台和数据挖掘技术,动态地挖掘和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智能化和实时地向学生推送所需学习资源,支持师生对教与学过程的动态调整,实现应用型知识和技术技能的精准教学。总之,只有教学质量把控从追求结果向面向增值转变,才能提升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的效率与效果。

(三)事务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如何更好地向师生的教育教学提供精准服务,是应用型高校事务管理的最主要目的。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模式涉及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这也使得高校教育事务管理亟需在一定程度上转型,即工作流程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变,服务于更多元和广泛的师生,如来自企业的师傅等技术技能教学人员。这意味着应用型高校事务管理需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并在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中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即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与此类似,应用型高校的事务管理需借助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其一,打通应用型高校教育事务管理中的各类平台,消减数据孤岛,实现教育事务数据的流动与共享。其二,不同的教育事务管理部门根据数据应用权限,可以明确本部门及数据处理人的权利与责任,实现数据流推动事务工作流的落实与追责。其三,对于师生等非教育行政部门用户而言,可以通过智能设备和计算机等终端系统来申请与处理事务,实现让“数据跑”代替“师生跑”。其四,流动的教育事务需求数据可以通过汇聚与挖掘,还能够帮助应用型高校教育部门领导开展基于循证的决策。总之,在治理理念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下,可以推进应用型高校教育事务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四)科研从单一管理向综合治理转变

科学研究关系到应用型高校的高水平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及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式发展。但国内外由于学术不端、科研失信事件频发,科研诚信问题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6]。一方面要求持续提高应用型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的科研伦理与道德素养,另一方面,我国亟需转变包括应用型高校在内的大学科研管理思路,要从相对单一的“事后处理”向综合治理的“预警制止”转变,如此才能让科研学术的不诚信实现防微杜渐。大数据具有鲜明的客观与公正特点,而当前发展迅速的区块链技术又具有极高的安全性能,二者结合能够服务于应用型高校教育科研的综合治理工作。而所谓的区块链实际上是一种采用去中心化、智能合约、数据加密、分布式存储和时间戳等方式,共同维护每个区块数据库的数字技术,其大致可分为私有链、联盟链和公有链三种。倘若全国应用型高校可通过联盟链构建科研联盟,则能推进高校科研成果数据的共同治理。事实上,当前已经有研究者对如何借助区块链技术来推进科研诚信和学术管理工作,例如研究基于区块链构建学术评价系统模型、应用区块链数据保护科研数据、应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与分享科研数据等[7-9]。综上可见,通过区块链技术推进科学研究从单一管理向综合治理转变,不失为一条落实破五唯和提升应用型高校学术诚信的有效途径。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治理面临的困境

(一)基于经验的教育决策不够精准

教育决策是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采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多种预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行动方案或就一种方案所做出的决定[10]。在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管理中,教育决策是高校管理者最主要的职责,如果教育决策出现失误会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及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带来不良后果。而应用型高校在教育管理中一直实施的教育决策主要将以下述方面作为决策依据:一是将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的政策文件作为重要决策依据;二是基于学校发展和师生需求为主要决策依据;三是以国内外高校教育发展为参照依据;四是不排除存在教育决策部门和领导凭直觉做出“想当然”的教育决策。值得提及的是,以上四方面的应用型高校教育决策依据,或为依赖一些调查数据和参照样本,或为社会流行趋势与现实需求,但总体上反映了支撑教育决策的数据在数量和维度方面,不足以支持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开展科学、可靠、可行与有效的教育决策。总之,教育决策者的经验仍旧是我国应用型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依据,不精准的教育决策容易导致应用型高校在新时代的学校定位、转型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服务地方产业等方面出现偏差,与国家或地方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初衷相左,影响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教学活动缺乏全过程质量评价

华中师范大学罗祖兵教授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为的过程性存在,教学的教育性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由此看来,有效教学的实现应该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把控和实时干预。然而,应用型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有效教学更多的是指向理论知识或简单技术的习得。这种传统的面向认知转变和技能提升的教学活动,也容易导致应用型高校的教学评价陷入两难境地,即如果根据学生所学是否有用来判断教学是否有效,是以短期效果还是以长期效果作为判断依据?是以个人的标准判断还是以社会的标准判断?是以实用的标准还是以发展的标准作为判断[11]? 如通过大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六十分万岁”的考试成败“标准”,是对教学过程正当性和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漠视[12],而这也是我国应用型高校在教学活动与评价中极为常见的。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其核心就是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当然包括应用型高校在内的所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核心目标[13]。为此,在我国以“双一流”标准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亟需高度关注应用型高校教学活动改革,进行全过程的全方位的教学质量把控,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

(三)事务管理精细化与持续性不足

应用型高校的事务管理可分为两类:一是与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直接有关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二是与大学生学习与生活间接相关的教育行政事务管理。虽然应用型高校事务管理看似简单,但其具体教育事务管理要涉及到所有师生,以及不同级别、类型的教学与管理部门。近年来应用型高校在转型建设过程中,其教育信息化资源环境也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造升级,而且通用的教育管理平台和微信等轻应用软件的应用,也极大地便利了应用型高校事务管理的开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事务管理中,仍然面临管理精细化和持续性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其一,应用型高校信息化教育管理平台的事务处理功能不足,加之高校事务管理需求是动态性变化的,这就导致了诸多事务处理仍需要通过传统途径来落实和实现;其二,应用型高校不同部门间普遍存在多个不同的信息化教育管理平台,而且不同部门所使用的系统平台存在一定的 “数据孤岛”现象,导致高校事务管理数据流通不顺畅,事务管理行为与管理制度落实存在一定困难。其三,当前的应用型高校与地方企业有着密切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工作,如何将学校和企业的教育业务数据信息联通与协同管理,也是大多数国内应用型高校教育管理中的短板。上述问题可能进一步导致应用型高校的事务管理变得条线不明、 信息延时、沟通不畅,既可能为各类工作人员带来教育事务信息获取与处理负担,也可能影响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效能。

(四)科研学术评价与问责机制不高效

科学研究是我国大学承担的五大根本职能之一。科学研究与学术创新也是高等院校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程、服务社会文化发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值得提及的是,虽然我国高校大致可以分为应用型和研究型高校两类,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研究不是应用型高校的主要职能。无论是从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还是从如何创新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而言,都需要应用型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然而,近年来国内外高校频繁出现的科研诚信问题,已然成为国内外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高校科研学术评价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坚决推进“破五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4]。2020年2月,教育部联合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旨在破除论文“SCI至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15]。尽管我国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已高度重视高校的科研与学术评价工作,但对于众多应用型高等院校而言,如何在探索应用型高校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产品的发明创造过程中,坚守客观、公正、高效地开展“破五唯”与学术不端问责工作,还需在权威、客观、高效的科研数据治理基础上来推进。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应用型高校治理的实施路径

借助大数据与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应用型高校教育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是智能时代应用型高校管理面临的新课题。应用型高校在今后持续推进教育治理的进展中,应该重视信息技术的关键支撑作用,加强教育信息化在应用型高校治理中的顶层设计、打造一体化教育治理平台、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完善应用型高校教育治理机制。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治理顶层设计

在未来的智能时代,应用型高校开展的教育活动及其治理都将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推进,加强新型技术在高校教育治理中的顶层设计,是应用型高校在“十四五”规划中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所应高度重视的。应用型高校在加强教育信息化治理的顶层设计中应做到以下方面。第一,要高度重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治理规划,使其与智慧校园建设、实操实训空间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相互耦合、相互支撑,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融合效能和创新潜能。第二,要站在应用型高校治理全局的视角来构建教育信息化治理生态,形成动态开放和稳定安全的治理应用体系,能够确保教育信息化应用与不同的教育事务融合。第三,要重视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 通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提升整个应用型高校的信息化治理生态体系的前瞻性与智能化,为应用型高校教育治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行政事务提供智能化、精准化的服务。第四,要充分重视教育信息化数据信息的安全,既要保障师生的个人隐私,保障学校不同业务部门的教育数据安全,也要能够厘清校企合作或产教融合中的教育数据权属关系,更加合理和全面地满足校企双方在教育数据方面的利益需求。

(二)打造一体化高校教育治理平台

在教育信息化1.0 阶段,包括应用型高校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基本存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认识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存在师生数量庞大、教育管理事务繁杂,以及与企业和当地产业联系等方面的需求及原因,在不同时期以自主搭建和向企业购买等形式,校内建设了不同的教育事务管理平台。然而,虽然这些系统或平台之间或多或少有教育事务方面的协同处理功能,但由于数据标准不一致等关键问题,导致数据孤岛问题依旧严重,难以高效推进应用型高校的信息化教育治理。为此,教育信息化2.0 阶段的应用型高校教育治理推进工作,要在做好教育信息化治理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教育治理系统平台之间的一体化建设,打通不同系统平台之间的数据流动阻碍[16-17],破解数据孤岛,以“数据流”推动“工作流”,有机调动包括合作企业在内的各方优势,优化教育事务处理、教学实训等服务功能,真正实现让“数据跑”代替“师生跑”;同时厘清校内行政管理部门之间,以及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权责,汇聚这些部门、合作主体、以及教育教学中的大数据,服务于教育管理者的循证决策、学生技术技能的发展,以及与当地产业的协同合作。

(三)建设智能时代的教育治理队伍

诚如上述,新时代的应用型高校教育管理者既需具备教育治理的理念,也应具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素养与能力。为此,在“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应用型高校教育治理队伍建设同样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既要满足教育管理不同业务部门的当前需求,也要为智能时代的智能化教育管理提前做好规划建设。第一,应用型高校要完善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机制。如学校的主要领导要担任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简称CIO),全面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顶层设计、规划、管理与督导等事务。第二,要加强应用型高校教育治理队伍的培训与发展。一方面,要关注与发展学校行政管理队伍的思想政治意识,重视与关注学校与师生发展的舆情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应对、处理化解;另一方面,要重视发展教师队伍的治理观念和信息化素养及能力,提升包括企业师傅在内的教师队伍的信息化胜任力,如协同合作、信息意识、数据素养、信息处理方法等能力。第三,要加强应用型高校教育管理队伍的信息化伦理道德教育,使之在处理教育管理事务时能够遵守信息与数据的开发、传播、管理、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准则和规约。

(四)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治理机制

新时代的应用型高校教育管理改革与发展,需要以教育治理理念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推进,但更需要灵活、科学的创新机制,以理顺各部门、各环节、各项事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确保教育治理理念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更高效地推进教育治理工作。为此,应用型高校在今后的教育治理机制创新中,重点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第一,要建立应用型高校教育治理工作与教育信息化2.0 创新融合的机制。诚如上述,智能时代的应用型高校教育治理工作主要以信息技术为关键力量来驱动,故亟需先确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2.0 在高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创新发展机制。第二,要逐步确立起应用型高校的教育协同治理机制。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师生众多,并且包括来自行业企业的“大师”“工匠”等人员,这也导致教学、实训、科研、行政、后勤等业务繁多,传统的平行式、线条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轻办公和在线教育业务处理方式,亟需理顺校内业务部门之间及校企合作之间的权责,以教育协同治理机制来推进应用型高校的治理工作。第三,要确立起信息技术与数据安全的监管与追责机制,不断提升应用型高校信息化业务部门人员的数据素养,增强包括企业师傅在内的教师数字伦理道德,以及掌握及时处置与应对教育数据、信息泄露风险或事故的能力等。第四,要加强科研学术评价与问责机制。虽然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推动科研诚信和开展科研学术评价的有效途径,但这些技术能否推动科研评价方式落地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型高校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当然,还取决于科研学术评价与问责机制的健全与否,其也是最根本的基础保障之一。

猜你喜欢
事务管理应用型信息化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CAS生涯服务专业标准述评
月“睹”教育信息化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以主体性思维成就内生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