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遇到两件事情。其一是,前几天,在出差回常州的高铁上,和邻座的一位中年妇女聊天,她说她是贵州人,在苏南的一座城市打工,是织布厂挡车工,听她说工作强度很大,她一个人看10 台车,一天工作12 小时(轮流吃饭),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其二是,有一天下午下班回家,在一个路口等红绿灯,看到前面面包车后窗上的一则招工广告,全文照录如下:招电子厂、小电机厂、电器厂、汽车配件厂、服装厂、鞋厂、食品厂,无技术、工作简单,每天180-320 元,上下班有免费厂车接送,综合工资5000-8000 元/月。这两件事不是个案,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反映了当前我国产业工人和行业企业的普遍现状:一线工人(织布工、挡车工、铸造工、机修钳工等)的工作时间比较长、报酬比较低、工作强度比较大;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招工难,不仅招技术工人难,招普通工人也难。年轻人宁可去做“骑手”(快递小哥,我这里没有贬低快递小哥的意思),也不愿意当技术工人。截至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 亿人,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从整个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看,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
道理大家都懂,不管是从面临的大国竞争态势愈演愈烈的国际环境角度,还是从自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抑或是从应对日益快速的老龄化的角度,我国都急需一支庞大、稳定的技术工人(包括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换言之,就是怎样吸引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愿意做普通工人,做了普通工人后还愿意投入时间、精力、财力于技能的学习中去,成为技能人才,毕竟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都是从普通工人经过长时间实践历练而成的。这些年,各级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企业也想了一些办法,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与预期还有差距。前些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时隔7年(2014年习总书记对职业教育有过指示)后再一次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破解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
习总书记在指示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我个人认为,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为突破口,可以说是牵住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牛鼻子,因为只有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提高了,才能带动更多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走向技能成才之路。
一般情况下,社会地位是指社会等级制度或分层制度中的排列位置,是一个人(或群体)权力大小、声望高低、职业优劣和收入多寡的象征。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主要体现在声望、职业和收入等方面。我认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其实就是提升其职业声望、改善其职业条件、增加其职业收入,简单地说就是香起来,富起来。那么,如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呢?首要的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以及各相关部委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比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使之落地生根。
继续加大对产业工人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各级各类荣誉奖励(比如“五一”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和“五一”劳动奖状等)的力度。从全国总工会召开的2021年“五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全总将表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397 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197 个、全国工人先锋号1297 个。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中,一线劳动者共计1012 人,占奖章总数的84.5%,其中产业工人509名,占42.5%,其他一线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274名、科教人员229 名。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今年,获奖励的509 名产业工人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363 人,占产业工人的71.3%,许多为80 后、90 后。今年的表彰规模比往年大,评选工作继续向基层一线,重点向产业工人倾斜,这是好现象,久久为功,技术工人就能香起来。
技能人才收入不高、待遇保障较弱问题长期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技能型岗位的社会认可度,不利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还要缩小蓝领工人与白领工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普通工人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收入,使产业工人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样也能促进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因为这提高了产业工人的积极性,大部分科技发明变成生产力不能只靠科研,还必须依赖于生产一线产业工人的积极参与和生产实践。先前,人社部印发《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提出,高技能领军人才是技能人才队伍中的关键少数,应提高其薪酬待遇,鼓励参照高级管理人员标准落实经济待遇。假如政策能不折不扣地执行,技术工人就能富起来。
我想,技术技能人才香起来、富起来了,就意味着他们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一支庞大的高素质、高收入的优秀产业工人队伍也就会建立起来。毕竟,壮大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利国、利企、利民的大事、实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