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婧雯
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没有人才一个国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国产业工人缺乏高素质人才,为了促进产业及国家发展,有必要对产业工人素质提高进行分析和思考。产业工人作为一国工业发展的核心,尤为重要,应大力提升产业工人的素质,成为工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企业层面,企业在发展中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虽然与产业工人看起来是对立面。但是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为企业创造利润,企业轻则追求不到利益最大化,重则没有利润。
一、新时代产业工人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原因
1.新时代产业工人素质普遍较低。计划经济时代产业工人学习新技术主要学徒制,产业工人在企业基本稳定的工作,这样学习的技术较为全面且具有连续性。产业工人的人才培养能够达到预期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一方面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由于大多农民工基础教育薄弱,因此产业工人整体素质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产业工人流动性强,学徒制已不能发挥作用。可是还未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使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受到良好的培训。因此新时代产业工人素质参差不齐。
2.新时代产业工人学习渠道较为狭窄。很多产业工人反映没有学习的时间,实际也是如此,平时产业工人上班时间居多,业余时间较少,只能在上班时间学习,学习时间与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不适应,缺乏线上线下各种学习模式。产业工人更多在企业闭门造车,一切皆听从上级安排,缺乏创新,没有创新如何学习。
3.新时代产业工人容易出现人才断层。现在的产业工人存在于各种所有制企业中,不像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都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工人新技术学习是老师傅的“传帮带”的学徒制,这样新的工人通过这种方式源源不断地产生。而目前虽成立工匠大师工作室,而参与到其中的产业工人并不算多数,长此以往,作为产业工人的人才,会逐渐减少,严重到出现人才断层。
4.新时代产业工人出现“一盘散沙”局面。产业工人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甚至国有企业中工作不具有稳定性,这意味着产业工人在企业工作中不具有连续性,这样产业工人不能学到完整和更高的技能。而且也存在着两极分化,初级工不断换工作,是为了朝不保夕的待遇;高级工是为了更好的待遇,不断跳槽。而企业对于初级工不愿浪费资源对其进行培训,由于高级工的短缺,企业要千方百计留住这样的人才,并提高其待遇。
5.新时代产业工人社会地位不高。产业工人社会地位不高,源自于经济地位不高。在计划经济时代,产业工人都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及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作,无论待遇福利都处于高水平。市场经济到来,大部分产业工人需要自己找工作,而且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工种被淘汰了。那么掌握着这些工种的产业工人很难找到工作。如果要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就要学习新技术。就算学到新技术,也存在着优胜劣汰。产业工人中初级工较多,而高级工匮乏,这样产业工人整体平均工资较低,從而导致产业工人经济地位较低。这样的经济基础如何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6.新时代产业工人缺乏国际化视角。目前即使是在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更多的是龙头企业将优秀的产业工人派到欧美发达国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或没有经济能力或不愿将优秀产业工人送出国外学习。不愿送出国外学习的企业,大多是因为产业工人的流动性强,刚培训完就跳槽,对企业也是一种损失。
二、解决产业工人人才培养问题的途径
1.如何提高产业工人的素质。要想提高产业工人的素质,不能从其即将成为产业工人,或已经成为产业工人才开始培养。 产业工人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但产业工人若能掌握特殊技能或较高难度技能,则有望评为工匠大师。产业工人在初级工时就应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自己的未来发展。但很多产业工人由于大环境或其他个人原因目光短视,并不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这样应由企业和工匠大师工作室对产业工人进行个人特殊的发展规划。这样产业工人有干劲有学习动力,无疑能推动企业发展。
2.如何拓宽产业工人学习渠道。现在的新媒体是个不错的选择,具体到工会就是互联网+工会,通过线上教学模式,使得产业工人们可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在线上也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无疑增加学习渠道和学习资源。而线下应有线下的安排,产业工人应进入相关学校进行深造,可由劳模、工匠大师作为客座教授,在实操课上教授产业工人技能,这样产业工人可将学到的技能运用工作实践中。而产业工人也可以将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带到工匠学院,由劳模、工匠大师帮助解决。
3.如何解决产业工人人才断层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依托工匠大师工作室,将工匠大师按专业或技能进行区分,然后按此区分的大师带产业工人学习技能,具体应该将产业工人按各自所长或兴趣进行分组,这样学成后由工匠大师工作室颁发毕业证书,以此证明掌握某项技能。成立工匠学院,使产业工人有自己培养人才的基地,新的产业工人可在工匠学院接受培训,工作时间长的产业工人还可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4.如何解决产业工人的“一盘散沙”局面。一方面,应由政府牵头,重点由企业工会根据企业特点组织产业工人的集体学习。当然更直接的办法是提高产业工人的薪酬,使产业工人愿意在企业待下去,既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也有利于产业工人长期规划发展。另一方面,在任何所有制企业中,都应去除这种“身份”限制,打通工人晋升为干部或管理人的通道,更彻底的做法是从一开始没有干部或管理人员和工人,当然要达到这种程度,产业工人的素质也要大幅提升,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这样才可能无区分。
5.如何提高产业工人社会地位。一方面,党应当加强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引领,使产业工人感受到主人翁精神,也使其产生政治归属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份子,代表着最先进生产力。这样产业工人会为此产生自豪感,会更积极的参加工作。另一方面,完善产业工人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论何种所有制企业,都要保证劳动者的五险一金,大病险。并且产业工人的直系亲属发生重大意外或重大疾病导致贫困,国家和企业都应给予适当救助。使得产业工人无后顾之忧。最后,完善民主制度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董事制度,职工监事制度,产业工人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在此过程中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产业工人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各方面要求。
6.如何使产业工人有国际化视角。大型企業要有专项资金,每年至少送出一批优秀产业工人去国外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中小微企业因为资本较少,可选择自由组合模式,凑齐资金,使来自不同企业的优秀产业工人有机会去国外学习。但一定要杜绝原来只准管理人员出国的模式。管理人员固然重要,但产业工人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基础。
三、影响培养产业工人因素的总结
1.外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长期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看法的影响,对产业工人存在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偏见,认为产业工人的劳动价值低,就是简单重复的劳动,唯有低学历的人才从事这样的劳动。实用价值取向以及急功近利的工作思维,削弱了员工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
企业因素,资源型企业中,例如煤矿企业,一线产业工人即采煤工人,一方面工作任务繁重,安全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但工资薪酬和各种福利待遇并不理想。而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一线产业工人从事的是流水线式的简单重复劳动,因技术含量低,很难提高工资水平。那么这些低成本的发展模式为企业创造巨大的利润,使得企业只关注效益和产量,忽视了员工内在的精神需求,抑制员工工匠精神的产生。
家庭因素,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大学后继续深造,工作后所从事的是轻松的纯脑力劳动。而不是产业工人般繁重,社会地位底下的体力劳动。父母看来这两项工作就是天壤之别,即使孩子无法考进大学,有些父母也会动用其人脉资源安排孩子从事其他工作。
2.内部因素。产业工人对职业技术型工作存在偏见,其愿意继续学习,取得更高学历,然后摆脱产业工人的工作。但并不愿意参加职业技术型培训,使自己提高技术水平,然后开拓创新。另一种情况,产业工人怠于本职工作,由于长期简单重复劳动,使得劳动者精神空虚,对于提高自己的技艺,没有兴趣。
3.对策总结。政府方面,第一,做好宣传工作,产业工人技能提高后,可能成为劳模,工匠大师,成为劳模创新工作室或工匠大师工作室的一员。而且现在技师资格和工程师资格已经贯通,具体来讲技师考完4级后还可以考工程师。这样产业工人就不会被限制到技师,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对“士农工商”等级观念进行批判,引导社会追求精益求精,质量至上,卓越不凡的精神。第二,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保护产业工人的利益,明确知识产权制度,使产业工人获得自己所创造产品的所有权、专利权等。企业方面,第一,建立激励制度,对积极钻研技术的产业工人进行培训,而且这种培训应当是经常性的,有助于产业工人不断提高技艺。提高一线产业工人的工资待遇水平,从社会层面提高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第二,对有一定技术等级的产业工人,应选拔到劳模创新工作室或工匠大师工作室进一步提高技能,为企业培养高精尖人才。
(作者单位:山西省总工会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