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众多职业院校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国际化观念融入到办学理念中,积极寻求发展机遇,纷纷走出国门。
广东省成立了“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包括省内的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及2所马来西亚职业院校在内的54个成员单位,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在坚持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放眼世界,在国际化发展上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将国际化办学定位于“走出去、走进去、走回来、走上去”。云南民族大学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澜湄合作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国际化办学观念,开创性地探索出澜湄国家职业教育新模式。寻求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的共识,国际化观念逐渐深化。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激发了我国职业院校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热情,为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环境。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的职业院校数量与日俱增,合作范围辐射面愈来愈广。
宁波外事学校与韩国顺天青巌高中缔结为国际姐妹学校,该校还与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互访互学活动,参加了澳大利亚TAFE项目。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肯尼亚、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职业院校合作,培养高铁专业人才。江苏省是职业教育大省,其省内的多家职业院校与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院校与机构进行了交流合作。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依托广西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对中国和东盟国家职业教育交流合作进行宣传和推广,与印尼、缅甸、越南、泰国、老挝等众多国家开展教育学术、教学交流活动。
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协作互助的不断推进与加深,我国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参与到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且范围不断扩大,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也逐渐为世界所认可。
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经历了师生互访互学、以交流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初级阶段,再到职业院校携手企业走出去、以企业标准输出为主的高级阶段,现在发展到技术、职教标准和产教融合的新阶段,输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产品和品牌,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我国职业教育优质产品主要有:第一,职教基地。培训基地和技术服务中心等形式多样的职教基地为我国职业教育和职教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平台。“鲁班工坊”是职教基地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中国职教国际知名品牌,近年来发展迅速,对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将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第二,职教标准。我国职业院校将课程标准、技术标准、培训标准等“中国职教标准”输出,极大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质量。[1]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而保持这种态势和发展需要相应战略规划以及专项政策法规的支撑和保障。
分析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国际化相关政策文件(如表1所示)发现:国家出台的部分相关政策宏观性较强,多数都是基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整体规划性和指导意见较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较少,针对职业教育国际化领域的专项政策法规体系尚不完整。
国家相关针对性政策的缺失使得地方政府在制定适应地方特点的政策与实施细则时受到影响,继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国家战略层面对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没有整体规划,院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就无法找到共同发力点,合作竞争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不断出现,最终导致职业教育国际化全方位的发展格局难以成型。
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在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主要是众多职业院校在寻求国际化发展时并未考虑与其他院校进行协作互助,而是选择各自为战,从而导致生存扩展能力较差。
在国际化过程中,许多院校选择了校企合作的方式“走出去”。优质的国家示范(或骨干)院校有着雄厚的基础资源和强劲的教学科研实力,能够与企业处于平等的地位,院校与企业双方可以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各取所需。然而,能够真正实现校企之间协作互助的仍是少数。多数的校企合作主体双方的地位并不平等,部分院校只是单方面地借助企业力量将一部分学生派遣到国(境)外实习,对于合作的企业并未起到协作的作用。
职业院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携手共促国际化发展的不多,多方主体合作程度不深。一些院校在师生互学互访方面取得了较多成绩,留学生人数增加,专业涉及面扩大,在国际机构或国(境)外担任专兼职工作的人数也逐渐增长,职业院校师生身影出现在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但是,通过分析《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现有些职业院校频繁更换交流合作对象,四处签订协议,对合作的国家或目标区域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走出去”的目的陷入追求“国际影响指数”的泥潭。总而言之,相当部分院校的国际化发展缺乏与多方主体的深度合作,未能形成有效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
2016年3月8日,在泰国大城技术学院建立的“鲁班工坊”揭牌成立,它是天津率先主导推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品牌,在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马达加斯加“鲁班工坊”揭牌成立,天津已在亚非欧三大洲16个国家建成17个鲁班工坊,建立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输出体系。
除了“鲁班工坊”这张国家级品牌之外,一些省市院校也进行了职业教育国际化探索。2016年,湖南省提出了培养“芙蓉工匠”,促进“芙蓉工匠”走出去,成为省级品牌的典型代表。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借助广西的地缘优势,整合纺织服装的校、行、政、企资源,打造广西服装专业职教联盟,创设“衣路工坊”国际职业教育品牌,成为学院级品牌的典型代表。虽然国家、省、学院层面均有一些职教国际化品牌,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品牌数量少之又少。
在院校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水平距离满足职教国际化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化发展。师资队伍无法满足职教国际化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对于交流合作对象国和地区的教育、经济、文化等情况不了解,容易引发错位和不和谐;第二,我国职业院校的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队伍英语水平尚未达到可以使用英语授课的程度,而且近年来国际化发展涉及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所需要的小语种更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可以为所有教师所掌握的,这种情况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输出;第三,大部分专业教师未取得相关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业务水平无法得到国际认可。
政府对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职业院校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取得长足发展。如果政府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站在国家战略层面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对国家和地方的整体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与安排,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对接国际标准,那么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将会得到有效的利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也会得到科学引导和政策保障。
政府应当积极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制定地方性政策法规和具体实施细则时应当研究地方实际发展情况,切实保证当地职业教育国际化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引导职业教育国际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目前,虽然我国出台了不少职业教育国际化相关的政策,但是系统性仍有待完善。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构建完整的国际化政策保障体系:第一,改革项目准入制度,规范项目申请;第二,优化审批制度,提高项目审批效率;第三,实施评估认证制度,确保项目质量;第四,严格退出机制,保障项目完成度;第五,建立共享机制,保证资源流通;第六,增强信息公开,实现信息对称。
职业教育要想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就必须借助同盟院校、企业、政府乃至民间社会团体等多方主体的力量,通过资金扶持、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互相协助合作,共促国际化发展。[2]
第一,建立职业院校校际联盟。我国职业院校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差异较大,国家示范校和骨干校、沿海发达地区的院校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在国际互学互访、输出职教标准等方面成绩显著,走在国际化道路的前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这些院校的优势,通过建立校际联盟合作、开展专题研讨会议等方式将优势院校的国际化经验进行分享和推广,共同制定并协力输出统一的国际化职教标准。[3]
第二,构筑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命运共同体。在职业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许多院校携手企业走出了国门,合作较为密切,应当继续推动和进一步深化这种良性合作关系,使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第三,加强政府对院校的指导与政策支持。[4]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省级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这三省成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大省和强省,在职业教育和国际化方面均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从国家到省到市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关注和重视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给予职业院校更多、更明确、更系统的政策性支持,助力它们走向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
第四,加强与国(境)外的相关组织开展协作。职业院校要积极寻求与目标国家政府、企业、院校及教育机构的合作,提升自身受信任度,通过共建国际合作平台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与模式传输出去,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影响力。
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已经发展到新阶段,“走出去”的意识更为迫切和强烈。教育“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其所蕴含的文化基因走出去。“鲁班工坊”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响亮的国际化品牌,这个国家级品牌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
因此,为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良性发展,职业院校可以借鉴知名职教品牌的经验,以自身特点和优势为出发点,结合不同的地域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创新性的区域性或省、市、院级品牌。我国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国际化需要多方主体凝聚更多共识,一起为创造、建设和管理品牌做出努力,打造一个“国家—省市—院校”的同基因高质量职业教育品牌体系,构建一个由院校联盟、行业领域、行政地域等多维度的品牌组成的职业教育品牌生态系统。
具备国际化素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师资队伍无疑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核心要素。建设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师资队伍要从“培养”和“引进”两个方面下功夫。[5]
首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升本土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课程,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搭建国际教育项目培训及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交流活动平台,提高教师国际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组织专业教师进入国外企业挂职锻炼,增强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激发教师提升“内动力”,鼓励他们积极考取相关国际职业资格证书;针对性开展教师外语尤其是小语种学习,根据合作需求提高教师外语水平;帮助教师接触多元文化,在专业学术交流基础上,积极拓展文化类交流活动,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媒介,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加速复合型国际化能力师资队伍的形成。
其次,确立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引进国际化师资人才来充实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引入的师资应当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文化,具有相关专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