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视域下的初中散文教学

2021-12-03 00:17张银蓉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心理学散文理论

张银蓉

(石河子大学 文学艺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832003)

众所周知,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其创始于19世纪末叶的南德意志和奥地利,在语文教学方面有较大的影响。作为著名的心理学流派,格式塔理论对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对格式塔心理学中知觉完形、心物同形以及完形压强等理论的探讨,则对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有创新性的启发。大家都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对于散文阅读的学习,既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按照学习理论层次将文本拆分成一个个文本单元,又需要读者在阅读结束后将拆分过的文本单元按照阅读体验有机地组合起来,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生成独特的读者体验。“人要获得一种结构、一种能力、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而不只是知识。”[1]这正与格式塔心理学中部分理论相契合。格式塔(Gestalt),其中文名称为“完形”,意即把“形”作为一个可把握的整体存在,在这其中可以发现认识事物应该从整体着眼,然后再去思考其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运用格式塔理论的知觉完形理论、心物同形理论和完形压强理论,打破当下散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困境,实现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创新。

一、格式塔心理学与散文教学

散文教学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便是老师教得云里雾里,学生学得不知所云,停留在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的同时,学生只会“复写”老师的板书,“誊抄”老师课堂上讲授的要点和考点。长此以往,学生认为散文学习是不灵活的、有套路的,因而最终失去散文学习的兴趣,对以后的散文阅读学习定下消极的基调。正因如此,在散文教学中楔入格式塔心理学的建构法则,以整体性法则、心物同形法则以及完形压强法则为主,在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唤醒学生对散文文本的兴趣和想象,启发学生对散文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开拓出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的新思路。由此可知,格式塔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散文教学并不是固有的、死板的输入式教学,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整体性理论观照下能够自发地填充完善散文文本的不完整处。在心物同形理论的统观下,更有效地感知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情感,并且以完形压强理论为源开拓语文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提升散文阅读的能力和素养。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楔入散文教学,可以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文本视为“完形”,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散文时从整体出发,对课文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宏观的理解和思考。以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为例,作为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作家,而且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而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活着”既是一个疑问句,又是一个反问句。作者似有一语双关之意,既是在劝勉世人,又像在勉励自己。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却片面地关注第一自然段中比喻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再如第二自然段中“深渊”和“仙境”究竟意味着什么?更如罗素一生既然过得如此艰苦,为何在文中却说这一生是“值得”的?一定程度上,这也说明了“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潜心体味、具体品味,通过具体化的分析和深入理解,”[2]使学生对课文情感和文本营构有具体把握和深入理解。

不可否认,以上所述的课堂教学程序是非常常见的,虽然能够体现一个语文教师对于散文阅读教学的主导性和把控性,但是忽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学生对散文教学的接受层面。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言及:“‘讲授’把学生变成了‘容器’,变成了可任由教师‘填塞’的‘存储器’。教师往容器里填塞的越满,就越是好教师;这些‘容器’越是顺从地接受填塞,就越是好学生。”[3]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某种程度上只停留在教师的“教”层面,这样以说教和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就会将语文教学陷入僵局,呈现出滞后的教学现状。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楔入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可以指导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从整体着眼,将散文之美完整而系统地讲解教授,而非照本宣科。除此之外,又可以帮助学生在接受并内化散文知识的过程中,将看似无条理规章的散文文字简单化、条理化,发现并探索蕴于散文其间的“散”之美。

二、散文教学中的心物同形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心物同形,也称作“异质同构”,是以外物的力场引起心理的力场的活动,即人对外物的认知中将万物之形与内心情感相契合,并借助物象和意境表达人的情感的一种形式。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利用外物力场引发内心心理力场的感应,以景生发情感,通过情感之力场完成情景之力场的表达,在初中散文教学中亦是如此。学生缺少较多的社会阅历,因此在散文的阅读学习中缺乏广泛的联想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准确地、有想象力地感知文本中提及的景物,进而衍生至以学生个人之体悟感知作者之情感,对散文的写作艺术和文本中的艺术形象进行生动又准确地把握。

散文教学重在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能动地反应,运用心物同形理论则能够引导学生准确地感知和体悟作者所述之景和所抒之情。正如美国作家塞西尔和法菲尔在其著作《老师如何提问,学生才会思考》中提及:“只有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思考某些观点,找出所学内容的各种关系,才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当学生们没有固定答案(或者是有很多正确答案)的某件事情或者事件试图提问或者回答时,他们就开始培养一种对当今世界巨大或者复杂事件的鉴别能力。”[4]可以说,文学是情学。散文是一种欣赏隐藏的美的文学,但是面对相同的景物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心理意愿。眼前所见或许非心中所感,文中所见亦非阅读所感。亦可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散文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懂得移情,又要懂得审视。

以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济南的冬天》为例,老舍先生以平实的文字诉说了济南的冬天,文章布局层次井然,从济南冬日之天气,写到冬日之山水,抒发其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对自然山水的无限热爱。学习《济南的冬天》不是一件难事,但是理解文章中蕴藏的各种韵味,则需要一定的生活经历。北方的学生在冬日里常与雪做伴,理解这篇课文并非难事,但是生活在南方的学生,极少见雪。他们不能理解“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也无法产生“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的秀气遐想。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外部事物、艺术作品与人的知觉和内在情感之间,有一种根本的统一。”[5]故此,则需要运用心物同形理论,将文本中的冬日刻画进脑海中,使得老舍先生的文字与学生心灵产生一种情感共振,于书本之外体验济南冬日之趣味,将生活化的散文灵活生动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三、散文教学中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讲究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说格式塔在谈到外物的“形”时,“形”之外表指的是物体外表的完整性。格式塔中的整体并不是零星的、部分的构造相加而成,而是来自部分相加又超越部分相加的“形”的存在。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在完成古诗教学的设计时,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将诗中出现的意象作为突破口,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进而联想出诗人创作时所处的情境,感知诗人在彼时彼地寄托于外物的情感。古诗教学是这样,散文教学亦是如此。将格式塔的整体性原则运用于散文教学,推动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从散文文本的整体性原则着眼,首先把握作者写作的主要脉络,然后从段落入手,细究各段落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段落与文本整体之间的关系。

当下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常态现象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一篇课文的时候,往往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再逐段、逐句进行讲解分析,最后在老师的阅读带领下,学生兴高采烈地归纳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写作特色。可以说,以上这一教学现象在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肢解了学生对于散文文本整体性的感知,造成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碎片化和片面化,无法完成对这篇散文文本的整体感知,没能完全地掌握散文学习的要点。到头来学生只是“复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说辞,未能领会课堂学习内容的主旨,最终导致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创造性。

因此,语文老师在备课及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散文文本由整体到局部的、自上而下的顺序讲解叙述。引导学生将散文文本看作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在首次诵读之后凭借最初感觉仔细揣摩文章的情感基调、课文的主旨大意以及作者运用何种写作方法,思考在写作训练中是否能学习作者出彩的写作方法。除此,应该抓住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然后再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散文文本每一段落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要关联起每一段落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整体地感知每篇课文的主体情绪和总的感情倾向,有助于把握统摄课文的整体精神,从而切实把握课文营构系统的整体性。”[6]从整篇散文着眼,楔入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理论,让学生在散文的整体情境中得到学习的启发和感悟,激活学生的体验和认知,为写作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散文教学中的完形压强

所谓的完形压强,指的是人们在观赏或者感知外物时,在内心中会自动生成已经“完形”的外物。也就是说,人们在看到一个不完整、有缺陷的物件时,会在大脑皮层紧张力的迫使下,自动地生成完整的景物和情感,以此填补外物呈现出的不规则形状,从而形成“完形”。在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形压强理论,培养学生在部分和零散的文本中构建完整又系统的阅读体系,引导学生以“完形”的学习思路和阅读习惯进入到散文阅读学习中。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都有大量留白的艺术美,其赋予文学作品一方想象的空间,赠与读者和观者神秘的美感和体知。因此,在散文教学中置入格式塔质的完形压强理论的思考,就相当于引导学生填补散文文本中“空白”的艺术和美感,消解学生解读散文文本过程中的困惑。

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有一种隐约而神秘的魔力,引导学生在看到文章表面的文字之美后,迫不及待地去抓取文章之外的美感,体会作者未能在文中抒尽的绵长感情和言外之意。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压强法则在这方面给了语文教学一个启示,引导学生在把握部分意境和感情的基础上将全文的所有意境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更大的意境,在此意境中体会作者赋予其中的情感,提升散文学习的创造性和主观性。可以说,完形压强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一张没有经过任何涂抹的白纸上,画一幅由各部分组成的完整的散文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些零碎的部分转化、贴合为一个整体,并且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完成这幅毫无间隙的、具有整体之美的散文画和散文“形”。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就应该发挥本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让学生有一颗能感知美的心灵,去发现美,辨别美,欣赏美,并且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7]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激发而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将散文文本想象成一幅画,画中的每一个部分便是散文文本中的每一段,完整的画幅就是完整的一篇课文,学生通过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粘合起散文的“散”,画出没有缺陷的、具有美感的散文之“形”。以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昆明的雨》为例,作者并未通过大量的篇幅描写昆明的雨,相反是通过雨中一幅幅灵动的、有生命力的景和物将雨景慢慢铺排开来: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昆明雨季的菌子、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等。看似作者无一字指向雨,但是以上种种意象都将读者的视线指向昆明的雨;作者行文看似杂乱,或说“散”,但是这其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的线索,那就是作者怀人思乡之隐晦情感。正是在这深厚情感的驱动下,作者才能写出如此灵动、有生命力、令人动容的昆明的雨景。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格式塔心理学中心物同形、知觉完形和完形压强等理论对当代语文教学,尤其是散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篇散文文本,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只有处在整体的观照之下,才能发现文章丰富错落的感情色彩,体察到作者蕴于其中的独特审美。因此,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楔入散文教学,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帮助语文教师从宏观着眼,更好地统筹课堂教学、更系统地提出教学预设和教学评价,“试着让学习本身成为一种渴望的目标。”[8]在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角下,改变当下散文教学的固有模式,提升学生对课本中散文文本的兴趣和好奇,发展学生从心理上追求散文学习的语文思维,完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心理结构。走笔至此,需要指明的是任何理论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格式塔心理学是在诸多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有借鉴意义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总而言之,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灵活恰当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相关理论,“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摆脱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使语文教学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符合新世纪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9]打破散文教学僵化套路的桎梏,实现散文教学的创新,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学散文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