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1-12-03 00:17胡建松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兵团红色思政

胡建松

(石河子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新疆 石河子832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兵团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兵团儿女在长期的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所孕育并创造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历史文化资源的总称,是兵团各族群众开发建设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真实见证,体现着兵团各族群众爱党爱国、扎根边疆、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精神,彰显了兵团各族群众无私奉献、团结友善、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底蕴深厚,生动具体,具有强大的思想感染力、理论穿透力和情感震撼力,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天然素材、宝贵资源和生动载体。

一、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探寻

(一)提供生动素材,提升课堂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把这些革命传统资源作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释了革命传统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特殊时代价值。上好思政课,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说教,要有丰富的素材、鲜活的事例、感人的故事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和打动学生。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特殊环境和特殊条件,是兵团儿女的深刻记忆,是兵团发展壮大的真实见证。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形态多样,历史厚重,内涵丰富,每一处革命旧址、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个革命先烈故事,都蕴含着老一代军垦人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都是一种优质独特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开展“四史”①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兵团精神教育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源泉和深厚力量,可使思政课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让思政课更加“有味道”“有温度”,更具有吸引力。

(二)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育人实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肩负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时代重任。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就要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引入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回顾革命历史、讲述红色故事、访谈军垦战士、观看红色电影等不同形式使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让大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增长实践智慧,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只有鲜活的历史才能够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才能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才能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理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意义所在,从而更加热爱学习、把握机遇,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而努力奋斗。”[3]兵团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发展、改革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兵团历史的活化石,是几代兵团人战天斗地、守业创业、改革发展的生动写照,是触摸历史、感知现实的桥梁。兵团高校将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来教育引导学生,不但可以使思政课教学有血肉、灵魂,更有鲜活灵动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兵团红色文化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责任认同和行为认同,大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彰显思政课的育人价值。

(三)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4]兵团前身是“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英雄部队,兵团的组建、发展、壮大历史就是一部牢记初心使命、接续拼搏奋斗、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辉历史。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等作为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集中体现,见证着60多年来一代代兵团人牢记党中央嘱托,扎根新疆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忠实履行屯垦戍边职责使命,把亘古戈壁荒漠改造成生态绿洲的伟大壮举。“兵团有一大批久经革命战争生死考验、为革命立下卓越功勋的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他们在新疆最荒凉、最落后的地方驻守下来,在平淡艰苦的生活中继续为国奉献,如,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解放和田的十四师四十七团老战士”,[5]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就是不忘初心的坚守,这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将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大力弘扬兵团红色文化,广泛开展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教育,用军垦老战士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感召青年大学生,用党领导兵团儿女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开发建设新疆的丰功伟绩激励青年大学生,把红色火种播进一代代年轻人的心中,转化为爱党爱国爱兵团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肩负起新时代维稳戍边的职责使命。

二、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境况

(一)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阐释不透

兵团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每一个红色文化资源的背后都深藏着一个鲜活感人的故事,蕴含着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戍守边防、保家卫国的初心和使命,承载着几代兵团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怀。但是,由于有的学校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重视不够,有的教师自身水平不足或教学目标不够清晰等不同原因,导致在思政课教学中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阐释不够透彻。一是有的高校还没有对兵团红色文化进行系统研究,还没有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进行凝练,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如何融入思政课缺乏顶层设计,缺少整体规划,缺失教学团队。二是有的思政课教师关于兵团红色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较为缺乏,对兵团历史学习研究不够系统,对兵团发展定位脉络了解掌握不够全面,对兵团红色文化的积累积淀不够深厚,特别是有的教师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名称、分布、现状等不了解,从未到过或者很少到过兵团红色景点,缺乏亲身体会,缺少心灵震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就很难将兵团红色资源的内涵意蕴进行系统全面的讲解,兵团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承载的历史记忆、彰显的时代气象就难以有效表达出来。三是有的教师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找不准兵团红色故事、革命人物、英雄事迹与理论教学的契合点和嵌入点,不能很好地将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所要阐述的理论知识之中,以致学生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不够深入,认同感不强,弱化了兵团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

(二)融入课堂教学的深度不够

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古板,创新不足,单调乏味,致使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层次不深、深度不够。一是教学设计不足。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围绕兵团红色人物、革命故事、感人事迹等开展课堂讨论、分组交流、情景模拟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安排让学生提前学习兵团有关知识,查阅学习资料,讲述兵团发展历程的相关环节,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思政课变得索然无味。二是教学方式单一。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每一节课都是从上课讲到下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心烦气躁。单一的教学方式,背书式的讲解,缺乏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弱化了学生深入了解兵团红色文化、兵团革命人物、兵团历史发展脉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新媒体、新技术运用不够。新媒体、新技术是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载体,可以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能极大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或者不会使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思政课教学,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也使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展现。

(三)校外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

部分高校思政课存在着重理论讲授、轻实践教学的现象,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变得可有可无,活动组织利于形式。一是实践教学课时不够。有的高校在思政课教学计划中没有安排校外实践教学,或者象征性地安排几个课时的实践教学,致使校外实践教学处于尴尬境地,无法有效组织学生到第十四师四十七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纪念碑)、第一师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第八师小李庄军垦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分散在兵团的十四个师,点多面广,多处于偏远地区,交通也不方便。有的高校校园距离兵团革命遗址、遗迹较远,开展实践教学需要乘坐火车或者租用汽车前行,当学生人数较多的时候,就要产生一笔不菲的交通费用,因此,有的学校存在实践教学经费保障不到位的现象。三是实践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学校选派部分学生代表参加实践教学,不能覆盖所有学生;有的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时间紧、内容多、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到了兵团红色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类似观光旅游,多是走马观花,看个外表,缺少对兵团红色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背后的“人、物、事”的深层次了解;有的高校在实践教学之后,没有及时开展研讨交流环节,没有将学生的所见所思所想进行凝练和升华,这样就很难将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传递到学生心灵深处,固化到日常行为之中。

三、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构建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保障机制

针对高校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不够重视,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内涵阐释不够透彻等问题,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总体规划,构建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各项保障机制。一方面,将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之中,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主旨思想,对兵团成立以来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革命人物、英雄事迹、感人故事等进行深度挖掘,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融入教材与课程体系,实现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高度契合,使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入。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力度,成立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组建专门研究队伍,设置专项研究课题,加大经费投入,广泛开展有关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深度挖掘兵团红色故事、英雄人物、革命旧址、遗迹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内涵、时代价值,通过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厚内涵、育人价值、时代气象的凝练,将丰富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理解阐释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6]思政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全面准确阐释新时代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因此,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其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阐释能力。一是高校要对思政课教师开展兵团发展史、新疆屯垦戍边史、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党中央对是对兵团的定位要求等内容的培训教育,使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兵团的前世今生、兵团的血脉基因和新时代兵团的职责使命,增强思政课教师深入学习兵团红色文化、践行兵团精神的紧迫感和自豪感。二是通过开展兵团红色文化学术交流、集中研讨,选派教师参加有关兵团红色文化的相关会议等不同形式,助力思政课教师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深化对以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为代表的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深度和厚度。三是要加强实践体悟,组织思政课教师到第八师兵团军垦博物馆、第一师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第十四师四十七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第九师一六一团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等实地参观、实践感悟,提升思政课教师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了解,对兵团苦难辉煌背后奋斗历程的了解,让思政课教师深刻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几代兵团人靠双手、靠智慧、靠汗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通过深入观察、亲身体会、内心感悟,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对兵团近70年发展壮大历程地全面把握,有助于思政课教师以更加扎实的学识、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情感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内涵进行阐释。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实现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7]一是要优化教学设计。完善的教学设计是保障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前提。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每一门课程的思想精髓、每一章节要讲授的主题思想,对该运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形式,以及拟嵌入的案例故事等做好设计,实现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衔接。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时该引入哪些兵团红色故事,在哪一个章节嵌入兵团革命人物事迹,播放反映兵团儿女扎根边疆、艰苦奋斗、建设国家的视频等,要做到提前谋划、有的放矢。二是要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增强思政课吸引力,需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8]做到既有理论灌输,又融入兵团红色故事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既坚持教师主导性地位,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让学生对兵团红色故事、革命人物、先进事迹的“讲、演、唱、学”,让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使思政课教学更具亲和力、感染力。三是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思政课教学要遵从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可采用3D、VR等技术实现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虚拟场景逼真再现,让青年大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身临其境”感知老一代军垦人为了屯垦戍边伟业,在寸草不生的荒漠、漫天飞沙的戈壁战天斗地、改天换地、奉献青春和生命的真实情景,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洗礼和升华。同时,还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开发兵团红色文化资源专题网站,利用“两微一端”等平台为学生了解学习兵团红色文化资源提供服务,把兵团红色资源课堂教育延伸到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

(四)深化课外实践教学,激发大学生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认同和心灵共鸣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优秀的教育资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正是这种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催生了多种多样的红色资源教育教学实践。”[10]到兵团革命旧址、遗址等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是兵团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提升大学生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深入了解认知的重要渠道。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一是要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一师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瞻仰周总理纪念碑等方式,让大学生体悟老一辈兵团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披荆斩棘、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光辉历史,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的崇高情怀,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兵团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认同和心灵共鸣。二是要积极开展以“寻访军垦战士”“重走军垦道路”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大学生在寻根兵团红色记忆中触摸历史,在感悟兵团发展历史中汲取力量,使青年学生在日常实践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三是高校要积极与兵团相关部门单位合作,建立兵团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师生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推动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入头脑、入心、入行,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保障。

注 释:

①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猜你喜欢
兵团红色思政
兵团记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新形势下兵团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其践行路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兵团文化开发利用的“三位一体”路径探析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