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凡合一
——“玫瑰花窗”和“唐卡”世俗化教育研究

2021-12-03 07:25高宁
河北画报 2021年20期
关键词:捐赠人世俗化唐卡

高宁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大多数学者把宗教世俗化理解为:宗教日益关心此岸的人类事务,而不再专门以服务和向往于彼岸的上帝和天堂为宗旨。目前在美国出版的《宗教百科全书》(16卷本)中,对宗教世俗化问题也做出了相同的界说:世俗化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的意识、活动和机构失去了对社会的重要性。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社会相融合,从一开始的纯粹感性到现在的趋于理性化。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当代宗教世俗化的实质是宗教的人间化。1989年5月,美国《洛杉矶时报》载文:“学者的理论认为:大多数宗教已经进入最后的‘民间’阶段。”赵朴初先生和台湾星云法师正是为了使佛教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力提倡“人间佛教”。其中西方基督教堂特有的“玫瑰花窗”和中国藏传佛教的“唐卡”艺术虽然在形式上是一组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但是其蕴含着的宗教世俗化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玫瑰花窗”呈现的宗教世俗化

(一)“玫瑰花窗”的艺术特征

巴黎圣母院共有3组大型圆形玫瑰花窗,分别位于教堂的南、北、西三面,可谓是玫瑰花窗的杰作和典范。这三扇花窗由13世纪卡佩王朝国王路易九世(即圣路易)提供,约于1250-1260年间相继完工。如果说哥特式教堂的外在表征是高耸消瘦,通常密布着支撑部件(扶壁和飞券),仿佛是没有拆卸的脚手架。那么巨大的玻璃花窗则是哥特教堂建筑的内在灵魂。圆形的玻璃窗呈车轮状向外辐射,有说法认为玫瑰窗原名来源于古法语中的roué(辐辏状的车轮)。由于当时还不能生产纯净的透明玻璃,却能生产含有各种杂质的彩色玻璃,并且只能够生产小块玻璃。经过繁复设计的彩色玻璃拼凑在一起,像多瓣的玫瑰花一样,因此得名玫瑰花窗(the rose window)。

花窗的制作过程繁复严谨,设计师先设计好玻璃草图,让捐赠人过目,得到捐赠人认可后才签订合约,开始生产。玻璃制作完成后,在教堂中进行拼接组合。每一块玻璃都要达到能够抵抗恶劣天气的标准,并且需要承担自重,这也许是为何这些中世纪的花窗经过数个世纪仍完好无损的原因。

(二)“玫瑰花窗”的宗教背景和意义

在动荡不安的中世纪,哥特式教堂是宗教和社会生活的中心,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当时的人们对上帝的交流和宗教的认识几乎完全是通过教会。花窗艺术不仅是为了营造烘托教堂的神圣氛围,更通过具体的宗教图像为教徒们提供一个认识上帝的直接通道,是人们对于天堂的向往和想象。

主要有四种题材:第一类是关于《圣经》的主要内容,如耶稣的诞生、复活和受难,或逐出伊甸园等核心内容;第二类是关于历史上基督教圣徒的事迹;第三类是彩窗捐赠人的形象,中世纪时期,捐赠人一般是富裕的皇室、贵族、商人等,是他们的赎罪方式之一。通过这种形式,捐赠人将自己的形象永久留在“上帝在人间的居所”;第四类是植物、动物与图形,是基督教信仰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像。

此外,这些宗教故事都是深入信徒日常生活的,给予教徒“行善事,升天堂”的信念正是在通过故事的方式在约束民众的日常行为规范,起到了教育教化的作用。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基督教是面向广大民众来传播信仰的,不仅仅服务于贵族,因此,教育知识水平不高、不识字的信徒占到很大得到比例,把故事刻画在玻璃花窗上,用玻璃花窗的壮观之美吸引信徒的眼球来接受教化,让视觉和思想都得到升华。

二、“唐卡”艺术呈现的宗教世俗化

(一)“唐卡”的艺术特征

唐卡是一种将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卡,是藏文的音译,指的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这是古代藏族人民在宗教信仰和游牧习俗的妥协中,延伸出来的一种便于携带、可以随时供奉的佛像载体,取代了沉重的传统造像,寄托了藏人心中神圣的信仰。因此每一笔精细的勾描,都可能在前一秒的屏气凝神中诞生,在下一秒的跋山涉水中远行。

唐卡的题材内容,主要以宗教为主,同时也涉及历史文化、民间传说(图2)、世俗生活、历算等领域。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

(二)“唐卡”的宗教背景和意义

绘制唐卡,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修行方式。想要成为优秀的唐卡画师,需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学习,而要绘制完成一幅唐卡作品,短则需要半年,长则需要十余年。唐卡的绘制要求特别严苛,绘制过程极其复杂,其中开眼是绘制唐卡的最后一道工序,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唐卡作品的精彩与否经常与开眼是否成功相关。在藏地,唐卡画师是备受尊重的身份,大家认为,能够将无形的神佛描绘出来的人,一定具有通灵的能力,受到文殊菩萨的加持庇佑。唐卡画师在绘制唐卡时,总是怀着虔诚的心情,将其视作一种功德,要洗澡、香薰,来清除自身的污秽,还要诵经,祈求智慧文殊菩萨开启心智。唐卡画师的艺术生命非常短暂,一位画师的黄金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在绘画唐卡的过程中为保证运笔的顺畅和笔尖的细腻,画师会不停的以嘴润笔,小笔着色,摄入了矿物颜料中大量有害的物质,从而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使唐卡画师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60岁左右,可以说唐卡画师是在用生命绘制每一幅唐卡。

2006年,唐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唐卡起源于藏传佛教服务于虔诚的佛教徒,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唐卡不再仅仅只是用于满足信徒宗教生活的需要,这种“慈悲艺术”已然成为了人们用来收藏与欣赏的艺术品,收藏价值呈现明显的升温态势。

三、当代世界宗教世俗化的革新意义

宗教世俗化,虽然使宗教失去了它原先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但也促使了宗教适应时代的革新。其革新意义在于:第一,当代世界宗教世俗化,实现了宗教信仰模式上的革新。它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信仰模式,改变了古代和中世纪以神为本的信仰模式。这种改革,让主观意识加入宗教信仰中以至于在尊敬的同时也不被神权屈服。第二,宗教世俗化实现了宗教伦理观上的革新。从为“唯神论”到“人道主义”,宗教逐渐融入社会规训从而变成了社会规范的一个途径,用更加感性的方式让人们恪守己礼,这有利于宗教道德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第三,当代宗教世俗化,实现了宗教实体经济上的革新。除了在精神指导上有转变,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现代宗教实体也以服务于人为其主要宗旨。例如,现在许多宗教文化产品会与商业联合,在宣扬宗教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让宗教不再脱离经济轨道,与时俱进。

值得提出的是,“世俗化只是改变了宗教的存在形式和改变了其发挥作用的特点, 但却不会导致宗教的最终消失。”没有任何东西允许我们宣布现代性与宗教的消失之间的必然联系,这种进程更加可以被比喻成是一种重塑,包括世俗与宗教的焦点。目前的阶段似乎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一种新形式的补充、重新定义或取代。

四、结语

神圣的宗教是在人们的智慧下建立起来的,世俗生活更是每一个建立者和信奉者无法离开的,只有如此才能将宗教达成“圣凡合一”。宗教世俗化的过程更想表达的是“自我启蒙”,不仅是将宗教适应社会发展,使其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宗教世俗化将受教化的权力交给了信徒自身,无论是唐卡绘画艺术还是哥特式建筑里的玫瑰玻璃花窗都摆脱了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化模式,由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宣传方式也逐渐增多,信徒学会了主动获取信息,主动学习。

“传统宗教世俗化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积极关注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或直接介入国际政治圈内,利用自身的影响力维护世界和平,调解国际争端”。无可争议的是,在过去的30年里,宗教在相当多的国家扮演了重要的政治角色。它是否需要对世俗化范式进行重新思考?然而,所有评估局势的人都带来了他们的看法和偏见。然而,基本上,观点可以被一分为二:那些不相信把除神以外的所有原因归因于宗教运动和结果的人;那些有信仰的人在许多普遍的宗教信仰中觉察到上帝之手。由于宗教重新找到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开始关心人们的世俗需要,重视人们的世俗利益,因此,“宗教观念对社会事务的影响愈来愈深,介入更多的世俗事务之中”。本世纪初涌现出大量新宗教,足以说明宗教在当代人的生活中仍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猜你喜欢
捐赠人世俗化唐卡
日喀则市唐卡传承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诺而不捐”怎么办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西藏唐卡产业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艺术鉴赏话雕塑
从“禅宗”到中华阐释美学中的伦理文化研究
以恭敬之心绘画
向“计划捐赠人”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