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冬林
(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530409)
重型颅脑受损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类外伤,患者因长时间昏迷,同时呼吸道内分泌物无法经咳嗽排到体外易引发呼吸困难,进而导致呼衰。因此,该类患者常需行气切处理。然而气切后呼吸道和外界相通,易因细菌入侵引发感染,最终加重患者的病情[1]。因此,气切后做好呼吸道护理十分重要。本文就重型颅脑受损者气切后的呼吸道护理进行综述,具体如下:
1.1 合理氧疗 氧疗属于气切后一类常用支持措施,受呼吸道改路影响,患者的上呼吸道失去温度调节、湿润功能,吸入未加温和湿化氧气时间过久,能使支气管中的分泌物过于黏稠,难以咳出痰液,最终会使呼吸道的阻塞现象加重,引发肺部感染。而吸入经湿化和加温氧气,能提升氧疗的效果,有助于排痰。当前,临床常见氧气湿化液有生理盐水和蒸馏水等,每日进行1次更换[2]。陈子瑶[3]提出,采取0.1-0.5%洗必泰溶液对氧气开展湿化可取代蒸馏水、生理盐水,间隔3-4d开展1次更换,不仅能防止细菌生长,同时能减少院感出现,使更换次数减少;通常氧疗时湿度应控制在50%,刘欣等[4]提出,气切者选择恒温湿化氧,获取的氧疗效果更佳。
1.2 呼吸道湿化 湿化方法:(1)超声雾化和氧气雾化;超声雾化即通过超声波声能使药液变为细小气雾,后吸入到呼吸道内[5];氧气雾化即利用高速的氧气气流将药液变为雾状,后吸入呼吸道内[6]。虽超声雾化属于国内传统雾化方法,然而氧气雾化更易操作,且能减少感染出现[7]。张娟等[8]提出,经短时间、小雾量和间歇式的雾化方法,间隔2h开展10min雾化,维持管口的气雾温度在32-35°C,能防止雾化时间过长引发的血氧分压降低。(2)气管内给药;通常包含以下几种方法:(1)间断性推注方法:经注射器间隔30min或者1h往气管中慢慢滴注3-5mL湿化液,也能结合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状态对间隔的时间和使用量开展调整。王小玲等[9]经注射器抽取3-5mL的湿化液,于吸气时从气管套管口位置迅速加压注射至气道内,促进痰液咳出。(2)持续输液管滴注方法:剪掉静脉输液器附带针头,并将头皮静脉针的软管插进人工气道,气管插管者插进深度15-18cm,气切者插进深度5-8cm,做好软管的固定工作,后控制滴注速度在0.2-0.4mL/min[10]。该方法方便且经济,能将气道维持在湿润状态,效果较间断性给药更优,但存在滴注速度、湿化过程很难准确控制等缺陷[11]。(3)持续泵注方法:选择50mL的注射器开展湿化液抽取,后做好延长管连接,连接至导管中,深度和持续性滴注方法相同,经胶布固定在外周,固定注射器到微量泵内,通常调节后的推注速度在4-6mL/h,能结合室内的温度和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黏稠度、量对速度开展随时调节,通常≤10mL/h[12]。(3)人工鼻湿化;人工鼻是经呼气、吸气间的垫湿能量交换,对吸入气体加温,能使气切生成的开放气道转为密封气道,确保氧疗同时使痰液湿润便于清除,维持呼吸道畅通,提升氧疗效果。湿化液选取:湿化液选取应坚持渗透压合理同时刺激较小的原则,有关等渗0.9%的氯化钠溶液,经研究证实对痰液的稀释剂溶解作用无效[13]。杜伟娴等[14]提出,经0.45%的氯化钠溶液取代生理盐水,吸入之后于气道中再次浓缩,促使其和生理盐水接近,不会对气道生成刺激作用,效果满意。戴小华[15]认为,气切者存在干痂或者血痂时选择1.2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痰液开展稀释效果较好,原因可能和该溶液的pH值呈碱性相关。龙妙甜[16]发现,1.25%的碳酸氢钠当作湿化液能软化痰痂,稀释痰液,湿化作用比生理盐水更佳。常见护理方法是单次注进4-8mL的1.25%碳酸氢钠溶液,间隔5-10min开展1次注射,重复进行2-3次。
1.3 有效适时吸痰 结合听诊明确痰液所处位置后予以适时吸痰,部分咳嗽反射良好者能予以合理刺激,促使其自行从气管套管口位置喷出痰液,后在气切口中将残留痰液清理干净。潘晗等[17]认为,当前吸痰原则是按需吸痰,仅存在吸痰必要时再予以操作。笔者认为,按需吸痰和以往按时吸痰相比有效性更高,能减轻患者刺激和恐惧等不良心理,但对于痰液较多者需及时吸痰,防止耽误其病情甚至出现并发症。吸痰管需要粗细合适,具备韧性同时柔软,直径应在套管内径的1/2以下,可依据痰液性状选择相应吸痰管,如稀薄痰液可选择细、多孔硅胶吸痰管,痰液黏稠可选择粗、硅胶吸痰管;吸痰开始前和结束后应予以1-2min的高浓度吸氧,成人吸痰时的压力不应超过53.3kPa[18];吸痰管的插入深度以刚超出导管长度较为适宜,吸痰期间坚持轻、快、转、散的原则,严格依据无菌原则开展操作,单次吸痰后对吸痰管进行及时更换,做好吸引器、呼吸机管道的消毒工作,以防出现感染;吸痰过程中和结束吸痰后做好心率、氧饱和度等指标监测,并对吸入的氧浓度进行合理调节。
1.4 并发症预防 肺不张、肺部感染属于重度颅脑受损行气管切开后常见的并发症类型,杨湘英等[19]通过对气管切开后的60例患者开展研究,一组予以常规护理设置成对照组,一组除对照组护理外加以膨肺吸痰和甲钴胺穴位注射(选取穴位为肺俞以及尺泽穴)设置成观察组,发现观察组的肺不张等并发症出现少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说明联合膨肺吸痰加甲钴胺穴位注射能减少肺部并发症出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原因可能是膨肺吸痰期间迅速通畅呼气能促进支气管中分泌物排出,而穴位注射能修复肺腑功能,减少气道痉挛出现,进而防止肺部并发症发生。周惠嫦等[20]发现,重度颅脑受损气管切开者除开展基础性吞咽训练之外,佩戴上说话瓣膜进行吞咽训练能改善其吞咽,减少误吸导致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重型颅脑受损属于临床一类常见疾病,而气切是该类患者一项重要的抢救措施。对于气切患者需做好呼吸道有关护理工作,以防出现各类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合理氧疗、呼吸道湿化、有效适时吸痰属于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同时还应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对患者病情开展动态化评估,结合其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呼吸道护理,以提升呼吸道管理质量,促使患者早期拔管,减少并发症出现,加快其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