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玉花,唐开奖,佘柳君,宋星慧,以 敏,蒋 茵
(柳州市工人医院1. 风湿免疫科2.呼吸内科3.病理科,广西 柳州 545005)
系统性硬化症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硬化。此病患者的肺、肾等重要器官常存在病变[1]。皮肤淀粉样变是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随着病程的延长,系统性硬化症患者发生皮肤淀粉样变的风险逐渐增高。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发生原因不明的浆膜腔积液、肝脾肿大、蛋白尿等并发症时若未得到及时的救治其死亡率较高[2]。目前,临床上认为皮肤淀粉样变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3]。皮肤淀粉样变主要是指淀粉样蛋白沉积在患者的皮肤中[4]。皮肤淀粉样变的发生与患者搔抓皮肤、感染病毒、有遗传病史、发生器官损害等有关[5]。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认为皮肤淀粉样变的发生可能与患者体内发生变态反应有关[6]。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分析40 例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特点。
本次研究对象是2013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期间柳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40 例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患者的病情被确诊为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2)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为:1)患者中途转院。2)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完整。在40 例患者中,有男15 例,女25 例;其年龄为40 ~70 岁,平均年龄为(51.84±2.69)岁;其系统性硬化症的病程为5 ~13 年。
搜集4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及分析。
观察40 例患者发生皮肤损害的部位、皮肤角化的程度、丘疹的形态等情况及进行各项检查的结果。对40 例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观察其预后。用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表评估40 例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严重程度,评分越高表示其临床症状及体征越严重。对40 例患者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要求受试者在进行试验前的1 周内未服用过抗组胺药物及皮质类固醇药物),方法为:用0.1 mL 患者的自体血清对其前臂进行皮下注射,用生理盐水对其另一前臂进行皮下注射(进行对照观察),若其出现直径为10 mm 以上的红斑或风团说明试验的结果为阳性。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2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0 例患者发生皮肤淀粉样病变的主要身体部位有四肢、胸部、背部、肩部及面部,其局部的皮肤出现苔藓样改变,或出现较小的硬团、丘疹及色素沉着,其中有8 例患者存在皮肤瘙痒的情况。40 例患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雷诺综合征及肢端硬化症。2)对40 例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发现其皮肤乳头内有粉红色无定形透明样物质沉积,但其血管周围并无此类物质沉积。对40 例患者病变的皮肤组织进行刚果红染色及结晶紫染色试验的结果均为阳性。40 例患者中有6 例患者红细胞的沉降率明显升高。对40 例患者的血清进行抗着丝点抗体及抗核抗体检测的结果均为阳性,进行抗Scl-70 及其他自身抗体检测的结果均为阴性,进行尿本周蛋白或血红蛋白检测的结果均为阴性。40 例患者的其他器官均不存在淀粉样变,接受局部治疗后其皮肤淀粉样变均改善。40 例患者中,有4 例患者有家族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史,10 例患者有过敏疾病史,6 例患者有药物过敏史,20 例患者合并有过敏性疾病。3)对40 例患者发病的诱因进行分析发现,发病的诱因为搔抓皮肤的患者有19 例,发病诱因不明的患者有21 例。4)40 例患者中,20 例合并过敏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为(1.78±1.01)分,20 例未合并过敏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为(1.68±0.67)分,20 例未合并过敏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20 例合并过敏性疾病患者,P<0.05。5)40 例患者中,20 例合并过敏性疾病患者的临床体征评分为(5.98±2.14)分,20 例未合并过敏性疾病患者的临床体征评分为(5.23±2.11)分,20 例未合并过敏性疾病患者的临床体征评分低于20 例合并过敏性疾病患者,P<0.05。6)40 例患者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结果显示,20 例未合并过敏性疾病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试验结果为阳性,其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阳性率为5%;20 例合并过敏性疾病患者中,有5 例患者的试验结果为阳性,其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阳性率为25%;20 例未合并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自体血清皮肤试验的阳性率低于20 例合并过敏性疾病患者,P<0.05。7)40 例患者接受局部对症治疗后皮肤淀粉样变均明显改善,进行随访的过程中没有患者发生死亡。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是临床上十分少见的并发症,最早见于国外的一项报道。该报道称,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占同期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0.04% ~0.27%[7]。近年来,有部分学者指出,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并不罕见,只是部分患者的病情未被及时发现。有研究资料显示,在门诊就诊的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中,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占比约为9%。根据淀粉样物质沉积部位的不同,淀粉样变可分为系统性淀粉样变和皮肤淀粉样变。系统性淀粉样变可分为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和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皮肤淀粉样变可分为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继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及局限性皮肤淀粉样变。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典型症状为皮肤紫癜,常见的发病部位为眼眶及眶周[8]。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口唇及脸颊黏膜受累可出现嘴唇肥厚,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巨舌。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患者的皮肤发生病变时其真皮乳头及血管周围均存在淀粉样物质沉积[9]。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差。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患者不仅会出现器官受累的临床表现,还会出现皮肤病变。有研究资料显示,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局限性皮肤淀粉样变的病例较为少见。目前,在亚洲人中系统性硬化症合并局限性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人数不超过两位数[10]。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皮肤出现淀粉样变,其他器官并不出现淀粉样变。与系统性淀粉样变患者不同的是,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真皮的乳头存在淀粉样物质沉积,但其真皮及血管周围并不存在淀粉样物质沉积。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皮疹主要分布于面部、背部及肩胛部。结节性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早期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散在的褐色小斑点、鳞屑及色素沉积。随着此病患者病情的发展,其皮肤会逐渐出现突出的尖头丘疹,且丘疹体积逐渐增大。结节性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早期皮疹呈散在分布的状态,可逐渐密集成片,但其各个丘疹之间并不融合,常分布在其胫前皮肤、臀外侧及腰背部。结节性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皮肤上有斑丘疹,其中小的棕色斑丘疹呈波纹状对称分布在其上背部。此病患者常存在皮肤瘙痒的情况。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此病的发生可能与患者的皮肤受到长期摩擦、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发生病毒感染等有关。有学者认为,皮肤真皮上部的淀粉样蛋白来源于真皮细胞,与真皮中的纤维样物质存在密切联系。有相关研究的结果显示,对皮肤淀粉样变患者进行免疫荧光检测时可在其真皮乳头内看见较强的抗细胞角质蛋白染色,提示其淀粉样物质来源于细胞角质蛋白。有相关研究的结果显示,角质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肥大细胞与淀粉样物质的合成存在密切联系。这可能与机体发生退行性改变,导致释放的上皮细胞进入人体的真皮层,并将细胞角质蛋白转化成淀粉样角质蛋白有关。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皮肤呈苔藓样及结节样两种不同的形态。皮肤呈苔藓样的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皮疹多为褐色及紫褐色的色素沉着斑块,斑块可聚合成网状或波纹状。皮疹这一分布特点在诊断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对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进行局部对症治疗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其预后一般较好。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不明显,部分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雷诺综合征。大部分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的血清存在抗心磷脂抗体(anti cardiolipin antibody,ACA)滴度较高的情况,且并不存在血清抗Scl-70 抗体。在本次研究中,对40 例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进行随访的过程中其均未发生死亡。此种情况与部分国外学者报告的结果基本一致。在临床治疗中若发现患者有发生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的可能性,应及时对其进行皮肤活检明确其病情,并为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40 例系统性硬化症合并皮肤淀粉样变患者发生病变的主要部位为四肢、胸部、背部、肩部及面部的皮肤(其他器官及血管周围均无病变),其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雷诺综合征及肢端硬化症,其血清中不含有抗Scl-70 抗体,其发病的主要诱因为搔抓皮肤,其中合并有过敏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更严重,接受局部对症治疗后其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