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胡苗苗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课程游戏化一般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开展中积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结合当前学生的身心特点,借助教育游戏的引入呈现知识,推动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游戏探究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游戏化课堂的构建,促使教学的有效性能够不断提升。
兴趣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动力。在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在新知导入环节中强化课程游戏的运用,在课程教学的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目光,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知识的导入效果变得更好。例如,在讲解“立体图形”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就可以加强游戏化的处理,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具有趣味性。比如,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呈现自己在课前用橡皮泥捏出的各种立体图形,让学生尝试着说出图形的名称、构成、特点等。在后续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投入捏橡皮泥的游戏当中,每当教师讲解一个立体图形时都要求学生捏出来,并互相探讨和展示。这样教学使得知识呈现的过程得到优化,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强学习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知识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但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却容易分散注意力,这对知识的有效传授非常不利。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就可以将知识讲解和课堂游戏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使得知识的讲解变得更具有趣味性。例如,在讲解“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入“抱团游戏”。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班级中选择15个学生,同时播放音乐,在音乐停止后,教师随意说出数字,如3、4、6等,让学生按照数字抱团,其他旁观的人则要根据游戏的情况列出算式。借助这样趣味性的游戏设计,可以帮助学生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带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紧密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部分学生会出现解题思路混乱的问题,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就可以引入课程游戏,帮助学生突破知识学习的难点,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变得更好。例如,在讲解“相遇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比较直观,在解题的过程中思路比较混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请出两名学生分别扮演习题当中的A和B,按照题意让学生进行场景模拟,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难点,将游戏在课程中的价值充分地展现出来。
除了在课程中的游戏运用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游戏运用到知识巩固当中,让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加扎实,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完“计算几何面积”这一知识点之后,教师就可以在知识巩固环节引入游戏——“星空探索”。在游戏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呈现由星星组成的不同图形,给出数据让学生计算,并根据不同的难度设置成关卡,让学生闯关,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不断加强游戏化课程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生成兴趣,展现更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理想中的课程效果得以实现。在当前,教师就应该基于课程游戏,优化知识导入、趣味化知识讲解、突破知识难点、实现知识巩固,带动学生的思维及能力发展,达到最佳的课程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