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炭疽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2021-12-02 22:03饶家瑞
农技服务 2021年8期
关键词:炭疽炭疽病菌丝

饶家瑞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06)

茶炭疽是近年茶树上发生较重并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1],其主要危害茶树当年生的成叶和老叶,嫩叶较少发病。茶树在高湿度和寡日照地区生长优势明显,但不通风的湿润环境同样对茶炭疽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使茶炭疽病成为威胁茶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2]。因此,总结前人对茶炭疽病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抗病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茶炭疽病的绿色高效防治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茶炭疽病的症状与传播途径

1.1 症状

茶炭疽病主要发生于茶树成叶[3],病斑主要出现在嫩芽下的第3叶或第4叶,中下部位病叶占总病叶的67.5%~70.1%[4]。感病叶片初期呈暗绿色水渍状,随病情加重逐渐呈褐色或红褐色枯斑,后期病叶组织呈灰白色而枯死。茶炭疽病菌危害后的茶树叶片质脆、易破碎、易脱落,且感病叶片的病变组织分界明显,病斑大小常以中脉为界,病部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分生孢子盘。

1.2 传播途径

炭疽病菌以分生孢子传播为主,冬季病菌藏于病叶组织中,第2年春季随气温回暖形成孢子,并借助风雨传播蔓延,在水滴中萌发侵入叶片,形成病斑,病部的分生孢子成熟后多次重复再侵染,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严重,潜伏期可达15~30 d。因此,防治时期应掌握在发病初期或发病前。药剂防治时期,一是春茶结束至夏茶萌芽期,二是夏季干旱结束至秋茶雨季开始前,适量喷药即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2 茶炭疽病的分类鉴定方法及致病机理

2.1 分类鉴定方法

引起茶炭疽病的菌属种类众多,分类也较复杂[5],但主要通过采样分离纯化[6]、形态学鉴定[7]、DNA测序与扩展[8]、多基因位点系统发育树分析[9-10]和致病性实验[11]等方式对其菌属进行分类鉴定。目前,已明确山茶刺孢菌(Colletotrichuncamelliae)、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和刺盘孢炭疽(Colletotrichumcamelliae)等10余种菌属均可引起茶炭疽病[12-15]。

2.2 致病机理

茶炭疽病的致病机理主要有2类[16],一是以希金斯炭疽菌(C.higginsianum)为代表,其侵染钉直接穿透寄主细胞并立即吸取营养,然后立刻从初生菌丝上开始产生次生菌丝杀死寄主细胞转入死体营养阶段;二是以禾谷炭疽菌(C.graminicola)为代表,其侵染钉进入寄主体内后不会疯狂吸取营养,而是先尽可能多地定殖于多个寄主细胞,待条件适宜再从密布的初生菌丝上形成次级菌丝,穿透宿主细胞膜杀死细胞,再转为死体营养阶段,病斑从菌落中央开始出现逐渐向四周扩展。沈大航等[17]从重庆地区种植的感病茶树叶片上分离纯化得到2种炭疽病菌,通过毒素试验研究发现,2种茶树炭疽病都是通过产生外毒素引起叶片坏死、萎蔫,且在同等状态下C.gloeosporioides的毒素活性更强。因此,茶树感染茶炭疽病致死的原因都是产生外毒素后引起其叶片坏死和萎蔫。

明确茶炭疽病致病机理,可针对性地开发绿色靶向农药应用于生产,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农药在动植物体内的毒素积累,对发展绿色健康茶产业有重要意义。

3 茶炭疽病的药剂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茶炭疽病的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调整和改善茶树生长环境以增强其抗病能力[18]。炭疽病菌丝和孢子通常存活在病叶组织中越冬。因此,在冬季适当修剪茶树枝干、摘除病叶和清理杂草后,再喷洒石硫合剂或99%矿物油进行封园,可降低开春后茶园茶炭疽病的孢子源[19]。同时,冬季适度深翻土壤,使表土病菌翻入土壤深层,可减少春季茶树病害的初侵染来源[20];每年3月进行除草,然后在茶园喷洒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在增快茶芽萌发的同时,也可提高茶树抗病能力[21];春茶采摘后,对病叶、枯枝等进行修剪,并适当扩宽茶行间宽度,促进行间通风、光照和降低湿度,减少适宜病原生长的环境[22];根据茶树品种和长势等合理施用绿肥,使土壤形成团粒,保护养分,增强茶树长势,并提高其抗病性[23]。姚雍静等[24]研究田间施用沼液肥对茶炭疽病的影响表明,以5月根灌沼液肥500 kg/667m2的抗病效果最为明显,未发现茶树病斑,相对防效为100%;9月根灌2 000 kg/m2的相对防效为71.68%。张洪等[25]探究茶园不同间作作物对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显示,茶-黄豆间作和茶-玉米间作茶园的茶炭疽病发病率分别比单作茶园低74.34%和49.76%。温热和潮湿环境有利于茶炭疽病的发生,茶间作黄豆和玉米可减轻茶树叶部病害,可能是茶园间作形成的微气候环境改善了局部温热和湿度等,从而降低茶炭疽病的发病率。

3.2 化学农药防治

汪孝科[26]在福建省永泰县茶园用50%凯润乳油防治茶炭疽病显示,50%凯润乳油分别稀释1 000倍、1 500倍、2 000倍和3 000倍喷施茶园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08、2.99、5.35和1.65,防效分别为76.07%、76.77%、58.43%和87.18%,表明50%凯润乳油稀释3 000倍防治茶炭疽病的效果最好。唐美君等[27]用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和氢氧化铜,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茶炭疽病田间防效试验2年,并在夏茶生长期未见病斑时进行第1次喷药,间隔7~10 d进行第2次喷药,结果表明,在茶园第2次喷药后14 d,250 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用量为140.63 g/hm2、187.5 g/hm2、281.25 g/hm2的防效分别为93.1%、97.7%、98.2%(2013年)和99.6%、100.0%、100.0%(2014年),防效较好。唐美君等[28]2015年4—6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园,对常年发生炭疽病的龙井43茶树进行防效试验,并分别在第1次喷药前和第2次喷药后21 d调查病情指数和防效,结果显示,药后21 d,施用稀释1 500倍22.5%啶氧菌酯SC、250 g/L吡唑醚菌酯EC、250 g/L吡唑醚菌酯SC、10%苯醚甲环唑的病情指数分别为0.15、0.22、0.44、8.42,相对防效分别为99.38%、99.01%、98.14%、63.62%;稀释2 000倍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WP的病情指数为4.84,相对防效为79.10%;稀释1 000倍10%多抗霉素WP的病情指数为5.22,相对防效为77.50%;稀释600倍75%百菌清WP(顾地丰)的病情指数为9.90,相对防效为57.25%;稀释1 300倍75%百菌清WP(达克宁)的病情指数为10.08,相对防效为56.03%,表明这些农药对茶炭疽病均有一定防效,并以22.5%啶氧菌酯SC的防效最佳。林丽云[29]用25%凯润乳油稀释2 000倍和1 500倍、60%百泰水分散粒剂稀释750倍和650倍、70%甲基托布津稀释800倍进行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效试验,30 d后其病情指数分别为21.68和24.68、24.76和28.27、30.26;防效分别为54.95%和49.16%、48.60%和41.31%、37.20%,表明25%凯润乳油稀释2 000倍对茶炭疽病的防效较好。谢昀烨等[15]用15种药剂对浙江新昌分离的茶炭疽病原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ngloeosporioides)进行抑制测试,其中,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的EC50为 0.002 3 mg/L,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5%咪鲜胺微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30 g/L戊唑醇悬浮剂、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粒剂及10%己唑醇悬浮剂的EC50均小于3 mg/L,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的EC50为13.91 mg/L,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的EC50均大于150 mg/L;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对分离的茶炭疽病菌基本无效果,田间防治茶炭疽病推荐使用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

3.3 生物农药防治

向晓龙等[30]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Horsfall法和共毒系数法,测定右旋香茅醇和左旋香茅醇以不同比例混合对茶炭疽病的抑制活性,按照质量比右旋香茅醇∶左旋香茅醇为1.6∶1时,2种药剂的协同增效作用最强,共毒系数为 130.19,EC50为89.54 μg/mL。邹东霞等[3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茶多酚对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fructicola)的抑菌效果显示,茶多酚对油茶炭疽病菌的EC50为12.84 μg/mL。说明,茶多酚是一种防治茶真菌病害的潜在天然产物。刘增辉等[32]研究不同温度对茶多酚抑菌活性的影响表明,在45℃和65℃下,茶多酚对茶炭疽病(Gloeosporiumtheae-sinesisMiyake)的EC50分别为0.003 4 g/mL和0.475 3 g/mL,表明温度对茶多酚的抑菌活性有显著影响。

3.4 植物源农药防治

张亮等[33]利用丙酮作为溶剂提取芦柑皮、艾蒿、香樟叶和侧柏叶的有效成分防治茶炭疽病,结果表明,在1 500 μg/mL浓度下,各提取物对茶炭疽病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芦柑皮提取物在48 h时的抑制率达100%;随时间推移各提取物的抑制率均呈下降趋势,芦柑皮、艾蒿、香樟叶、侧柏叶在96 h的抑制率分别为93.32%、61.10%、55.64%、48.20%。此外,芦柑皮、艾蒿、香樟叶和侧柏叶在1 500 μg/mL下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34.85%、85.54%、55.40%、59.68%,除芦柑皮外的3种丙酮提取物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效果。孙钦玉等[34]用95%乙醇浸泡提取紫苏和薄荷中的天然产物,并采用菌丝速率生长法测试提取物对茶炭疽病菌生长抑制活性的结果显示,紫苏提取物浓度40 mg/mL、20 mg/mL、10 mg/mL、4 mg/mL、2 mg/mL,经过72 h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00%、53.51%、36.76%、27.57%、20.00%;薄荷提取物浓度40 mg/mL、20 mg/mL、10 mg/mL、4 mg/mL、2 mg/mL,经过72 h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6.49%、56.22%、31.89%、28.11%、29.73%。表明,95%乙醇浸泡提取紫苏和薄荷的天然产物对茶炭疽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紫苏提取物的抑制效果优于薄荷。陈瑶等[35]采用菌丝速率生长法和共毒系数法测定山苍籽油、茶皂素及其混剂对茶炭疽病菌的EC50和共毒系数,结果表明,用山苍籽油、茶皂素处理茶炭疽病菌96 h后,其EC50分别为142.79 mg/L、1 129.00 mg/L;且山苍籽油∶茶皂素为3∶7混配剂的抑菌活性最佳,EC50为 600.31 mg/L,共毒系数为144.06。表明,山苍籽油∶茶皂素为3∶7混配剂的抑菌活性呈增效作用。翁城武等[36]测试植物源生物农药植丰宁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于9月14日秋茶嫩叶初长时喷洒第1次药剂,9月21和9月28日分别喷洒第2次和第3次药剂,结果显示,植丰宁稀释500倍、百菌清稀释2 000倍和空白对照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8.14、12.67和53.6,相对防效分别为84.8和76.4。说明,植丰宁稀释500倍对茶炭疽病害的防治效果较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植物源农药。

4 小结

茶炭疽病的物理防控主要通过修剪茶树枝干、摘除病叶和清理杂草、合理耕作、增施肥料等手段增强茶树抗病性;同时清理病叶、杂草等减少适宜病原生存的环境,达到防控目的。目前,生产上对茶炭疽病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其他防治措施为辅。但大量农药的使用会导致病菌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严重和农药残留增加等问题。因此,为科学有效防治茶炭疽病,并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除需继续开发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外,还需研究创制更多绿色、环保、低毒和高效的植物源农药以及植物源农药和化学农药的复配药剂,在保证农药对病菌抑制活性的基础上,利用植物源农药无毒无害的优点降低化学农药的残留,为茶产业的健康绿色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撑。

猜你喜欢
炭疽炭疽病菌丝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炭疽是什么?如何预防?
鸡菌菌丝体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下)
带你走进炭疽的世界(上)
大球盖菇菌丝生长环境和营养条件探究
草莓育苗炭疽病防治关键因子研究
菌丝发菌差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