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特殊教育学校 刘东爽
随班就读是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这一教育模式为特殊儿童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而普通学校无论是在教学模式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是根据正常儿童的学习发展需求设置的。这意味着特殊儿童进入普校后会遇到很多不便,如学校环境限制、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阶段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经调查发现,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学校适应能力弱,不能很好地融入主流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是基于正常儿童的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设置的,大部分普校对特殊儿童未能设立专门的功能室和专用设施(如自闭症儿童情绪发泄室、脑瘫儿童专用坐便器等)。因此,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在客观条件方面存在适应困难的问题。
普校教师缺乏专业的特殊儿童教育教学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特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差异状态,往往束手无策,从而使特殊儿童和教师之间出现沟通障碍,进而导致特殊儿童出现厌恶教师、厌恶上学的心态。
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缺乏家庭的支持。一方面,大部分家长忙于工作,缺乏和学生以及教师的沟通,无法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情况,导致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家长缺乏特殊儿童心理疏导方面的相关知识,不能对孩子在学校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基于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现状,提出“学校、教师、家庭三维一体的支持系统”模式,该模式以学校教育教学为主、家庭教育为辅,以期提高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能力。
普通小学接收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要为其提供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和差异性的教育设施,促进其能在最小限制环境中学习和发展。例如:设置特殊儿童资源教室、专用教具等,要根据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需求提供能够促进其学习与发展的教学器具。
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人,也是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学习发展的领路人,教师的态度、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学习发展情况。
1.尊重、关爱特殊学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在《陶行知文集》中写道,教师要“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学生之休戚即我之休戚,学生之苦恼即我之苦恼是也”。要做到“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研究与实践证明,教师以及周围同学的态度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是否能快速适应普校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普校的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与态度,对特殊儿童存有错误偏见,这使特殊儿童的内心受到伤害,更加难融入普校这个大环境中。在班级中,一些正常学生因特殊儿童的缺陷而排挤、欺负他们,使特殊儿童在班级中感到孤独无助,让特殊儿童对班级以及学校的剥离感进一步加重,因此长时间无法融入进去。鉴于此,教师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态度,充分理解、包容特殊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缺陷,给予特殊儿童更多的关爱、照顾与引导,让特殊儿童尽快适应在普校的学习生活,从而更好地投入学校活动中去。
陶行知曾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特殊学生有身体、智力上的残疾而冷落、歧视以及放弃他们;相反的,教师要高度重视特殊儿童的发展,要尊重特殊儿童。
2.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适应学校
《陶行知文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差异性明显,在引导、帮助特殊儿童适应学校环境时,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特殊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学习与发展需求等采取适合他们的方式方法,从而提升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例如:班级中一些有智力缺陷的学生,他们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都相对较差,那么教师在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时就应尽可能采用直白的语言、简单易懂的方式或者符合他们思维特点的方法等进行,从而让特殊儿童更好地了解教师的意思,并积极配合教师进行学习、活动。
3.挖掘特殊学生闪光点,增强学生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特殊儿童身上也有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运用特殊儿童身上的闪光点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特殊儿童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学习、对校园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充满自信与憧憬。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特殊儿童所思所想,发现特殊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加以运用。在班级里,平时可以多举办一些能发挥特殊儿童闪光点的活动,从各类活动中增强特殊儿童的成就感、荣誉感,帮助特殊儿童建立起自信。就像陶行知曾说的:“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对于特殊学生,教师一定要有爱心、有耐心,要能抓住日常的每一个机会来引导学生尽快克服心理困难,真正适应普校生活。
4.运用激励手段,引导学生融入集体
《陶行知文集》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学校中不能共同做事情,一到社会也是不能做的。所以要让学生有共和的精神,先要使他有共同的生活,有互助的力量。”特殊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要有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意识与能力。而如何使得特殊学生具备这一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要善于运用激励、引导的方法。在平时,教师要能利用适当合理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来提高特殊儿童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更勇敢地融入班级与学校中去,让特殊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
陶行知也说过:教师要能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的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所以‘学’与‘乐’不可分离。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因此,要想让激励更好地发挥出作用,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需求等合理进行。如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中一般有很强的剥离感,他们想要融入班集中去,让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那么,教师就可以给特殊学生安排一些难度适中的学习或者实践活动任务,让特殊儿童从任务中去寻找、确定自己班级中的价值,让特殊儿童树立起集体意识、荣誉意识,进而积极主动地融入班级以及学校之中。除此之外,教师也可运用言语激励、物质奖励的方法来帮助特殊学生克服困难,更好地融入班级与学习中来。
例如:当特殊儿童在课堂上准确回答出问题时,教师可当着全班同学表扬他们,以这种方式增强特殊儿童的信心,同时也引导正常学生转变他们错误的思想观念,形成对特殊学生的正确认识。小孩子心思单纯,一句简短的赞扬就能让他们骄傲好久,一个简单的物品就能让他们开心很长时间。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小红花、文具、糖果等小孩子喜欢的物品来激励学生,以此提高特殊儿童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融入班级与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
鼓励随班就读学生家长学习相关的特殊教育知识,掌握基本的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疏导方法,及时和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并及时配合学校和教师解决问题。避免特殊儿童产生厌学心理,促进特殊学生在普校愉快的学习和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探究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的具体表现,提出“学校、教师、家庭三维一体支持系统”模式,为随班就读质量的提升提供新的启发,以期更好地发展随班就读学生学校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