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南海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孙天文
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如此就要摒弃传统的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得不合理、不科学与不可取之处,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使学生能够保持更大的学习兴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挖掘生活中的一切素材,使生活中的素材和教学内容实现课程资源的巧妙整合。新课程改革也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乐于探索知识、勤于动手操作、敢于创新,课堂练习设计的过程中,师生要共同融入知识建构中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更加有效、积极、投入、深刻地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与思考时间,进而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序进行。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习惯、智力水平、社会背景等不同,因此学生就会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要提高课堂练习的质量,设计练习时要遵循学生的发展水平,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即不同的学习需求,对练习的难易程度和层次性准确把握。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课堂练习设计中,首先要明确“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教学重点任务,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设计以下三个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目标:第一,解读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方法;第二,以掌握的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三,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运算原理。在设计练习时,真正考虑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差异性教学,对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作业布置、课程评价等教学基本要素进行分层设计,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能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科学的发展。
如果数学练习充满趣味性与开放性,就能长久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自主学习。比如,在进行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借助一些道具和学生产生有效互动,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开放性,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与激情。首先,教师出示课题:加法运算律。然后设问,引导学生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接着再通过情境导入: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问:①跳绳的有多少人?②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③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如此顺其自然地导入课堂练习,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8+17=17+28;(28+17)+23=28+(17+23);17+23=23+17,让学生能在有趣、多变、灵活、多元的问题情境中探寻本课的重难点——加法运算律,在愉快轻松且饱含挑战性与好奇心的心态下完成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还可以设计新颖、充满趣味性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比如课堂抢答、课堂实践、一题多解,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一起摩擦出课堂的火花。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学反馈能够了解学生获取与运用知识的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数学练习反馈要有效、真实且具有艺术性。
有效的反馈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巡视,学生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相互交换、相互检查督促。当作业布置的形式不一样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调整反馈方式。
数学练习布置会有层次性,所以,对其的反馈也需要有层次性。根据学生数学练习时出现错误的类型进行分类总结,将类型相同的练习集中起来一起进行纠错改正,这样能提高纠错的效率。同时,教师在设计练习和备课时,要思考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并提前进行预设,最后在课堂上集中反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完成练习时会出现很多类型或不同层次的问题,反馈的结果也会比较杂乱,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科学讲解后就一带而过。学生练习时常常计算出错,这个问题教师就不必放大,只需告诉学生做题要仔细即可。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学最终的实际成效与练习反馈有很大的关联。因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与反馈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紧密关注,立足于具体生活实际,设计的练习要形式丰富、有趣多元,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