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赛
(莆田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渐提升,教育的重要性和前瞻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及教育教学专家开始探究教育教学的本质,并深入了解国家对教育行业的改革进程及理论实践方向。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信息化变革赋予教育行业新的使命、新的前行路标。教育现代化发展离不开教育信息化,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更需教育信息化先行一步。信息技术飞速提升,引发互联网产业不断更新升级并广泛应用于各大行业领域,对教育改革及发展的影响也日渐加深,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时代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局面。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有着崇高的育儿使命,更需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助推学前教育信息化进程,衔接起家园两大教育主体,共促幼儿身心健康发展。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强调教育信息化及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并助力于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时期,是人成长的起始阶段,是接受教育的开端,其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它关乎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园双方有义务、有责任在互通合作、共同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下运用信息技术这一重要辅助手段,规避信息技术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并结合目前幼儿身心发展现状,探索新时期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有益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新时代的新生产物,具备连通全球、覆盖全球、交流零距离、不受时空限制等诸多优势,尤其以计算机、人工智能、物联网、VR虚拟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对教育领域的积极影响也愈加凸显,为家园双方共育幼儿提供了信息、管理、沟通和培训等多方面的便捷与高效,更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介入,云课堂、网络授课、电子作业等多样化教育形式开始广泛在教师及学生群体中得到传播,教育形式和模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依赖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交流的现代化家园互联、互通手段也进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1]传统家园沟通形式主要局限于电话交流、来园现场互动和教师定期家访等等,造成家园沟通成效较低,家长与幼儿园对幼儿身心教育情况的交流受到时间及空间限制,致使家长无法便捷、快速和高效地了解幼儿每天成长状况及心理健康程度,对幼儿性格、行为习惯以及餐饮喜好等也无法随时随地了解。而伴随信息技术在家园共育模式中的多样作用发掘,家园双方可通过视频、在线聊天和实时视频调取等网络媒介手段进行多元化交流沟通,无障碍、零距离、随时随地实现多渠道沟通,并通过园区网站、校园活动网络平台等,促使家长多元化了解园区心理健康教育,随时与幼儿实现无障碍、适时适度沟通,最大化拓展家园共育的信息服务功能,为家园在幼儿情绪、习惯、行为和心理等方面沟通提供多样化、实效性的帮助。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活动。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或创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以往,家园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集中于生理上的安抚和照顾,双方都缺乏对幼儿心理上的关注,尤其缺乏对幼儿情绪、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的关注和教导。而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应用于家园双方共同育儿过程中,可从技术层面快速帮助家园双方更深入、便捷了解幼儿情绪喜好,比如通过动画播放、视频画面以及心理教育宣传片等并从中精准分析每个幼儿的喜怒哀乐、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也可让教师通过制作健康有益视频向幼儿传达向善、向美的快乐理念。信息技术手段的方便快捷为家园双方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可能,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注入一汪新的活水。
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从大的层面也可理解为是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动。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在教育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可促使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深水期,采用适当、适宜的信息技术帮助幼儿园优化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先进的保教手段实现幼儿德智体美劳的身心全面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幼儿身心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关系到未来一生的性格、德行以及成长成才等多方面。常见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胆小、自卑、任性、不合群甚至哭闹等等心理状况和外在特征,需家长及幼儿园双方的共同呵护和关爱。信息技术手段与家园共育方式的融合,可促使家园双方通过技术监控、提示、侦查、搜集和回放等手段随时随地了解幼儿心理、生理健康状况,通过在实践认知中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疏导和沟通交流,使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确保幼儿心理、生理健康教育问题获得及时解决,进一步突显技术与人力合力产生的最大化效应。
当前幼儿园教师综合素养普遍低于中小学教师,学前教育水平在区域教育系统内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入园门槛较低,多数教师学历集中于中专、大专水平,且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性学前教育的相关培训。教师在传统幼教过程中,也仅是参考区域内幼儿园育儿经验,没有随时接受最新、最科学的育儿经验渠道。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幼儿园通过互联网传播、各类信息平台等手段可及时掌握先进地区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国家最新心理教育政策,并要求教师群体积极利用网络、媒体等先进科技手段查找自身差距,学习先进育儿方法,挖掘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从网络海量信息中检索适宜自身心理教育需要的学习内容,实现无边界学习,从网络中弥补过往学业差距,快速追随时代步伐,结合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全面提升综合素养,进而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整体提升。[2]由此可见,高科技带来的信息资源、平台资源、人力资源可以最大化程度帮助教师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快速提升,满足幼儿心理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传统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主要由幼儿园自身进行安排、分配,家长对园区的管理认知较少,对幼儿保教工作信息主要通过教师群体的传播来获取,无法实现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了解。同时,幼儿园自身的传统教育教学管理主要靠有限的行政人员来实现,而园区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现状,又往往加深管理上的缺失而显得有些混乱,进一步加剧学前教育领域的内部矛盾。信息技术有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不可比拟的优势,可实时搜集海量信息数据,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模式,避免人工管理所附加的感情因素,还可以存放幼儿信息档案,科学分配幼儿园教育教学资源,精细化管理教学人员、行政人员,最大化整合教学资源和设备,依靠智慧中枢提升幼儿园管理品质,推动幼儿园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及软件工具的信息化升级,实现幼儿园视频监控、学籍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教学资源管理以及教师网络研修等数字化管理方式,满足幼儿身心健康的科学管理需求,让家长放心、幼儿舒心。[3]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学前教育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普遍进入教育现代化变革中,家园共育教育理念开始渗透到学前教育阶段,并不断产生化学效应,助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信息技术支持下家园共育幼儿健康发展也面临不少现实困境和融合难题,亟需认真面对、积极分析各类困扰因素,从家庭、幼儿园、教师及技术融合等因素分析育儿现状,以期为不同阶段幼儿健康成长筑牢根基。
虽然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幼儿园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立也在不断加快,人们普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持支持态度,但伴随而来的现实问题也日益突出。[4]首先,家园共育理念还未深入部分家园双方的思想意识中。部分家长对幼儿入园的保教工作虽支持,但却并未在时间及行动上给予真正的支持和协助;一些幼儿园自身建设较为冗杂,人员管理、制度管理、幼儿管理无法形成一体化,在理念上也易忽视家长的监督及建议。双方对于共同育儿这一理念的认识不深刻,依旧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其次,部分家园双方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意识上重视程度不一。幼儿园师资队伍良莠不齐,部分教师认为幼儿保教工作主要集中于保护幼儿身体安全、饮食健康等问题,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家长对幼儿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也缺乏与幼儿园的沟通,却将责任强加于幼儿园与教师身上。由此可见,虽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协助,但家园双方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理念上仍存在分歧,不利于信息技术与共育理念的深度融合。
家园共育理念的提出是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产生的,属于新生事物。而延伸到利用信息技术协助家园共育方面,更需未来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也亟需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出台相关政策与指导性文件,有针对性地给予经费及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支持来促进家园合作。然而,在幼儿现实成长环境中,国家及政府均给予指导性的文件支持及宏观设计,但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却需要幼儿园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步骤,在细节上真正落实到具体幼儿个体,在政策落实及具体化实施方面急需加强。此外,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也需国家和政府主体的政策保障及法制规范,但当前幼儿园数字化建设的后续保障及规范运行都缺少国家更大力度上的支持和完善。
虽经历一定时期的发展,幼儿园整体教育水平有所提升,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受重视程度还有欠缺,由此带来教师群体的整体素养不高和专业技能状况不佳,且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幼儿园师资队伍管理相对混乱,没有完整的晋升机制及薪酬激励计划,普遍存在后续培训动力不足,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更是欠缺,这些均造成幼儿园教师长期保教经验匮乏。教师群体的不稳定,也间接导致教师学习动力不足,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积极性不高,存在得过且过的消极心态。另外,当前幼儿园教师受专业教育的熏陶不足,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的吸收水平有限,普遍存在信息意识淡薄、信息应用能力弱、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差的状况,基本上都无法达到满足现代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高水准要求。没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作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坚强后盾,就无法实现幼儿园教育信息化的长久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手段实施落实。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进入现代化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信息技术正加速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对教育领域的融入能力也不断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需结合幼儿自身心理、身体素质、情绪、习惯以及先天认知等多方面,更牵涉教师、幼儿园、家长、教育行业及社会其他相关领域,需社会各界共同助力才能构建起相对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真正为幼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然而,在现实育儿道路上,社会各界合力作用的形成涉及多方利益,对信息技术的探索开发也需社会各界发挥各自行业优势。[5]因此,信息技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功能开发及具体操作,需众多力量的配合,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造成信息技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能力有限。另外,信息技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需结合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需技术人员与心理咨询专家共同摸索合作,更需幼儿园教师熟知技术及设备的具体实操,这些均增加了信息技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
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步伐虽有加快,但落实到基层层面,却存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信息设备投入不均等现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偏差较大,相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来说,学前教育信息化资源更显不足,也使得家园共育的脚步有所迟滞,家园共育共享信息化平台建设迟缓,信息化资源数量少且质量不高,而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资源更显匮乏。另外,国家虽主张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投入,但是到幼儿园这一教育主体却更倾向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园区日常管理、行政信息化、信息发布以及视频监控等方面,对幼儿知识脉络、学习板块、心理测试及生理反应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需使用的优质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应用却较为短缺。
学前教育阶段作为人接受基础教育的前端,是对幼儿进行预备教育的时期,关乎幼儿性格的健康形成、行为习惯的良好养成以及初步自然和社会常识的建立,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6]因此,面对当前信息技术支持下家园共育幼儿身心健康出现的积极效应和现实挑战,应从宏观、微观等多角度、多途径探寻应对策略,更好发挥家园双方的优势力量,并积极参与到教育信息化的改革潮流中,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了解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实现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学前教育阶段必须正视的主要内容。因此,家园双方对今后的幼儿健康发展,更应从思想意识方面入手,在精神层面产生共鸣,在信息技术支撑家园共育幼儿心理健康上达成思想共识,促进双方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信息化、更新化。首先,幼儿园教育主体要认可家长在教育信息化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赋有关键的使命;其次,在自身园区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形成更前卫的教育理念,在充分学习国家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发挥自身所在区域的教育特色,积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育儿品牌,使教师群体从思想上重视,产生强烈使命感、责任感,愿意与家长沟通、与技术磨合、与幼儿互动,组建家园育儿共同体。最后,强化家长思想意识的转变,促其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与幼儿园一同利用信息技术增进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深度理解,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学前教育信息化应用到具体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层面,更需要国家及教育部门参考全国权威专家群体的建议,并结合大局,制定科学、高效、综合的政策方案,对幼儿园环境建设、信息化管理、能力评价标准等明确适宜的发展目标,精准认知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幼儿群体的个性化特征,帮助区域内政府及教育部门明晰发展方向,结合当前区域内幼儿园建设发展水平,制定更具实践性的计划方案,并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部分进行专门研究及中观把握,进一步协助幼儿园实施主体把握政策性方向,更好地落实家园共育教育理念,从而奠定学前教育信息化科学有效发展的政策根基。
面对当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及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元化、多变性,幼儿园主体更应重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复杂性,肩负起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群体的责任,扩大在园心理咨询师的入园比例,提高非心理咨询教师任教水平,在遵循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方针的基础上,组织心理咨询师及非咨询师的教师群体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突发问题解决能力培训等,通过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编制科学的培训课程,把可利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融入教师群体培训中,提升教师们的信息化水平及能力。[7]同时,对幼儿园内行政管理人员也进行一定程度培训,提升幼儿园整体信息素养,助力幼儿心理获得健康成长,群体共建数字化校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本身需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双向结合,还需其他各个部分的配合,才能实现心理教育课程的入堂教学。同时,信息技术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更是一项新兴工程,需经历长时间的探索及改进。首先,政府层面,应组织涉及幼儿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应用等多方面的专家及相关学者,深入基层或专业领域研究信息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条件、前提、原则、必要性和重要性等,为幼儿教师开展具体可操作的信息化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幼儿园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特点,开展心理咨询师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活动,观察幼儿使用信息设备后的情绪、行为、习惯表现等变化,积累实操经验,丰富创新并反哺于理论研究。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需耗费家长及幼教群体大量时间及精力,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可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还可大大减少家长育儿盲目性,拓宽亲子乐趣。因此,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更大范围的共享共育幼儿健康成长的信息化平台,都将对数字化幼儿园建设、家长智慧化教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而重大意义。[8]首先,国家层面共享优质数字资源,区域组织开发特色数字化资源,园区间实现数字化资源共享共建,并与家长群体建立共享机制。其次,在现有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开发建立共享共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块,以视频、文字、测试、图解等形式,记录每个幼儿参与各类数字化活动的个体数据及成长过程,形成具有个体差异的学习、行为、成长的电子档案,构建幼儿心理健康特征集约大数据库。
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已不仅仅是幼儿园主体的责任,家长等教育主体也需认清自身的责任及义务,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同幼儿园通力合作,大力挖掘信息技术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功能作用,才能实现家园共育机制下幼儿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