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华,赵光磊
(白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白城 137000)
2019 年修订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儿童的教育和影响对其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健全人格培养等都具有基础性作用。在人一生的发展中,学前期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最大。[1]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一日生活皆为课程,家庭中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目前,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受到国内外教育家们的重视,但是在实践中前两者的开发工作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却一直备受冷落,造成大量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2]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家庭课程资源”为关键词只搜索到几十篇文章,文章几乎都是从学校教学实践的角度谈开发与利用家庭课程资源,以教师为主要的开源者,以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同体为操作者,对学生家庭中的相关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如:吴红漫的《浅谈高中生物学科家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3],钟巧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有个别学者从幼儿园、社区教育的角度研究了家庭课程资源,如曹宇、徐强的《开发家长学苑课程资源,发挥社区家庭教育作用》[5]、张蕾的《幼儿园园本课程中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6],而以家长为主要开源者,开发和利用家庭课程资源的研究很少见。总之,目前课程资源的开发基本上局限于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尚是一个盲点,学前儿童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是鲜有论及。那么,如何发挥家长在家庭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要角色,提高家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前儿童发展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课程资源是指供给课程活动,满足课程活动需要的一切。它包括课程目标、内容的来源和保障课程活动进行的设备和材料,即所谓“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7]家庭课程资源包括家庭内的课程资源和家庭外的课程资源,家庭外的课程资源又包括社区的课程资源以及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家庭课程资源是指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可以成为家庭课程要素来源和实施条件的资源,包括自然物质资源、人造物质资源、知识资源和经验资源等。
自然物质资源是指学习者可以感知的自然对象。我们生活中涉及的自然资源是一定范围的自然物质,它可指近处的儿童生活于其中、日常所见所闻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也可以指远处的有机会进入课程过程的一切自然物质,[8]它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自然物质资源主要包括颜色、阳光、水、土壤、声音、空气、味道及生物等。
人造物质资源是指经过人类加工的各种类型的物质产品。[9]包括种类很多,比如用于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如与饮食有关的柴米油盐,锅、碗、盆、桌子等厨房用品;用于休息的,如床、床上用品、沙发等;用于清洁的,如洗衣粉等,以及各种家用电器等。再比如学习娱乐设备,包括网络、电脑、手机、电视、照相机、摄像机、书籍、杂志、报刊、各种乐器、玩具和运动器材等;建筑物如房屋、桥梁、公路、铁路等;交通工具如马车、汽车、自行车、火车和飞机等;生产工具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犁、耙和镰刀等农具,以及各种以个体经营为主的手工生产作坊和畜牧养殖场的设备等等。
知识资源,比如语言知识包括母语、方言、外语等相关知识;数学知识如生活中的数量、形状和体积等;自然科学知识如饮食营养、生长变化、宇宙、自然现象等方面的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如社会组织、社会道德、社会交往、社会发展、社会关系和社会审美等方面的知识。
经验资源是指家长、孩子经历的总和,但主要是孩子经历的总和。具体包括家庭生活经验、儿童个人生活经验和社区生活经验。家庭生活经验指家庭居住空间及居住经验,如家庭布置、清洁和整理的活动经验;家庭生活设备及使用的经验,比如儿童使用刀具、家用电器的经验,儿童在使用中掌握了熟练的技术,养成了勤劳、俭朴、守时、爱整洁的习惯,这些习惯会迁移到日后的学习中;家庭学习、娱乐设备及学习娱乐的经验,如玩布娃娃、皮球的经验;家庭生产设备及生产经验,比如有一些儿童参与饲养动物的经验。儿童个人生活经验包括单独的个人游戏经验,与兄弟姐妹相处的经验,与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娱乐、交往的经验,如与父母、爷爷、奶奶等交往的经验。社区生活经验包括去商场、集市购物的经验,观赏电影的经验,体育馆的观赏、训练的经验,博物馆、科技馆参观的经验,公园、田野、森林等游乐经验,社区同辈游戏、交往经验,社区异辈交往经验等。托幼机构生活的经验包括托幼机构生活设施的经验,与教师互动的经验,与同伴交往的经验,参与托幼机构活动的经验等。
学前儿童是自己成长的主人,是在用自己的经验建构自己的心理结构,所以家长选择何种课程资源,要依据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发挥孩子学习的主体性。网上曾经流传一个视频《35 太难了》,是家长让4 岁的孩子死记硬背乘法口诀,以孩子的痛苦为乐,此家长就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是一种严重的儿童教育小学化行为。
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是为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不同课程资源可以促进孩子相同方面的发展,相同的课程资源可以促进孩子不同方面的发展,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发展特点,给予孩子需要的课程内容。比如,对孩子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绘本《米莉茉莉丛书》,也可以带孩子去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体验当地的文化,也可以去自家附近树林观察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也可以让孩子用树叶和植物创造曼陀罗了解印度文化等等。
保证儿童安全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家长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要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有些细小材料要防止孩子误食,有些坚硬、锋利的材料要提醒孩子其特点及危害,确保孩子的安全。
家长要根据自己家庭特点、孩子特点、周围的环境和文化特点,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比如,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家庭给孩子买上千元的蒙氏教具或乐高积木,而经济条件相对拮据的父母用废旧材料如矿泉水瓶、轮胎、雪糕棍也能让孩子进行丰富的、有意义的建构游戏,用面粉、水和可食用的植物色素自制无毒、无害而又好看的“黏土”,后者较前者可能对孩子发展更有利。有很多农村家庭,父母忙于生计,5、6岁的孩子可以帮助父母做家务,这样可以锻炼其独立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益。
有一个妈妈带着6 岁女儿坐火车时,身边没有什么玩具,孩子很无聊,于是妈妈摘下手上戴的一枚蓝宝石戒指,以这枚戒指展开了一个关于海底世界的故事探索。当时孩子非常兴奋,十分热情地积极参与创编故事,一个故事结束后,又和妈妈用火车票、矿泉水瓶子再次创编,且乐此不疲。现在许多家庭为了孩子投入大量物力和财力,以为花钱多才能让孩子发展好,这种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观念是有问题的。现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未来社会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要培养孩子应对未来挑战的决定性能力即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要有创新,我们的家庭课程要有创新,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有创新,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孩子。如果家长看到别人家庭的课程资源好,盲目照搬,忽视自己的文化背景,会出现“水土不服”,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在课程资源引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文化背景的影响,这是决定一种课程资源引入后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正是说明了这一道理。
家庭课程资源是一座巨大的宝藏,但其产生的效果取决于家长能否敏感地捕捉并对其进行加工、选择、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具有各种课程要素的某些特性,但它们不是课程要素,正如矿产资源中包含钢铁材料这些基本元素,但二者不等同,人们需要对矿产资源进行加工提炼才能使其变成所需要的各种钢铁材料。课程资源中包含着人类认识的元素,如认识对象、经验、智慧等,但只有课程资源经过教育者的加工处理,其原有的要素组织状态发生变化,进入课程系统中,才能成为课程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方法手段。家庭课程资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如果家长有课程资源意识,有意识地对其选择加工,会极大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如何增强家庭课程资源意识呢?
第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知道课程资源包括哪些内容,意识到家中任何一件看似普通的物品、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有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10]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一日生活都是课程,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前儿童家长课程资源意识淡薄,观念滞后,往往只认为图书、玩具才是课程资源,花很多钱给孩子买高档的玩具、精美的图书,一套蒙氏教具上千元、一个电动玩具汽车几百元;有的家长在孩子几个月大时就选择一节上百元的早教课程,而对于家庭中随处可见的课程资源熟视无睹,弃之不用。家长要树立一种观念:家庭中任何一件看似普通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材料。比如鸡蛋就是蕴含着丰富教育内容的课程资源,家长可以在孩子吃鸡蛋前引导其观察不同鸡蛋的颜色、大小、质地;让孩子自己洗鸡蛋,指导孩子煮鸡蛋、剥鸡蛋,观察蛋黄、蛋白在煮熟前后的变化;品尝鸡蛋与鸭蛋味道的差别;蛋壳可以用来作画,也可以把生鸡蛋上部打个洞,倒出蛋液,蛋壳就变成一个小小的种植盆,种上某种小植物,观察其生长过程;如何区分生熟鸡蛋,如何让鸡蛋浮在水面上;用人工孵蛋器孵化,观察鸡蛋是如何变成小鸡的,让孩子感受生命的神奇……单单一个鸡蛋就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探究,让孩子获得多方面的体验。
笔者所住的小区旁边有一个荷花池,每年夏天的荷花都开得甚好,每日来赏荷的幼儿和家长也很多,有的家长带着孩子走马观花似的看一看荷花,更多的家长会让孩子摆出不同的姿势与花合影,孩子完全沉浸在照相当中,而没有沉浸在对于荷花的欣赏喜爱当中。如果家长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荷花开放的不同状态:含苞待放的、初放的、正在盛开的和已经凋零的;可以和孩子连续一周或者是两周观察同一株荷花的样子,可以观察荷叶的大小、荷花茎的高矮、上面的飞鸟以及荷叶上面的蜜蜂、蝴蝶……在这片荷塘旁边还有不同的植物,孩子们可以数花瓣,捡被暴风雨吹落的花瓣,近距离观察落在花瓣上的蝴蝶、蜻蜓、蜂蜜……可以说,这小小的一片荷花池及其周围的动植物有许多学习机会。也可以结合花的变化、柳树的状态,联系中国古诗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古诗,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落花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及“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等等。
学前儿童思维具有泛灵论特点,孩子们发现了一株被咬了几口的蘑菇,他们想知道是什么咬了这个蘑菇?是巨怪吗?巨怪又躺到哪里呢?于是孩子们就有了说故事的线索,这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与花巨资给孩子买高档玩具、送孩子到早教机构相比,家长如果有较强的家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家庭教育既经济又高效。
第二,建立一种辩证的课程资源观,脑中长存孩子发展目标,通过游戏引入各种课程资源促进其发展。比如3 岁的丽丽害怕暴风雨,妈妈给她讲了自己小时候听到暴雨的声音也会有点害怕,但是没有关系,暴风雨总会结束。雨过天晴后,妈妈和丽丽一起去户外搜集暴风雨吹落的树枝、树叶并进行制作活动,在雨后的小水坑里玩耍,欣赏各种植物经过雨水洗涤后的清新自然,感恩暴风雨给我们的植物浇水,给我们带来的自然宝藏,以积极心态看待暴风雨。家长要建立一种辩证的课程资源观,有时看起来带给孩子消极体验的一些课程资源,经过家长的智慧加工,也能带给孩子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建立孩子的回弹力。教育学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利,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11]
第三,终身学习,善于反思,做反思型家长。反思型家长会从儿童长远发展的角度,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把孩子的探索能力和兴趣引向深入。
2019 年10 月底,爸爸和4 岁半女儿乐乐在小区玩耍,发现有一根大榆树枝被焊天然气管道的工人弄折了,孩子要把它运回家里给妈妈惊喜。四米多的树枝,父女俩费了很大劲儿拖进楼道,乐乐通过试验知道整个树枝根本拿不进来,她同意爸爸把它折成两半拿进来。如何利用这根大树枝呢?乐乐最近不愿意收拾玩过的玩具,于是爸爸就用彩色卡纸做了一些不同形状的小卡片,乐乐每次收拾玩具后,爸爸让她选择卡片挂在树枝上,有时也让乐乐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这根树枝变成了乐乐良好行为的奖励树。每晚读过绘本故事,爸爸也用卡片写上书名挂在树枝上,这根树枝又变成孩子阅读书目增长树。12 月7 日,乐乐发现树枝上有一处总往下掉末末儿,于是爸爸拿出之前在网上买的木工工具(孩子一直不感兴趣),父女合作锯开大树枝,发现了一只小肉虫子。虫子缩回到树洞里,乐乐好奇是什么虫子,爸爸也好奇,就问她如何让虫子出来呢?乐乐把树枝架到她的三把小椅子上想把虫子倒出来,虽然没有成功,但她按自己的想法忙个不停,全程在帮爸爸;爸爸说用水看能不能把虫子浇出来,她取来水,用胶头滴管吸水注入树洞但也没能把虫子浇出来;爸爸说竖着锯一下,她说她也想到了,只是害羞才没说出来。当虫子出来后,乐乐认真观察,和爸爸谈论如何养这只小虫子,她还给这只小虫子取了名字,谈论它的爸爸妈妈在哪里,此刻是否很想念它……①此案例是笔者的访谈记录,略有缩减。该家长参与了课题“地方师范院校参与社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研究”的相关工作。
当笔者问乐乐爸爸为什么想买木工工具?他说使用工具对人的发展可以起到综合的作用。家长有意识地利用、反思,把一根与孩子无关的枯树枝变成了家庭课程内容——记录孩子的成长树,让孩子找虫子、观察虫子、给虫子取名字,小虫子不再是与孩子无关的存在而是融入孩子的生活中,与孩子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这种取名也让孩子与昆虫、与自然建立了连接。孩子没有会玩和不会玩的区别,区别在于领路人。反思型家长有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他们不会去限制儿童的一些学习与实践,心中始终装着孩子的长远发展,成为孩子灵魂生命的教师、鼓舞者和引路人。
课程资源不是课程要素,需要经过加工提炼之后才能进入课程系统发挥作用,家园合作可以帮助家长有效利用家庭的课程资源,最终促进孩子发展。家长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专业知识走进课堂,比如,医生家长可以到幼儿园给孩子们讲解一些医学常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医生这一职业,同时也能让自己孩子因为爸爸(或妈妈)的助教工作感到骄傲;在博物馆工作的家长可以利用职业的便利性,提供教育场地,带孩子们参观、体验和实践。某幼儿园中班要开展活动《哭好不好》,教师让孩子回家调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人是否哭过,为什么哭,让孩子用图表记录,有了家长的配合,孩子知道哭有多种原因:奶奶因为他的顺利出生激动地哭了;妈妈因为姥姥去世悲伤地哭了;爸爸因为工作遇到困难哭过……哭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并不是只有幼儿才哭。家园配合帮助家长激活了很多课程资源,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让孩子获得了真正的经验,老师反映这节课效果很好。家长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幼儿园与教师工作的同时,也是有意识开发和建立各种课程资源的过程。
我们经常能看到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让孩子独自玩玩具、打游戏或交给“电视保姆”,孩子“陷入被电视捕获、被电子游戏软件禁锢的境地,尤其是一些内容不佳的卡通片和电子游戏软件成了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绳索。”[12]学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他们的学习需要家长陪伴,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共同亲子活动的过程也是家长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下面根据课程资源分类举例说明如何通过亲子共同活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1.自然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孩子是很亲近自然的,他们喜欢小动物,喜欢花草树木,对于周围的生命现象充满好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飞禽走兽等都是极好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自然物质资源进行教育是适应孩子的天性,能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家长可以与儿童一起观察自然事物的颜色及其变化;通过视觉与温度认识阳光,比如种植太阳花,一盆放到阴暗处,另一盆放到阳光下,对比二者的生长速度、叶片颜色差异,了解阳光与生物生长之间的联系;雨过天晴,与孩子一起观察彩虹,也可以在较硬的地面上创造“粉笔彩虹”;下雪天,与孩子一起玩雪,把雪带进屋子里一起观察雪变成水的过程;也可以观察星空,用开放性的自然材料创造属于自己的星座;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生命生长的季节,与孩子一起种植向日葵,照料它,秋天收获种子,第二年春天再种植,感受植物生命循环的过程等等。家长要思考我们周围的环境当中有什么在生长、有什么在变化,利用自然资源引导孩子更多了解自然界,建立孩子与自然界深层次的连接。幼年阶段,孩子爬过的那棵树、钻过的那个洞,在河里面捉过的鱼,被水冲过的那种感觉,就是他对于家乡的记忆,是故土情怀,也是国的概念的萌芽。家长对于自然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培育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增加孩子对于家、家乡、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
2.人造物质资源
家长们都能意识到书籍、玩具是课程资源,但是没有意识到家庭生活中孩子能接触到的各种生活物品也是课程资源,缺少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的意识。
锅、碗、盆和桌子等厨房用品都是极好的课程资源。比如孩子可以用锅、碗、盆来创造音乐,也可以作为娃娃家中的材料;沙发靠垫可以玩亲子打闹游戏;废报纸、饮料瓶子都有诸多种玩法。家长只要拥有一颗童心,心中装着孩子发展的目标,有意识地利用人造物质资源就能玩出很多花样。
3.知识资源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家长需要教给学前儿童一些粗浅的自然常识与社会常识,但重点是培养他们“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13]等良好的学习品质,而不是硬性进行超年龄段的教育。比如,有一个家长偶然发现与3 岁女儿玩商店游戏,孩子能学习10 以内加减法,就每天都和孩子玩这个游戏,她很高兴找到了一种让孩子快速学习加减法的方法,然而几天后孩子就拒绝玩这个游戏并且对于学习数学知识非常反感,这时候家长就要适当调整,不能硬性要求孩子继续玩和学习。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育建议来取舍知识资源,结合其他资源开发促进孩子学习,不能小学化。
4.经验资源
在经验资源库中,有各种各样的经验,并非所有经验都真正具有或相同地起着教育的作用。如何鉴别经验具有教育价值呢?杜威给出了建议:“在任何情况下,经验总有一定的连续性,每种经验都是一种推动力,判断一种经验的价值,要依据经验的推动方向和结果……使连续性的经验有助于儿童的正常生长时,那种经验才具有教育的价值,教育者的责任就在于判明一种经验的走向,知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从中吸取一切有助于形成有价值的经验的东西。”[14]家长可以据此选择孩子的某些经验,对其进行拓展提升。比如,明明和妈妈一起读了《斯凯瑞金色童书·第一辑》的《轱辘轱辘转》之后,初步了解了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这些交通工具,妈妈带他去社区散步,观察各种交通工具并且进行记录。在散步中,明明发现了出租车、公共汽车、电子汽车、飞机以及步行、骑自行车、滑板车等多种交通方式,还看到远处田野上的风力发电机、楼房上面太阳能电池板等,母子一起在记录板上对其进行标记。春天时母子曾经统计过蜻蜓、蚂蚁,这次交通工具的统计则是春季统计昆虫经验的深入。
杜威认为,经验有两个原则,一个是连续性原则,另外一个是交互作用的原则。任何正常的经验,都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它们在交互作用中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情境。在社区散步这个真实情境中,明明已有的经验得到了扩展,新旧经验进行了交互作用,认知结构得到了提升,这就是教育的过程。每种经验既是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15]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家长可以从经验的两个原则——连续性原则和交互作用原则出发选择经验资源。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质量,家长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资源观,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课程资源选择与利用的水平,给孩子提供优质的课程内容,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