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挑战与措施

2021-12-02 18:46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政治课爱国主义思想

黄 玮

(福建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001)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促使受教育者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并为国献身的思想教育。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引导大学生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能够明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新时代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8 年5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未来息息相关,为此,作为祖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当代高校更应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有利于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爱国主义传统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胜利的历史,同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密不可分,同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广大青年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贯穿其中,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主线,在广大学生中间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强化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养成正确的民族观;深化国情及形势政策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本国国情,培养理性的国家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形成正确的文化观。这一过程最终使大学生从历史、现实和发展三个维度深刻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优越性和必然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到“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再到“一片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无论是古人崇尚的精忠报国,还是今天推崇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勇往直前,无不反映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内涵。可以说,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在2020 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国青年积极请战,“17 年前的非典,我们少不更事,世界保护了我们。17 年后的今天,我们责无旁贷,当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此,我们积极请战!若有战,召必应,战必胜!”[3]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同时,这次全民战疫中,还有许许多多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一线建筑工人等无数的无名英雄舍己为人、英勇奋战,他们的精神为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当前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将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20 年5 月,中国教育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组成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课题组的调研显示,97.51%的学生表示“敬佩在抗疫一线英勇奋战的人”,91.11%的学生表示“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社会作更多贡献”,同时,94.76%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做到遵守社区管理规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课题组负责人张志勇认为,“2020 年的全民抗疫激发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情感,让他们对社会责任有了更多思考与担当。”[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了进一步强化新时代大学生这样的社会责任感,高校要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能够以义不容辞的使命感迎接突发事件等一切挑战,这一过程无疑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大学生进一步深刻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自身作为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时代使命,最终促使广大青年在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升华对人民的热爱、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遇到的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世界与中国越来越密不可分,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也越发激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当下,面对当今百年未有的世界变局,当前高校更需要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遇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一)大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缺乏理性认识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很快成为互联网的主力,他们有更多时间关注一些社会问题。例如,不少大学生十分关心香港暴力事件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问题,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看待社会问题不够长远,很难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只好求助于网络。然而,海量的网络信息更是鱼龙混杂,网络上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解读也比较片面,例如,网络上一些“极端民粹者”胡乱夸大和渲染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采取加剧焦虑、激化矛盾、悲情卖惨等方式迷惑网民,而青年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浅,好奇心又强,容易感情用事,往往根据自身兴趣和认知偏好有选择性地过滤信息,即便他们希望获得真相,也依然容易走向主观化,导致部分大学生甚至在情感偏好或偏激认知影响下对社会问题的理解缺乏理性。

(二)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淡薄,缺乏民族自信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社会改革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人居心叵测,企图损伤人们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例如,一些虚化历史者利用公众的认知盲区,绞尽脑汁诋毁、歪曲历史事实,故意美化反面人物、抹黑民族英雄,甚至对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肆意批判和否定,对社会上一些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冲击,认为“科学、民主是外来物,中国传统文化是陈旧的、腐朽的,应当被扬弃”,“学习西方就必须用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替代中华文化”等等,而这其中不乏一些大学生,他们在遇到国家民族利益受损时,没有完全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青年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很容易受到外因的煽动而不能理性、冷静地表现内心的家国情怀,从而使那些企图消解爱国主义精神的反动势力有了可乘之机。

(三)大学生受西方敌对势力渗透影响,缺乏政治认同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可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青年大学生自身价值观、政治观等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西方的文化观念,受西方影响比较大,而且青年学生面临诸多人生选择,会遇到不少这样那样的困惑,很容易被西方敌对势力趁机利用。加上青年学生普遍富有激情,倘若这种激情不能被正确引导,就很容易受到极端的错误思潮的影响,而被反向利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虽然一直在国内居于主导地位,但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敌对势力长期以来不断对中国进行历史虚无主义等“颜色革命”渗透,故意误导、迷惑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企图分裂、西化中国,削弱了一部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最终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动摇。

(四)大学生对我国现实了解不深,盲目崇拜西方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至今,我国无论在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还是国际地位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大学生由于不了解而不认可。其中一些大学生虽然认可今天中国在方方面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但是依然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盲目崇拜西方。例如,部分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消费中,一味倾向于进口商品,甚至出现非国外品牌不买的现象。近年来,在不少大学生中间还涌现出“过洋节热”,潜意识中强烈崇尚西方文化,向往西方国家的物质生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甚至认为西方文化才具有真正的普世价值,相反对于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却缺乏认同感。值得强调的是,这其中还有一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国特色和西方文化的比较都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很少从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盲目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好。

三、新时代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

爱国主义是几千年来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全社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要,高校要及时采取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从根本上凝聚大学生爱国的磅礴之力。

(一)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

高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学生自觉自发地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尊严,主动参与到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把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放在首位,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一,高校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爱国主义教育,精准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爱国主义的阐释,与时俱进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有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辨别是非丑恶的能力,使其面对当代多元化的思想潮流能有坚定意志把握正确方向。

第二,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还要结合新时代国际国内时事,大力开展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着力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充分挖掘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真实故事,将其作为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将2020 年中国的新冠肺炎防控阻击战作为生动教材,让学生回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14亿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全国之力共克时艰,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发言,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抗疫故事,并让学生总结中国抗疫富有成效得益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

第三,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5]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让灿烂的历史文明发挥出真正的教育价值。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调动广大学生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积极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学生心灵,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并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除了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高校还要根据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方式方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第一,高校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还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引入大学生群体最常用的QQ、微信等新兴媒介平台,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化互联平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线上线下广泛搜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并将其制作成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电影、短视频等定期推送到新媒体平台,扩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力。

第二,为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高校要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建立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大数据平台。一方面,高校要充分调动历史系等相关部门的资源,让思想政治课教师从宏观上再次回顾中华民族的古代史、近现代史,理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渊源。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从微观角度充分挖掘当代楷模、道德模范等感人事迹,调动大学生讲述身边爱国故事的积极性,让爱国主义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最终转化为爱国行为。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搜集资料讲述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李文亮、夏思思、刘智明、彭银华等白衣战士的英雄事迹,让抗疫英雄舍己为人的故事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让大学生在平凡的细节中感受伟大,升华大学生的爱国之情。

第三,为了能够结合当前新形势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熟悉的抗疫英雄事迹以情景剧、舞台剧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让广大学生更加真切地近距离感受抗疫英雄不怕牺牲守护生命,用无私奉献播种大爱,是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代的继承和发扬,来自大学生身边的爱国故事更能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大学生心灵深处。

(三)重视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落实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任务需要考察大学生自觉参与爱国实践的情况。因此,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第一,高校要经常组织大学生参与多种类型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高校可以在十一国庆节、七一建党节等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民族文化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要根据不同的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内容精准地穿插爱国主义理论教育。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参观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之前,要让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历程,促使大学生在感受当代中国建设成就的过程中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思想政治教师指导大学生参与爱国主义实践要强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在平时积极关注国家大事、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时政,广泛地从报纸、官方网站、电视等渠道及时知晓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面对贴吧、论坛、自媒体等平台的不同声音,教师要提醒大学生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不被各种各样的表面假象蒙蔽,让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理性的爱国行为。

(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凝聚大学生爱国的磅礴之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首先必须以身作则,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凝聚大学生爱国的磅礴之力。因此,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建设,凝聚大学生爱国的磅礴之力。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认真埋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主动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自觉学习党中央的最新论断与决策,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深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引领。为此,广大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主动深入大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思想特点,以及他们最关心的社会政治热点,要积极回应广大学生最关心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例如,对大学生关心的后疫情时代多变的国际形势,教师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理性看待辱华反华事件,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一些外交策略是长期的,一些斗争要做好艰苦努力的准备,要相信党和国家一定有智慧、有能力妥善处理。例如,关于华为任正非之女孟晚舟被捕事件,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该事件本质上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利益之争,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在引导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树立信心的同时,还要激励大学生为祖国未来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凝聚大学生爱国精神力量。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准确地给大学生传达和阐述党中央的最新决策和论断。例如,有关“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与此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结合当下国际国内形势给予这些决策以新的阐释,让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理解大国担当的深刻内涵,深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熔铸爱国的精神烙印。例如,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当前国际抗疫合作为例,中国政府在全球战“疫”中始终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各国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展现了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6]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激励大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思想动员方式,一直以来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新时代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从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到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等多方面,持续坚定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信仰、凝聚大学生爱国的磅礴之力,开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局面。

猜你喜欢
政治课爱国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思想与“剑”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谈谈“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政治课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