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帆,阚乃虎
(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课程,是传播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沿阵地。然而,在多元思想文化交流竞争和全球互联互通的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正在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主导权、影响力和实效性正在不断地被侵蚀。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并巩固其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地位,就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中一个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
预防接种理论是美国传播学者威廉·麦奎尔等所提出的关于劝服技巧与态度改变关系的传播学理论。该理论着眼于探讨受众如何抵御传播者的宣传与劝服,以保持原有的态度和观点。他们认为,大部分人持有许多未经挑战的信念,这些信念在受到攻击时很容易被动摇,但是如果提前将人暴露于微弱的、能刺激抵抗力形成的攻击其基本信念的反面观点之中,即对思想观念进行“预防接种”,那么,人们将因获得思想观念的“免疫力”而更能保持对原有基本观念的认同和信奉。[2]
传播学中的预防接种理论带来的重要启示就是要重视反面观点和反面案例的价值和作用。“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并不必然等于正面的故事。不同的故事,如果讲得好,一样可以产生正面的效果。”[3]如果说正面观点和案例能够起到建构、支持、强化和激励等作用,反向观点和案例则具有警示、映衬、逆强化与反激励等效果。预防接种理论的提出,对于纾解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显著特征的时代背景下,影响青年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不良信息和思想“病毒”有很多,对于弥漫于大学生身边的思想“病毒”,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更不能回避,因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4]。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更新理念,通过日常接种“疫苗”的办法来提高大学生思想的“免疫力”,抵御错误思想和不良信息的攻击,绝不能让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噪音、杂音等污染和毒害青年学生的心田和灵魂,从而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在社会主义中国,高校思政课始终是传播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前沿阵地,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和人生发展方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思潮和价值观等在新媒体强势助推下正像“病毒”一样侵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而广大青年学生正处在“三观”和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具有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等优势;另一方面,又存在着阅历不足、心理不成熟、“三观”和思想尚未定型等问题,对于外部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想观念的抵抗力仍然较弱。因此,高校必须防止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想观念侵蚀思想尚未成熟定型的大学生,防止“病毒”侵蚀高校意识形态阵地。
大学阶段是广大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决定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学习和培养过程中,一方面累积了一定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基础,另一方面由于思想和“三观”尚未成熟定型,对于外部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想观念的抵抗力仍然较弱,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等影响日盛的今天,各种错误思想、思潮和价值观念更是借助于新媒体成功入侵并强势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对于思想“抗体”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因此,如何使思维和思想尚未成熟定型的大学生能够成功地抵御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袭,毫无疑问,也是思政课教学中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面对来自全球化、信息化等带来的各种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在不断地主动适应并积极回应,通过不断革新理念、丰富内容和创新方式等来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且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多青睐于单一正面灌输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对于反例教学法则重视不够和运用不足,因此,对于各种错误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和文化现象等或避而远之,或点到为止,或批判不得其法……致使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不能充分彰显。因此,如何推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以促进大学生对于正面教育信息的接受及坚守,成为所有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其他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问题。
面对影响青年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不良信息和思想“病毒”,为了确保“防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开展“防疫”时,不能不分主次和轻重缓急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防疫”目标及其重点任务。
第一,防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代表和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的思想理论体系,“意识形态的精神实质是阶级意识”[5]。依据阶级性划分,在当今世界,势头和影响最盛的意识形态主要有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处于霸权地位代表西方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强大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助推下,肆意对其他国家尤其社会主义中国不断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而“三观”尚未定型成熟的我国青年大学生更是它们围猎的重点。对于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种致命“病毒”必然要作为首要防治目标,必须聚焦靶心,集中火力,持续发力,予以痛击围歼。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一方面必须坚决反对其核心观念和价值理念(自由、民主、人权等),另一方面还要对承载这些错误价值理念的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和政策主张等进行深入批判,同时还要对支撑这些错误意识的认识和理论基础进行打击。
第二,防错误社会思潮。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往往是表现和维护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内核即价值观念的承载形式和重要屏障。在各种反主流社会思潮中,有两类对于青年大学生思想和灵魂毒害甚大:一是具有赤裸裸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色彩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和宪政民主论等;二是较为隐蔽的历史、文化及价值虚无主义思潮。如果说,直接体现和服务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和宪政民主论等是从外部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攻击的话,那么各种虚无主义思潮则打着重解历史、重评文化和重构价值等旗号,事实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西方世界从内部对中国进行思想围堵、舆论围剿及政治围攻的罪恶工具。因此,对于这两类社会思潮,必须整合国内宣传、学术、技术以及执法等力量打一场密切协同的“歼灭战”。
第三,防其他错误思想文化现象。思政课“防疫”的重点任务,除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所涵摄的各种西方价值观念和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外,还包括其他青年学生关心关注的一些热点式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错误精神文化现象。这些错误思想文化现象,看起来似乎西方意识形态色彩并不浓厚,有的可能是市场和资本逐利性所带来的普遍结果,有的则是历史毒瘤在当今外部因素影响下的复发,有的则是传统文化糟粕在当代的翻版,如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性解放等,精日、哈韩和西化等心理文化现象,台独、港独等反动思想……如果不对其背后的本质、危害等进行分析和批判,其对青年学生思想的毒害也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对于各种错误的社会精神文化现象及其背后包藏的“祸心”,必须组织力量进行批判、揭露和匡正。
综合以上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防疫”应以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根本目标和方向,以批判两类错误社会思潮为重点任务,以揭批其他错误思想文化现象为必要依托。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效,增强大学生对于错误思想和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主体和指导地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推进预防接种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落地实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和工作的创新往往源于理念和观念的革新。预防接种理论作为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由于其与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精神具有内在和本质一致性,又符合马克思主义宣教理论,契合中国文化精神,因此,可以说是一个促进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有效理论。所以,要把这一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在思想上熟悉、把握和接受并树立这一重要理念。具体言之,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思想和信息环境的广泛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教育工作者仅仅通过正面教育,则难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抵御思想病毒的强效“抗体”,从而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反之,如果教育者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反向观点和信息,并加以深入剖析、有力批驳和正确引导,则大学生思想中往往容易形成比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接种理论在医学中的实践表明,生命有机体免疫能力的提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补充营养品和开展体育锻炼来提高自然免疫力的滋补法;另一种则是通过接种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接种法。麦奎尔等人在强调适当接触反面观点的“接种法”对于增强一个人思想防疫力重要性的同时,也没有否定事先接触基本(正面)观念的“滋养法”的作用。[6]由此可见,在思政课教学领域,强化正面教育也是增强整个思想免疫力的必要基础和重要手段。正是由于正面教育的事前开展和不断强化,才能在大学生思想中筑起抵御错误思想和不良信息的第一道防线,并为“接种法”所建构的第二道思想防线提供有效和有力的支撑。否则,如果正面教育缺位或缺量,思想中的“防毒抑菌疫苗”很可能因受体羸弱不堪而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甚至为错误思想和不良信息所反噬而变成有害毒素。因此,预防接种理论在思政课的应用与实施必须以正面教育为基础。
无论是生命有机体还是在思想思维领域,免疫力的培育及其效能发挥都离不开对于疫苗的恰当选取和使用,这也是思想文化领域实现“防疫”的关键环节。这里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疫苗”种类的选取是否合适,二是“疫苗”量的使用是否适中,三是“接种”的时机是否恰当等。如果“疫苗”选取的种类、使用的量或“接种”的时机不对,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则不能形成免疫力,起不到防疫的作用,重则可导致对生命有机体的伤害和反噬。具体到思政课教学领域,要求教育者也必须注意思想“疫苗”的恰当选取和使用。关于思想“疫苗”种类的选取,应做到三个“契合”和一个“把控”:即契合教材内容、契合大学生实际和契合社会热点,且不管选取何种思想教育材料,都要做到能够娴熟把控,即能够给予剖析、批驳和正确引导,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关于思想“疫苗”数量的使用,应该根据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思想认识水平等合理取用,与正面教育形成合适的比例,相得益彰。一般来说,低年级和非文科类学生的用量比例可以稍低一些,高年级和文科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用量。思想“疫苗”接种时机的选择也很重要,教育者要善于抓住有利的时机、场合等,做到因势利导,这样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者的素质是预防接种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与应用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保障性因素。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发动者、组织者和执行者,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预防接种理论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践和实施效果。因此,为了确保和提高预防接种理论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实践和实施效果,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以下素质:过硬的政治素质、强烈的育人使命意识、扎实的理论功底等。教育者只有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在纷繁芜杂、鱼龙混杂的思想文化领域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达到百毒不侵;只有具备强烈的使命意识,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不改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会当击水三千里”,祛除思想迷雾和烟瘴。
总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借鉴和实践预防接种这一理论和方法,既需明确“防疫”目标任务,更新思想理念,强化队伍建设,注意方式方法等,又需把握其中的重点和关键,即通过对思想“病毒”进行深入剖析、有力批驳并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思想鉴别力和免疫力,达到“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目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