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 陈意鸾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被广泛关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地理教学的实质是通过学生学习逐步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是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分时段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有了足够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分时段课堂”通过一些模式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将大脑中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就如同将房间混乱的东西分类收纳到各个抽屉里。“分时段课堂”注重知识的建构、激活与迁移,有助于新问题的解决,有效提升了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分时段课堂”以实用和高效为出发点,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分为“激趣阶段、对话阶段、迁移阶段”三个时空阶段,以学习体验为主线,以思维提升为核心,在激趣的情境中,生成平等的对话,让学生学会迁移,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分时段课堂”中的“激趣阶段”对于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至关重要。可以创设情境,情境不仅要新鲜有趣,还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调动已有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产生更多的想要探究的欲望,达到激发地理学习动力的目的。在轻松熟悉的情境中,学生不会觉得陌生,他们会因为大脑中已学知识的存在,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反过来会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而也激活他们的学习毅力,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学生产生兴趣就会对学习有着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就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相反如果缺乏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就容易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就很难达到想要的效果,进而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
“激趣阶段”要注意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了实现学生主体更好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教师可以根据地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制作导学案,也可以借助微课、自学单或通过网络平台等各类资源辅助。比如导学案主要是融入新课程的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简单练习题等,这些内容要尽量与已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掌握相关要点,启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导学案既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又要把深思带入课堂,既要激发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又要提升学生思维能动性,从而为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学生在“激趣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也暴露了一些学习问题,于是教师在“对话阶段”就要更加深入解读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另外,结合生活实践以及多媒体技术,在已经创设好的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中,保持好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维持好学生的地理学习毅力,有目的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及学生展示活动,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增强地理核心素养。“对话阶段”要打破课堂的沉默,以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师生共建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中来。
通过“生本对话”引导学生反复读图、指图、画图、说图等,培养学生地理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地理读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通过“生生对话”引导学生与同伴、与自我反复交流、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推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地理逻辑推理能力和地理反思能力,加深团队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使学生的综合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通过“师生对话”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设置有层次有逻辑的师生对话,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教师的总结与引领中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反思力,让学生想表达会表达,有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感受区域间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如学习区域地理,学生在“对话阶段”中有自我思考、同伴互助、教师引导、文本支撑,需要深度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区域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它们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在认知区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思维的训练,从而感知人地协调发展。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已有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学会迁移,提升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进而强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要讲透原理和规律,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例如在学习东北三省的时候,学生感受到东北的冷,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影响气候的要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到东北人衣食住行状况,帮助学生理清自然地理要素如何影响人文地理要素。如此一来,学生会有意识地将这些理解迁移到学习其他区域当中。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悟出隐含其中的地理基本原理,从零散复杂的案例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例如从学习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悟出学习区域自然地理的一般方法,形成归纳区域特征及原因的一般思路;探讨某一地区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后,教师应提点学生从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工农业发展等方面提取因素,得出区域发展应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这种有一定深度的教学帮助学生提升了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构建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建立生活经验与地理专业知识的联系,建立跨学科知识的联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立区域地理位置范围与地理环境特征之间的联系,建立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共同影响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等。一切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样的迁移促进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常规方式的评价往往是通过作业、试题等衡量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这不足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分时段课堂”需要多元评价体系,更重视过程评价,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问题解决、自主学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多元评价可引领教师从不同的维度反思课堂,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在反思自我、与同伴的取长补短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分时段课堂”中的评价不是简单的教师对学生的对与错、好与坏的评价,也不是简单的教师给学生进行地理测试并打个分数的评价。评价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贯穿于整个“分时段课堂”。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做好自我监控和自我激励,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自觉评价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监控并估计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要学会反思自我:本节课学会什么知识,哪些是重点,有什么疑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课堂表现如何,是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等。可以设计“分时段课堂评价表”来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向学生阐明可观察的评价标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信息的收集和评价结果的交流,在师生间的自评、他评、组评和师评的结合中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评价旨在帮助学生不断调节、改进、完善,通过激励和鼓舞,及时改进和提高,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学生在创设的激趣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在互动对话中深度探究,学会迁移,提升素养,在多元评价中反思自我。“分时段课堂”有利于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每一节地理课都承担着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甚至每个教学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且思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