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变愿(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侯家川镇古道小学,甘肃 白银 730700)
数学是小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能传授学生各类数学理论,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探索能力,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发挥数学教学的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创新数学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能调控教学进程.为了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掌握合理的提问时机,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选择提问时机.
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对事物的了解还不全面,所以大部分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时,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使小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受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其中,兴趣属于非智力因素,不涵盖在认知系统之内,但会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影响,可以体现在知道、调节、强化三个方面,能够保障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心理条件.小学生很容易被未知世界吸引,在认知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他们会积累一些知识和经验,进而使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如好奇心理、探索心理等.由于小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意愿、需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大部分小学生都存在潜在的知识需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激发小学生的潜在需求,从而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来设置教学问题,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各种知识,进而达到活跃学生思维的效果.思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可以决定问题,也可以看作解决问题的结果.思维和解决问题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思维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记忆、技能、情绪等,解决问题只是在思维活动的范畴内.提问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推动学生思考与分析.学生通过解答问题来丰富经验,巩固知识,可以促进自身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的提升.教师提出的问题普遍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可以确定学生思维活动的方向和目标.学生被教师引导进入问题情境中,能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对事物的思考和分析上.教师可以改变问题的内容和方向,进而对学生的思维做出调整,使学生在预计的程序范围内进行思维活动,也就是思考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因此,教师要保障提问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根据认知结构、情绪等要素的变化发生转变,因此,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相互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做好引导和调控工作,确保各个教学环节的顺利落实,而且要获取各项反馈信息,根据课堂反馈的结果进行调整,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符合实际要求.课堂提问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一种方式.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一种实质性的反馈,问题质量和反馈信息的有效性成正比例关系.例如,教师在教学“计算问题”这一内容时,如果提问学生“25+15=40 是否正确?”这个问题,那么学生只需要回答对或错,此时的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准确地判断学生是否可以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如果教师提问学生“25+15 =?”这个问题,学生就需要先计算才能得出答案.此时,通过学生回答的对错,教师可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加法计算的知识.学生是否可以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教学反馈,若回答正确,则说明学生掌握了知识;若回答错误,则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此时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分析.在确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之后,教师可以对教学的进度、速度、内容等进行调节,以确保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符.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出生动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内容,这对后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小数加减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正式讲解本课内容之前,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假设学生去游乐园游玩,游乐园有项目价格表,A 套餐包括旋转木马20 元+摩天轮15 元+过山车35元;B 套餐包括碰碰车29.9 元+海盗船19.9 元+鬼屋9.9 元.两个套餐的总价分别是多少元钱?一共多少元钱?哪个更贵,贵多少元钱?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以前学习的加减法知识,同时引出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提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确保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教学更加连贯,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
要想发挥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合理选择提问的时机.教师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能获得启发学生的效果,也能发挥提问的作用.教学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兴趣、状态都会不断发生变化.时机的把控十分重要,教师在学生最积极的状态下进行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确保提问的效果.如果问题提出的过早,就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无法顺利探索出答案,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如果问题提出的过晚,就会导致学生可以简单地得出答案,不需要思考和分析,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提问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要合理把控提问的时机,使学生可以通过思考顺利探索出问题的答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不是漫无边际的随意性提问,在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时,教师要确立知识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的学情,这都是确保提问具有目的性的重要措施.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提问的重要作用,在提问时不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围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游离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之外,对学生的思维形成干扰.因此,教师要优化提问环节,要以目的性审视提问是否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导向引领作用.这样的提问紧紧结合教学重难点展开,可以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并且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究,使学生通过思考与探究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入,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思考厘清知识脉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由旧知过渡到新知,让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探究目标.问题的启发性还在于问题具有悬念式特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合作互动乐于解决问题.
提问的层次性是对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落实.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体现层次性,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进来.提问的层次性表现在问题要由浅入深,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带着问题进行探索,问题的难度不宜过大,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同时,提问的层次性要尊重分层教学的原则,让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回答的机会.鉴于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调控,对于难度不大的问题,可以由中、下层学生进行回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由上层学生进行回答.另外,教师还要鼓励中、下层学生积极尝试,发挥优秀生的帮扶作用,带动中、下层学生全面发展.这样一来,不同的学生都能对相应难度的问题进行思考,每名学生都拥有接近其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参与进来,并且尝试成功,获取自信心,避免学困生被课堂教学边缘化,或者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数学课堂教学的广泛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提问内容上体现出广泛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在设计提问时要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及事物进行思考,因为生活是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相比于课本知识来说,学生对于生活更熟悉.教师将提问内容与生活内容相联系,可以让学生进入生活化情境,感受到数学的作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且为生活服务.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如果一开始就提问什么叫循环,那么学生可能根据语文课本中所界定的内涵去解释,但是这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意义的循环.因此,教师引用了“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这些循环式故事,这个故事能继续讲下去吗?为什么?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吸引到体会学习的重点上来.可见,课堂提问的内容是广泛的,但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这样就能为提高提问效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提问的广泛性应该体现出问答形式多样化.传统的课堂提问僵化单一,不是学生齐答,就是学生举手回答,因此,教师要设计多样性的提问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应采取多元化的问答形式,如在低年级的口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抽号回答的方式进行教学,使每名学生都有抽到的机会,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对于难度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几个备选问题,让学生有选择地回答自己感觉能够回答正确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重要教育目标.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思考,其中,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尽管学生以前学过关于周长及长方形的相关知识,但是教师没有照本宣科地提问,而是首先提问:“大家能用手中的木棒摆成一个长方形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很快就将木棒摆成了长方形.于是,教师又提问:“根据周长的定义,长方形的周长应该是什么?”学生通过探讨得出结论,认为长方形的周长应该是四条边的和,这时,有的学生具体地概括为长长宽宽,并加以解释.然后,教师提问:“在这些方法中,哪个最好呢?为什么?”……数学课堂提问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能直击知识重点与要点.创造性的提问还具有广泛参与的特点,即所设计的问题可以激发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中,并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得以发展,从而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提问中提高问题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是数学提问的最高境界之一,也是数学提问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有段.提问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新课导入通常是比较好的提问时机.在讲解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知识,并联系本节课即将讲解的内容,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为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小数乘以整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学生已经学习与小数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直接提出小数计算的问题.具体问题如下:学生到公园里放风筝,商店中有很多种风筝,其中,燕子风筝3.50 元,青蛙风筝4.65 元,蝴蝶风筝5.20 元.教师可以配合风筝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风筝,然后统计喜欢三种风筝的人数分别是多少.统计结果显示,喜欢燕子风筝的有5 人,那么买5 个燕子风筝需要多少元钱?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过的小数加法的知识进行计算,即3.50+3.50+3.50+3.50+3.50 =17.50(元).由于这种计算方式比较烦琐,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能否想到比较简单的计算方式.此时,学生结合加法、乘法的相关知识,会想到3.50×5 的计算方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顺利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进行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带领学生巩固旧知识,这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提问时机.
每名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不同,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不同.受到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可能无法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甚至出现无法理解、片面理解、错误理解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纠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避免学生对知识点产生误区.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多边形比较复杂,学生很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一些学生无法正确地区分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差异,认为所有四边形的表面都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在学生出现这种思维限制时,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对比性的问题,选择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不规则四边形并要求学生计算两个四边形的面积.当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要先将四边形剪切成两个三角形,再让学生分别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相加之后验证自己计算的四边形面积是否正确.通过验证,学生会发现,不规则四边形采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式,并不能获得正确的面积答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准确地区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不规则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对多边形的面积也有了更准确的认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重难点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牢记重难点,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圆柱”教学的过程中,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是教学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个重点知识,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圆柱上下底面的圆有什么关系?圆柱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叫作什么?”通过提问,教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而且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灵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新课,等等.为了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掌握提问的时机,如可以在新课导入、开拓思维、重难点教学的时机下进行提问,以此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